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16

第16章 大智若愚以静制动(4)

藏巧于拙保全之道

藏巧是一种做人手段。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自古将帅在沙场上统领千军万马,可他们事奉君王,从来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可见其危险之大,稍不注意就要惹来杀身之祸,而有识之士是尽量避免这种结局的。

卫青是西汉时的名将,他以知礼退让、谦虚谨慎的品德而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从而能够善始善终,明哲以保身。

卫青曾多次大败匈奴,使长期侵扰北方疆土的匈奴闻风丧胆,不再有力量入侵汉朝。他可谓功高名震。然而在这样的功劳和荣誉面前,卫青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点也不骄傲。

在卫青统领部队大战漠南,重创匈奴右贤王后,卫青对属下有功之将,上报武帝对他们按功行赏。武帝在赐予卫青八千七百户食邑的同时,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列侯。卫青却再三推辞,坚决不受。后来武帝按照卫青的意见,对这次跟随卫青作战有功的将士按功封了爵位。卫青因自己淡泊名利,关怀将士,将士都乐意跟随卫青转战疆场。因此,卫青所率的军队战斗力非常强。

作为一个臣子、将领,其职责就是奉行君王法令,忠于职守,不应该私自招人养才。卫青是深知这一点的,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很注意团结同事部属,但是他却不结党营私,培植个人势力。

卫青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他所以能够长期担任要职而不被皇帝猜疑,是跟他能够明哲以保身有关的。

树大招风。在大功重赏面前,或身居高位之后,更要善于“藏巧”,切莫锋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烧身。

“精明”这个词,在上海话中另有一个相应的字眼叫“门槛”,上海人对处事精明过人者往往称之为“门槛精”。反之,则是“门槛不精”。然而,何谓“门槛精”,又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与此同时“精明”而不聪明又是不少外地人对一部分上海人的评价。然而,这种不聪明的“精明”,实在算不上是真正的精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精明呢?

外相敦厚,对人处世绝不以精明自居,甚而让人感觉有些傻乎乎,但骨子里却是十分精明者。这种人,往往让人产生一种高度的信任感。这种精明,是最高层次的精明,所谓“精明不外露”,以及“大智若愚”,就是这个意思。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常在一个市场里走动。市场里有很多卖菜的,还有卖水果的,一天人来人往的,有很多人。由于那个流浪汉经常来这里,说起话来总带一些傻气,大家都以为他是傻瓜,因此很喜欢与他开玩笑,并且想出不同的方法捉弄他。

市场里常常有一些人想看他到底傻到什么程度,于是便在手上放了两张钱币,一个五元的和一个十元的,让流浪汉来挑一个拿走。流浪汉对着这两张钱币,思考了半天,最后选择了五元的拿走。

那些捉弄他的人,看到他竟然傻到连五元和十元都分不清楚的程度,大家都捧腹大笑。从此,那些人只要每次看他经过,都用这个手法来取笑他,而他倒觉得也很开心,能够见到大家笑,他以为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于是,每次让他挑钱币的时候,他从未让大家失望过,每次都会拿走五元的。

过了一段时间,一个善良的老妇人看他可怜,每次都被人欺负,便决定帮他,就叫住他说:“我教你怎样区分五元和十元,以后他们再取笑你,你就拿十元的让他们看看。”

流浪汉露出狡黠的微笑对老妇人说道:“不,谢谢您,我知道怎么区分,我如果拿十元的话,他们下次就不会再让我挑选了。”

老妇人听到他的话才知道:他并不傻,而是那些人傻。

一个人拥有高智商、强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说,这是上天赐予的良好天赋。有了它,便可以在竞争社会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然而,由于事物的复杂多样,环境的不断变异,在某些时候,利与弊会不知不觉地转换。这样,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以清醒的头脑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对方和周围环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昧地以一般的经验办事。

当你新进入一个机关,一切都是崭新而陌生的,这一阶段你最关键的任务并不是创出什么大的成绩来,而是要实现与领导和同事的人际磨合,为其所容纳。你莫要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只有先站得住脚,你才能够谈得上干事业。

要知道,领导往往喜欢谦虚的下属,而不喜欢爱表现自己的下属。下属如果急于表现自己,会让领导觉得你好出风头、有个人主义倾向,不利于机关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因而他肯定不会支持你。此外,急于表现自己,往往会使你得罪同事,由于领导要依靠这些熟悉情况的人干工作,他也会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他很可能会批评你,给你一些小的教训,作为警示。

初来乍到,你不要过分表现自己的言行。你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使自己显得比别人更能干、更高明,但这只会增加同事的威胁感,联合起来对付你,使你陷于孤立窘境,甚至是在领导面前说你的坏话。

独立的见解是一个人胆识、经验、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反映,领导决策时很希望下属出谋划策,想出一些“点子”借他参考。当然,这些见解并不一定被采纳,但它至少可以启发领导的思路,帮助领导修正他的决策。你要恰如其分地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领导才能重视你。而对有明显缺陷的领导,积极配合其工作是上策。

