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42

第42章 安上抚下以谋立威(2)

提起批评,也许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实则,那只是批评很小的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评,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

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个人犯错后,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这样势必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怎样批评,实际是一种说服的技巧,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批评的目的意在打动对方,使得对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而不是贬低对方,即使你的动机是好的,是真心诚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场合等问题。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在现实生活中,扶正匡谬的批评的确不如良药那样为人所乐于接受,甚至成了难以下咽的“苦药”。开展企业内的批评报道尤非易事,上下左右,利益利害;磕磕碰碰,枝蔓牵扯,批评几乎真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京城女”了。批评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烦缠身,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因此,批评要学会变“害”为“利”,使硬接触变成软着陆,即在“苦药”上抹点糖,看似失去了锋芒,但却药性不减。

王东进公司不到两年就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有个别下属不服他,有的甚至公开和他作对,钱诚就是其中的一位。自从王东做了部门经理之后,钱诚经常迟到,一周五天,他甚至四天都迟到。按公司规定,迟到半小时就按旷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资的。问题是,钱诚每次迟到都在半小时之内,所以无法按公司的规定进行处罚。王东知道自己必须采取办法制止钱诚这种行为,但又不能让矛盾加深。

王东把钱诚叫到办公室。“你最近总是来的比较迟,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没有啊,堵车又不是我能控制的事情,再说我并没有违反公司的规定呀。”“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多心。”王东明显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如果经理没什么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钱诚你家住在体育馆附近吧。”“是啊。”钱诚疑惑地看着对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个方向,以后你早上在体育馆东门等我,我开车上班可以顺便带你一起来公司。”没想到王东说的是这事,钱诚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说:“不,不用了……你是经理,这样做不太合适。”“没关系,我们是同事啊,帮这个忙是应该的。”王东的话让钱诚脸上突然觉得发烧,人家王东虽然当了经理,还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这种消极的行为,实在是不应该。事后,钱诚虽然还是谢绝了王东的好意,但他此后再也不迟到了。

在批评的过程中,适时地采取先表扬后批评的方式,使得对方能树立改正错误的信心,树立全新的自我形象。因为他从你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是有优点的,即使有错误也能很容易地接受批评,并很快地改正。所以批评的艺术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修养。

批评和骂人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骂人是气急败坏的表现,是无赖的表现,这不需要多大水平,在大街上扯个泼妇,肯定能骂得十分出彩。只是,骂人的行为除了让被骂者受伤,或者被路人耻笑之外,没有多少意义。而批评不同,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对人与事进行的一场论证过程,它应该有着严谨有力的逻辑。因此,我们是万万不可把骂人的行为扯进批评的范畴内。

批评别人,就要给别人服气的理由。我们作为批评者,就首先要加强自己本身的文化修养,对批评的人和事情,要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要公正的看待问题,而不能根据党同伐异的态度去行事。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自己个人的意识形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然后,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真诚地向批评对象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指明他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的见解是正确的,意见是真诚的,态度是诚恳,别人又怎会不接受批评呢?

批评,顾名思义既要批也要评。批是批判,评是评价,当然也可以解释为好评。不管怎样,不能光批不评。

在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决不可以只批评不表扬。因为不管是人还是事,毕竟都还是有一点优点的。但这么说,也决不是鼓励大家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先来一段表扬,在表扬以后再来一个但是,但是的后面加上一串的批评。这么样的批评只能让别人觉得我们虚假。就比如我们是老师,我们要批评学生的懒惰行为,我们可以这样来批评:你很聪明,请以后勤奋点。而不要这么说:你很聪明,但是你很懒惰。这两种批评方式看着没多大区别,但前一种批评方法已经在表扬中提出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而后一种效果和第一种相比如何,大家肯定是心中有数了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人,就可能犯错误。其实,任何有上进心的人都不愿意犯错,要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时,最好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你的目的也是为了要帮助对方,而不是为了贬低对方的品格。因此批评以适可而止、给对方留有余地的方式为好,会让对方感谢你的宽容。

备忘录:

正确的批评方式不仅能帮你树立威信,还能让更多的人亲近你。

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批评而又不受到伤害——加点糖。

当严必严,杀一儆百

“领导=实力+威信”突出了实力与威信是构成领导能力的重要手段。

威信,可以说是管理者头上的光环。失去了它,再有能力的领导在下属眼中也显得一无所有!

