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41

第41章 安上抚下以谋立威(1)

作为公司中的一员,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多重身份,你可能是别人的上司或是下属,更可能同时要扮演这两个不同的角色。如何做个完美的上司和下属,学习如何与不同身份的同事相处采取不同的策略,选择恰当的沟通表达方式,对你大有裨益,将使你赢得尊重、信任,在职场中从容行走。

令出要如山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令出如山倒,这就是领导者的威严所在。

《韩非子·有度》有云:“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告诉了领导者这样一个道理:国家没有固定不变的强盛,也没有永久不变的弱小。执行法令的人坚强那么国家就强盛;执行法令的人软弱那么国家就削弱。

自古以来,凡有大成者,都特别讲究法令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者的威严就是从他们的属下对其所立下的法令规矩的严格执行中体现出来的。就拿汉文帝时期的周亚夫来说吧,他就是个极为讲究法令规矩之人,这一点连他的主子汉文帝都佩服不已,继而让他三分。

王小姐在一家公司工作,颇受经理信赖。有一次,经理交待给她一项工作,但她认为那是件无意义的工作,内心非常抗拒,一直拖着不去做。经理打来电话问,她很坦白地说没去执行。经理的口气越来越严厉,忽然毫无征兆地劈头盖脸训斥了她一顿。她不敢抬头,怕眼泪会不可抑止地流下来。经理说了什么她都没听进去,只听到最后他很努力地放缓语气说:“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你应该明白,会上确定的东西就应该执行,所以必须按规定进行处罚。”那一刻王小姐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后悔。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公司也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而人的天性,渴望绝对自由,面对冰冷的“紧箍咒”时必然有某种心理抵触。如果你非要把自己的个性当作不可侵犯的原则,更会厌恶和蔑视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中那

曾国藩指出,军中以法令律例为治兵的根本,而令行禁止,言出必果更是曾国藩治军成功的关键。为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曾国藩为军队制定了许多法令规矩,这些法令规矩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孔孟“仁”、“礼”思想贯穿于士兵的头脑之中,把封建伦理观念同尊卑等级观念融合在一块,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友朋等亲谊关系强化调剂上下尊卑之间的关系,使士兵或下级易于尊敬官长、服从官长、维护官长,为官长出生入死、卖命捐躯,在所不惜。

作为领导者,既要显示自己的威严,又要笼络人心。最难把握的是对属下宜宽还是宜严。不少人担心宽则无纪,使人养成松弛浮躁的惰习,严则失人心,使人畏惧而疏远。那么究竟严一些还是宽一些好呢?正确的管理下属的方法就是寓严于宽。

是的,领导者应该以宽厚待人,这是指领导者对所有的属下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分薄厚,亦不能分远近,要用对待亲兄弟、亲子女那样的仁爱之心来关注属下的成长,使属下感受到你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和睦,也感觉到在这里干事情前途无量。

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严”字,宽厚之外,领导者要有威严,以威严建信誉。对于属下则要求要举止庄严,办事严谨,有法必依,有法必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要精心地培养他们,使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本领,不会因松弛懈怠而导致工作失误,更不会因虚度时光而后悔自责。这种严格的约束、督责实际上都出自于爱护,一旦被属下所领会,他们就会认为这种严是合情合理的,这种领导者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严要从平常做起,使之深入人心才会有效。如果平时不严,临时严厉则根本难以生效。

例如曾国藩在靖港战役中见到湘军不敢逆敌,掉头逃跑的情景,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严令手下在大路当中竖起令旗,大声咆哮:“过旗者斩!”令出之后,湘勇畏惧果然不敢通过令旗,但他们想方设法地绕过令旗,还是逃得无影无踪了,可见临时发威的严法并不起作用。但是,当他立志整顿湘军军纪时,他先写了《爱民歌》,让湘军当作识字教本,边学习,边执行,而且身体力行,达到“说法点顽石之头,若口泣杜鹃之血”的程度,使爱民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对不守纪,扰民违纪者进行严肃处理,这样,湘军的纪律大大地好转起来。

