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21

第21章 大智若愚以静制动(3)

有一个经理,退休前,每到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退休以后,往年访客不断,这时却寥寥无几了,更没有人给他送礼了。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过了两三年,这位经理被原来的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重用提拔这个职员。因为他在经理失势的时候登门拜访送上了自己的礼物和心意,因此,在经理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让他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常言说得好,“情愿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意思是说当别人处于困境当中,你伸出援助之手,不啻于冰雪天给饥寒交迫的人送去一篓炭,及时而又必须,会使受礼人终身难忘。而如果别人什么都不缺,你送的东西,其有效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送礼之所以称为艺术,关键是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夫人50岁生辰快到了,满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乐乎,都准备前往祝寿。消息传到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前去送礼,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宠臣。可是细一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礼?少了,等于不送;多了,又送不起。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量。师爷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也不用,还保你的礼品最为注目,保准中堂大人喜欢,列于他人礼品之上。”

知县听说一两银子也不用了,自然高兴,可想天下哪有这般好事,便问:“送什么东西?”

师爷回答:“也就是一幅普通的寿联。”

知县听完直摇头,表示难以相信,师爷连忙说:“不要怀疑,送礼之后,包你从此飞黄腾达,不过这寿联必须由我来写,你亲自送上,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知县满口答应。

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寿联上了路。他昼夜兼程赶到京城。等着祝寿之日,他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他一跪说:“卑职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叫他站起来,知县忙拿出寿联,将上联先打开,李鸿章一看是: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知县又“哗啦”一声打开了下联,李鸿章一见,忙双膝跪地。原来下联写着:

“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

李鸿章见“两宫”字样,不由地跪了下来,“两宫”是指当时的慈安、慈禧。于是他命家人摆香案,将此联挂在《麻姑上寿图》两边。

这副寿联,深得李鸿章的赏识。这位知县自然也因此而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了。

一件付出你大量心血、闪烁你诚心的礼品,会使人产生意外的感激之情,其效果即使是最昂贵的珠宝也无法比拟。

送礼送到心坎里,说到底也就是对症下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投其所好。正如送礼,要送得合适,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对方喜欢。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很多事情靠公事公办往往办不成。因此,沟通就成了办事的必要环节,要想有个良好的沟通就应该有所行动,而送礼就是这种行动的最佳表现。同样的办事,有的人送礼就能把事情办成,有的人送礼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见,送礼也是一个学问。

备忘录:

“礼”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送礼”是搞好关系、请人办事的手段。

让众人皆知你善解人意

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

善察言观色。

善解人意就是揣摩人心。

善解人意,顾名思义就是很能体谅人,很能体贴人、学会换位思考。

善解人意,不应仅从文字上作善于揣摩人的心意去理解。其“善解”的“善”,也不能仅作“善于”解释。它还应包含善心、善良的愿望这层意思。善解人意,首先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而后才能理解人、谅解人、体察人,体现你人格的魅力。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太阳和风的故事。

一天,太阳与风正在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叫他脱下外套。”

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愈吹,老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紧。

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与狂暴。”

伊索是个希腊奴隶,比耶稣降生还早600年,但是他教给我们许多有关人性的真理。使我们知道,现在,温和、友善和赞赏的态度也更能教人改变心意,这是咆哮和猛烈攻击所难以奏效的。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然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你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手段。

人的善解人意有两种:其一,什么也不在意,这是对大众的,是给大家空间,给自己空气的明智做法。其二,是对自己在意的人或者事,因为用心,因为在意,而去设身处地地考虑,给别人自由,给自己枷锁。

俗话说,“善心即天堂”。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爱人,欣赏人,宽容人。他们深知,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懂得相互接纳、相互合作、相互融洽。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才华,也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对别人,完全是欣赏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计较他的缺点,或者说与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试着去谅解;不能谅解,就平静地去接受。有人说:“人生最可贵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很具有这种“放人一码”的涵养功夫。

而缺少善心者,其“责人也重以周”,既很少去看他人的优势和才华,更不愿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却更多地去寻找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人的理解很难,谅解更不易做到,他怎么会善解人意?

远在1915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愤,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流血,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那样的情况,可说是民怨沸腾。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谈话。那次的谈话可称之不朽,它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附近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

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多么出色的一番演讲,这可能是化敌为友的一种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口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们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你想结果如何?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的暴行。

人生在世,与人为伍,许多人常叹善解我者难求。那么,你就学着去善解他人吧。在你善解他人时,他人也将善解你。

善解人意,还在善于体察他人的心境,给人以及时雨一样的帮助,让温馨、祥和、慰藉来浓化人生,沟通心灵。比如,对窘迫的人讲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讲一句鼓励的话,对迷途的人讲一句提醒的话,对自卑的人讲一句振作的话,对苦痛的人讲一句安慰的话……这些非物质化的精神兴奋剂,既不要花什么金钱,也不要耗多少精力,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又何啻于旱天的甘霖,雪中的炭火?

备忘录:

善解人意,使人信服。

真诚地尽力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背后鞠躬”更有效

背后赞美人如同背后鞠躬。

背后的赞美传到他耳朵里,他对你的好感定会直线上升。

在我们的职场工作环境当中,常有一些同事聚在一起,喜欢谈论的就是那些不在场同事的是非。一提到这些道人长短、论人隐私的话题,大家就显得兴致勃勃,现场的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但是,这种无聊的话题却是一点也不值得声张。不论你说的话题有没有恶意,到最后都会变成让人不舒服的坏话。

而且,这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话很容易传到对方耳中。即使听到这些话的人并非故意地去传播,但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传人当事人耳中,而且往往已被添油加醋,不堪入耳,这正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曾经有这样一个相声,说是马季先生在家生了一个鸡蛋,一会儿就传成了他生了一个鸭蛋,而且还是咸鸭蛋,一会儿又传成了他生下一个鹅蛋,最后传成了马季先生生了一个恐龙蛋。

足可见人言可畏,捕风捉影的可怕,当初说话的人的初衷,往往在传话的过程中就变了味,变了性,说不定正话就成了反话了。

一个人为了考验是不是某同事喜欢向领导打小报告,某日上午特特的和这个人说了一件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下午他专门去领导的办公室转,结果,领导就问他上午是不是说什么了。

可见传话之快、传话之速了,特别是为了防止自己曾说的话在传中变味,必须选用最优美的词语来描绘第三者的优点,切忌提一点缺点和不满也。在人背后是必须说好话的,至于那些偶尔的“不好”之话,即便是很公正的话,也要留着,自己悄悄的说给自己的心去听了。

人们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一方面是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也会感觉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的高兴。不要担心你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好话,那些好话当事者不会听见,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赞美传不到他本人耳朵里,别人也会因为你在背后夸奖人而更加敬重你。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喜欢听好话。来自社会或者他人的赞美能使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当他的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他会情不自禁的得到鼓舞和愉快,从而从心里对你感到亲切,缩小了你们的心理差距。如此一来,你们沟通交流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缘。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作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帐话!要是她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是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人是社会的主体,想在其中立足,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处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很简单实际,简单到只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交往而已。可它却又是个涉及到无数个细节的繁琐问题。任何一点出了纰漏,可能都会影响到你和他人的交往,简单点说,就是你会有一个不好的人缘。

“前”与“后”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所谓“思前想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有“前台”与“后台”,即如何处理好人前与人后的关系,往往影响很大。

喜欢听好话是人的一种天性。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豪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赞美而缩短、靠近,自然就为交际的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美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政治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