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28

第28章 借力使力智取之道(5)

“借梯上楼”,好办事情

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利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

权威、名人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一个人在事业上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外,有时还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应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手段称为“借梯上楼”法。

对于想获得成功的人来说,这里的“梯”指的是他人的能力,如名人、亲戚、朋友、同学等的地位、名望、财富或权力,而“楼”则是指你要获得的某种较为理想的目标。

一般来说,无论引荐者的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只要对你的成功有所帮助,他就是你登上高山的好梯子,他的威信和影响对你都有用处。一般人对权威和名望有一种可靠、信赖的感觉,因而他们常常会从推荐者身上来估量被推荐者的能力和人格。这种透视现象可以帮助你走向成功。

引荐者的名度越高,你就越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上司的赏识。惟有得到社会的承认,你的事业才算是真正的成功;否则,你就会被埋没,而枉有一身能耐。

年的一天,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去参观在北京举办的一个画展。

宽敞的大厅里,尽是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由于不少作画者墨守陈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毫无新意。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忽然,一幅挂在角落里的画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他仔细端详品味着画面上那对虾,只见它体态透明,须尾舒展,生动逼真,笔法娴熟。这位观赏过许多艺术珍品的画坛大师立刻意识到,他发现了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当他得知此画的作者竟是一位年愈六十、木匠出身的老头儿时,不由得感叹一声:“我为这个怀才不遇的人感到惋惜,真没想到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啊!”这位国画大师就是齐白石。

没过几天,徐悲鸿就聘请齐白石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乘车接齐白石到校上课。一年后,由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从此,画坛又添一星。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人们所处机构的层次不同,便严重影响社会对自身的评估。处于声望较低机构中的人,尽管其才能或成果是一流的,却往往不能得到施展和承认;而相反,在声望较高的机构中工作的人,可能其才能或成果是二流的,甚至是三四流的,但却容易人尽其才,被承认的机会相对要多得多。

那么,我们怎样使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成果得到承认呢?寻求权威、名人,他们身居上层,任居高位,他们的举荐、提携颇具分量。

如何得到权威、名人的举荐、提携呢?自古以来就有伯乐识千里马之说。从古至今,众多的“千里马”都是得利于众多的“伯乐”而得以奔腾万里的。

在当今社会,成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渴望。漫长的人生之路,有些人为追求成功付出了莫大的代价,最终却事倍功半。他们经常自怨自艾;可惜我满腹经纶,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灰心只能使你丧失自信,要想成功,仅有旷世的才华还远远不够,还要找到赏识你的贵人。

少年得志的刘基,很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吏治不清,整个社会统治已是摇摇欲坠。他以身作则,为官清正,时常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没过多久,刘基碰了个满鼻子灰。上任后不久,由于受人嫉恨而被排挤回家。

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无奈之余,他只得隐居山林,写诗作赋,抒发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

正当他报国无门之时,朱元璋希望他出来辅佐自己干事业。

朱元璋礼贤下士的态度使刘基那颗已经冰冷的心重新得到了温暖。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建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特殊的待遇。而且每当听到他们谈论高深的政治见解时,便会心动、立即采纳他们提出的正确意见。刘基觉得总算遇到了明主,便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事实也是如此,刘基帮朱元璋成就了帝业,他自己也名垂青史。

“识货”的老板,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贵人,他能使我们迅速接近成功。只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找到“识货”老板,何愁自己没有用武之地呢?

备忘录:

俗话说得好:“好风凭借力。

“借梯上楼”,好办事情

借用假相,抬高身价

适当抬高自己的身价,多为自己做广告

自己的命运,自己开拓。

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用点儿“手段”,适当抬高自己的身价,多为自己做广告,要比呆在角落里等着被别人发现强百倍,甚至千倍。

做人要想成功,抬高自己的身价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为众人所认同,当然,这需要你冒很大的危险,但成功几率却也是非常之高。那么如何抬高自己的身价呢?适当地掌握点“手段”是很必要的。

刘备自称汉中王,要把大本营迁到成都,因此必须挑选一名大将镇守汉中。选谁呢?一班人等,包括张飞本人,都认为非张飞莫属,不料刘备却看中大将魏延,破格让他担任镇远将军,兼汉中郡太守。结果一公布,全军震惊。

刘备在一次宴会中,问魏延:“如今我委托你担当重任,你有什么打算呢?”魏延的话,真提气,他说:“若曹操举全军来犯,我为大王抵挡他;若曹操派偏将统率十万兵力来犯,我为大王吞下他。”

刘备听了心里爽极了,在场文武官员也啧啧称叹。后来张飞等人也没什么意见,看来魏延这牛皮吹得很有水平。

那些拥有惊世才能的人,不懂得表现,就等于自我埋没。谦虚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度,也不会得到老板青睐,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平凡无奇,没有才华。