由此可见,宽与严实际上并非只是一个事物中的两个对立面,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宽,严则无效;没有严,宽必失当。只有将严寓于宽之中,将宽包围在严之外,即严在情理之中,才能取得良效。

规矩包括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曰营规,二曰家规。”营规就是“点名、演操、巡更、放哨”;家规就是“禁嫖赌、戒游惰、慎语言、敬尊长,此父兄教子弟之家规也。”这些规矩要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而忠君事长则是其核心。“第一教之以忠君,忠君必先敬畏领导者,这样规矩所在,既使领导者不在,下属也知道如何作战行事。”

那么,如何使领导者发出的指令得到最有效的施行,这对几乎所有的领导者都是一个至关紧要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权力的影响度、威信的分量。因此,发号施令要遵循如下规则:

1.谨言慎行)。

圣人举步,千里睽睽。政治地位和知名度很高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有相当多的人注目而视。此谓船摇一尺,桅摆一丈。因此我们说,具有高度社会地位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抱着戒惧、审慎的态度,才能名副金口玉言之实。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只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规,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能引起众人注意,当年布什总统访日,于席间昏倒,立刻影响到华尔街股市价格。鉴于此,领导人物时时修正自己的言行非常必要,那些轻视这个道理与原则的人,必定会下时引起群体舆论的攻击,因而遭受不该遭受的困扰。因为,地位愈高的人,他们在外的名声愈是属于整个社会或他人。

备忘录: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做人处世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掌权者要在慎言笃行的基础上,做到令行禁止,言出必果。

敢打更要善“柔”

既打又柔,宽严得体。

严肃批评配以大力赞扬。

人的身体的构造,有坚硬的部分——手、脚、骨骼等,也有柔软的部分——肌肉、软组织等,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人才能灵活自由地从事多种活动。领导下属时,应该软中有硬,宽严相济,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责贬官。他告诉太子道:“李责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联,因此,他难免会摆出桀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责复任宰相,由此,李责对新皇帝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光有软的或硬的似乎都不妥,最高明的则是软中有硬。我们可以把领导者的发威视为“硬话”,而把领导者的“施恩”视为“软话”。软硬齐施,双管齐下,因人因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的下属讨厌责骂,有的甚至要求领导夸奖自己,他们会若无其事地说:“我是那种不被别人捧就没有干劲的人,若被责骂的话,就辞职不干了!”

只要你发现“这小子很狡猾”时,就不要紧追不放了。那时,你还弄不清楚你自己是为什么而发脾气。因此,当你对下属说:“你来会议室一下。”花上几十分钟,你一面听他的辩解,一面指出他的错误之处,而在训斥之后,还应该强调“以后要更加小心”这句话。

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怕波浪起伏,最忌平淡无味。有经验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既敢于发火震怒,又有善后的本领;既能狂风暴雨,又能和风细雨。

善于发威的领导者应该深知,“威”虽然是对众人而发,但对个别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做法。“软”和“硬”是相对而言的,不可千篇一律。

孔夫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作为领导者应以善为本,不论对上还是对下,要理智持久,要建立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方能显出你的大将风度,周旋于企管之中,使你运筹帷握。有时,公司的制度有些小变动,老总已通知你们,你主管的部门要减少一个人,并由你决定调走何人。

你当时感到很不高兴,因为属下们都有其特长,最重要的是你与员工们早已建立了很好关系,共事合作偷快,私底下的交情亦不俗。

请你尽快做出抉择!请撇开私人感情,眼光放到公事上的需要。知道了自己的需要,再仔细分析下属的工作能力,性情,潜质和其他耐力。在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知所取舍。