有些领导原来基础就较差,专业知识不精。这样的领导,在下属心目中的位置并不高,但对下属的反映却格外敏感。你不妨抓住领导的这一弱点,借鉴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以你的才干弥补其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服从其决定的同时,主动献计献策,既积极配合领导工作,表现出对领导的尊重,又能适当展现自己的才华。

一般情况下,领导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才华出众的“精英”型下属身上,他们服从与否,直接决定领导的决策执行水平和质量。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视领导,而应认真去执行领导交办的任务,妥善地弥补领导的失误,在服从中显示你不凡的才智,这样,你就获得了优于他人的优势。

刚走上岗位,往往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许多事情还不知道、不明白或看不破、看不准,因此,你急于表现自己的行为只能显示自己的不成熟,并不能产生慑服众人的效果。甚至你的某些自鸣得意的小花招也逃不过领导的眼睛。

记住,必须把处理好人际关系放在一个十分优先的地位,而对工作只要尽心尽力即可。这是做人的手段。

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种藏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即若有知识,也应适当保留,这样,你会加倍地完善。永远保存一些应变的能力。适时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贵。人若有这样的手段总能稳妥地驾驭航向。

备忘录:

大智若愚,有时候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

善于藏巧是致胜的关键。

不懂得藏巧,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对手,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

闭口藏舌安身处世

言多必失。

说的越多,越显得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的话的几率就越大。

说话比做文章读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修正;读文章,可以细细体味,详加研究。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你与人对话,应该特别留神。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随随便便说别人的短处,轻轻松松揭别人的隐私,不仅有碍别人的声望,且足以表示你为人的卑鄙。当你听到流言蜚语时,惟一的办法是听了就算,不做传声筒,不记挂于心,不向外传播。首先你要明白,你所知道关于别人的事情不见得可靠,也许另外还有许多苦衷并非是你所能明白的。你若贸然把你所听到的片面之言宣扬出去,不免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而“覆水难收”,事后当你完全明白真相时,你还能更正吗?

会说话,就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说了恰当的话,也就是把话说对时间、说对地点、说到点子上又能把直话说圆;说得头头是道,妙语连珠,使人人爱听,个个喜欢。

而在我们的职场里,有些人喜欢公开发表意见,口无遮拦。

张明就是这样的人,凡事总喜欢抢着说出自己的看法。一次,主管召集质检部全体人员开会,分析头一天客户退货的原因。那批货出厂前是李浩检验的,这相当于是开李浩的“批斗会”。

主管说:“这次事故的责任人已经查清了。生产人员看错了图纸,我们部的李浩最后把关不严,才造成了这次事故。”他接着让大家就这次事故发表意见:原因出在哪里,该怎样弥补。

大大咧咧的张明第一个站起来,不假思索地说:“我认为,如果李浩严格把关,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事李浩应负一定的责任。作为质检人员,他缺乏高度的责任心……”他甚至还把李浩以前的一些错误一起夹带进来进行了一番批评。

本来就很懊恼的李浩此时听张明这么一通狂批,更加不自在。李浩充满敌意地瞪了张明一眼,似乎嫌张明的话太多了。

就连同事们都觉得张明的话过多,既不分场合,也不顾别人心里是否好受。再说李浩也不是有意的,难道还用得着你在这里大讲而特讲?

接下来的讨论,大家都是针对工作上的问题,把张明的话题岔开了。

在后来的工作中,李浩经常对张明的工作吹毛求疵,抓住一点问题就不放过,跟同事宣扬一番再告到主管那里,搞得张明很被动。有时李浩甚至还直接告到老板那里,久而久之,老板对张明的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

李浩总是与张明过不去,张明感到在公司待不下去,只好伤心地离开了。

在公司里,公开对某人发表意见向来是个雷区,一不小心就会触雷。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更好的建议或解决方法,切勿胡乱指责别人,否则,不单会树敌,还会令老板对你的印象变差。身在职场,适时的沉默是必须的。保持适度的沉默是远离是非的最佳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会给你带来益处。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可以避免失言。我们许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极力表现得礼貌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不恰当的话给自己带来麻烦。

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尽量不说话不仅确保安全,而且能给人留下个持重、非同凡俗的印象。当然,尽量不说话是指可以说可以不说,尤其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否则,不说话也是不可取的。

在不得不说的情况下,尽量少说,不夸夸其谈,不乱讲滥说,不信口雌黄,不妄发议论,这也是确保安全的一种方法。言多必失,多言多失,少言少失,不言不失。所以,在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少说为佳”的态度。

某公司准备提拔一名年轻人做办公室主任,小霞和另一位同事都是候选人。他们俩实力不相上下,而且两人私交也很好。

有一天,经理把小霞叫进办公室,告诉他公司初步决定由他来接任办公室主任。小霞很开心,前一阵为升职一事焦虑万分,现在压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舌头就特别灵活。那天的小霞好像特别健谈,从公司的近忧到公司的远景,谈得头头是道。经理听得连连点头。

不知不觉,最后小霞竟然聊到了那位同事。小霞说起一些那位同事闹的笑话,以及一些对那位同事不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