部属需要适度地自我推销,古时尚有“毛遂自荐”,何况有着现代观念的今天,为什么要害羞呢?自己的命运,自己开拓。

现在的社交崇尚自我表现。因为在交际应酬中不会适当抬高自己的人,很难获及高质量的交际效果。善于交际应酬的人,总是尽量把自己的长处呈现于朋友同事面前。比如,伶俐的口才,渊博的学识,温文尔雅的举止,典雅的服饰,都会给人带来一个良好的交际印象。所说抬高自己,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努力表现自己。

赵先生有一件很普通的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夏天的一天傍晚,我去看望一位香港来客,因这家饭店距我家很近,没有更换整洁点的衣裳,穿着旧布衬衫就去赴约。守门的警卫见我穿着如此寒酸,立刻绷紧了头脑里的那根弦,盯着我上电梯又走过来盘问,弄得我一时非常尴尬。我不得不面带真怒地给了他几句,他才不好意思地悄悄走开,不过我的心里却感到很别扭。跟朋友说了这件事,他笑笑说:“你这身打扮是差点儿。”从此只要是去这些地方,不管多么匆忙,我都要换件像样的衣服。

诚然,衣貌取人,让人觉得没有教养,其实反过来一想对穿着打扮不花一点心思,任由自己的性子来,是否对人也不够尊重呢?就拿佩带首饰来说吧。

许多女性佩戴首饰,完全不是出于美容或炫耀目的,而是为了社交需要,为了能在正式的场合中体面。身为人妻且丈夫聚会很多者、从事公关或礼仪接待工作者等等多半属于此类。一位妇女的心态是这种心理的鲜明写照:“其实我不喜欢戴首饰,平时在家或外出我就不戴。但逢到我丈夫有宴会或要参加一次重大聚会活动时,我就不得不带了。这样在重的场合,不戴有些不合体统。而我先生这样的活动却很频繁,因而我不得不买了很多首饰。”

其实,做人的技术很大部分不过是创造一个好形象,只要有办法做到,让人不敢小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下面有几个比较实用的手段:

1)购买“豪华配件”。

一件豪华配件,例如一块“劳力士”,其实很能保值。不少古董表更能升值。花几万买一只名表,充完阔佬之后,将来万一卖掉,说不定还有钱可赚。

曾有一个洋朋友开法拉利跑车,好不威风,开这样的车,人人都说他是豪客。其实此人托人买到便宜的二手车,每次买车都赚钱。于是他每年都换车,简直就是个有钱人。

在佩带首饰的女子大军中,不乏一类人,主要目的是要在人群中体现其高雅,家庭殷实富有,以示鹤立鸡群。有着这样心理的女性,往往追求高级名牌的首饰品,并常以此为资本在同事或同伴中炫耀。

2)流行时尚也会给人很“酷”的感觉。

时下的偶像明星,穿着打扮上无不出奇致胜,就是希望留给观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吸引更多影歌迷。

跟随这阵偶像旋风,不少人都染黄了、染金了、染白了头发;男子蓄长发穿长裙,女人理平头穿西装打领带——男不男,女不女,老不老,小不小,乱七八糟,奇形怪状,似乎是这股潮流的重点。跟潮流花费金钱不至于很多,正适合年轻人。

俗话说“人微言轻”,如果你的穿戴不够体面,就无异于是唆使别人看不起你。要想人前人后脸上有光,不动番脑筋是不行的。

另外应切记:无论你多么卓尔不群,也不要在公众场合大肆说时尚的坏话,因为流行物便代表大众——包括你的熟人。你去谴责时尚便是骂他们,绝不会给人好印象。人们会在心里说:“你又有什么了不起的,看起来像个小丑、乞丐,可笑得很!”要心随精英,口随大众。愤世嫉俗,不愿承认以衣貌取人的社会现实,会死于众生的唾沫之中。

:适当地抬高自己并不是清高自负。在言行上贬低别人,如用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矫饰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就会使人产生反感。

某单位的李女士,每天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让人们知道她的存在。一位老兄在遗憾儿子差两分没被清华大学录取,一旁的李女士生怕没了机会,插嘴到:“真是的,我那儿子也不争气,要升初中了,才考了99分。”旁人不难看出,她到底是自贬还是自夸。一年秋季,她办完调动手续,满以为会被热情欢送,岂料送行的只有一名例行公事的干部。

例子中李女士就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最好体现。像这种人生活中还有很多。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每个有本事的人都可能遇到的境况,这个时候郁郁寡欢,不思改变的话你可能真的从此淹没,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自抬身价,适当吹嘘自己往往会有奇效。

备忘录:

不懂得表现,就等于自我埋没

适当地抬高自己并不是清高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