员工调离确定后,要立即找下属谈话讲清楚,而不致对方对你有意见。

告诉对方:“公司在某方面有临时变动,各部门的人员都要配合。考虑到你向来正确对待工作,对公司的制度也清楚,特别你不光对本部门的工作熟悉,所以让你投效别的部门,对你会有更好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属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过错。作为一名握有一定权力的上司,如何对待有过错的下属,无非是既打又哄。具体说来,在“打”的时候心要黑,要敢打,并且打在他的痛处;“柔”的时候脸要厚,让下属体会到你对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

员工表现得好,领导就应公开给予表扬,使其在众员工面前脸上有光:反之,就私下批评,也使其有面子。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员工信心十足,努力为企业效力。

美国某公司一位高级主管,由于工作严重失误给公司造成了1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为此,这位主管心里非常紧张。第二天,董事长把这位主管叫到办公室,通知他调任另一同等重要的新职时,这位主管大吃一惊,他非常惊讶地问道:“为什么没有把我开除、降职?”董事长平静地回答:“若是那样做的话,岂不是在你身上白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这出人意料的一句激励话,使这位高级主管从心里产生了巨大动力。董事长的出发点是:如果给他继续工作的机会,他的进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过未受过挫折的常人。后来,这位高级主管果然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为该公司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作为下属,当他出现失误后,本身肯定会自责,同时也在怀疑会不会失去上司的信任。因为下属明白,上司对他失去信任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司在批评斥责之后,别忘了补上一两句安慰或鼓励的话。因为,任何人在遭受上司的批评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的信心丧失殆尽,心中难免会想:我在这个单位彻底玩儿完了,再也上不去啦!如此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他更加自暴自弃。

此时,假如作为上司的你能够既打又柔,适时地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他下属表示:我是看他有前途能干,所以才舍得骂他。如此,当受到斥责的下属听了这话以后,必会深深体会到“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肯定会更加发奋努力。

下属犯错误是难免的,领导是怎样去对待呢?那就要批评改正。批得轻,难以改正;批得重,容易形成对抗。给领导的好办法就是表扬一场黑白脸的批评戏。

1)对认错误态度好的部下,点到为止,让白脸唱主角对待下属,切不能伤其白尊心,丢了面子。脸皮薄的部下,不可过于严厉,点到即止,让白脸发挥更大作用。

2)当下属不愿认错时,领导者决不含糊,批评斥责的目的是使部下改正缺点,今后不再重犯。因此,对不愿认错的部下,一定要严加斥责,让黑脸唱主角,白脸在后仁场,对这样的部下,要先挫其傲气,要是白脸过早上场,他还以为是援兵到,于是,更加不悔改了。

3)聪明的,有能力的领导,在下属出现失误时,懂得站在下属的立场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他们的挡箭牌。

批评他人必须掌握尺度,不能突破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批评的目的是指出错在哪里,不是为个人出气,把他人整垮。批评者只是充满善意地向他人进忠告,忠告固然就该深刻,刺激信号应到位,力争让对方认识到过错的严重而蟠然悔悟,但忠告必须使人能够忍受痛苦,自责,羞愧的折磨而不至于伤害自尊心。

备忘录:

记住在批评教育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加上一定肯定的赞赏。

让别人有改过的机会,从而再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新的作中。

在批评中加点糖

药有糖衣,批评不防也来点糖。

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

历史上很多智人谋士,都是善用药引的人,从而以吹灰之力,成就九鼎大事。如触龙说赵太后,极其典型。故事说奏国进兵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兵,而齐国一定要长安君当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当时赵太后当权,不肯答应。大臣们轮流谏劝,都被太后顶了回去。无奈左师触龙出面劝说。那时太后正在气头上,背对着他。触龙进来慢慢坐下,先与太后聊些身体吃饭之类的家常,又慢慢将话题转到子女上,取得太后共识后,才顺理成章道出爱子女要为他们的长远利益考虑的道理,说明出齐当人质正是长安君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是为将来自立打基础,终于劝动了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