自古以来,政令的推行要靠法律的权威,而法律的权威则需要强硬的手段来推广,所以,为政没有威严那么百姓就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则法制越乱,要达到天下大治就十分困难。而对作恶者严惩正是为官者树立权威的重要方法。

提倡仁义道德的儒家祖师孔子在鲁国执政时,曾毫不留情地诛杀了少正卯。这就使他的弟子子贡感到疑惑,“不是说要以仁义为本吗?为什么非要杀掉少正卯呢?”

孔子对子贡的诘问略作思考后答道:“人有五种恶行,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即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以惑人心;四是知晓许多丑恶之事;五是依附邪恶并受到重用。这五种恶行哪怕沾染上一种,君子就可以诛杀他。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我不能不杀他。”

孔子的道理十分明确,为了树立统治者的权威,对于有恶行的小人必须严加惩处,杀一儆百,改变社会风气。

在历代统治阶级及领导人的管理方法中,杀一儆百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像诸葛亮杀马谡,曹操杀杨修,都是为了杀人以树立自己的威风。它的作用远远胜于其他的统治方法,因而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因为用这种方法对付那些听不进劝告的下属,可以从根本上打掉他们的威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现代社会,从领导学的角度看,严治可以达到震慑下属的目的,这样做可以使下属心怀畏惧,不敢轻举妄动,从而树立起领导的权威。

有一天,一位工厂员工将一些清洁用的酒精洒在我们的电脑控制厂里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电脑控制厂制造电子零件。让它保持无灰尘、无静电和无液体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污染物都可能导致产品发生故障。问题是这个员工是怎么清除这些污物的,用破衣服?纸巾?还是抹布?他的方法倒很简单:点燃酒精将它全部烧光。虽然他是我们的一位优秀员工,他还是当场被开除了,因为他违反了公司的安全规章。没有任何人在法律之上。如果有人明显违反了公司的中心价值,他会立刻被开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重要就是不重要。中心价值必须实践和强调。用故事中的方法清除易燃溶剂,事实上很危险。没有人喜欢开除员工,但这件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2)实例管理有时必须凸显负面的例子。我们很少如此严惩员工,但是点燃酒精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使我们不得不防患未然。

3)不要等待。如果有人违反了中心价值,要立即采取行动。任何的延迟会使员工有以下想法:“也许这项价值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有时候,属下犯的错误非常严重,你必须执行某种形式的惩罚。当你必须用到惩罚时,你就用,不要犹豫。拖得越久,对你和应该受惩罚的人来说,日子就更难过,也越容易使别人误解你的惩罚不公平。

惩罚时,通常要附带某种形式的纠正行动,假若你惩罚的目的只为防止未来,那你应谨记主要的防止未来因素,而不必太过严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有威严的领导往往不是那种动辄打骂的粗鲁之人,而是那种有手段的领导者。他们能使属下俯首听命发挥所长,并且带动整个团队向上。

在拉丁文字根里,“惩罚”的意义就是“教导”。惩罚的轻重全视领导者想“教导”对方的程度。假若你要团体中的成员尊重自己,要求他们做事达到最高标准,这是要靠慢慢教导。但不是一蹴可就的,你无法平日放松,一下就要求严格。

华盛顿曾说过:“使人达到适当的服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甚至也不是一月一年之功。”华盛顿明白,要培养一个团体的高标准纪律,乃是件极其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达成。

在如何对待不合作员工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认为应采取大棒政策,解雇他们以树立威信;有人则认为解雇员工会使部门人心浮动,因此建议使用绥靖政策,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到底该采用哪一种观点呢?其实二者都可行,主要是看一次决定后的群体效应和整体效果,如曹操所说:杀一人而三军士气大振,杀之。奖一人三军士气大振,奖之!

在具休操作上先指定原先的干部进行管理,取得干部和骨干人员的信服和支持,不配合的人员工作上可以先不要重用,除非是非用不可的人,那要单独沟通,否则就先重用配合度高的人员。如果还是有人故意为难你,而且这其中还有骨干人员,这个时候你要认准一个不太重要的人员,炒一儆百,要注意这个时候一是要份量重,二是打击面不能大,团队牺牲不能大,只能针对极个别而且是可有可无的人员,也就是找个不重要的牺牲品。

领导并不是好当的,做一个好领导更是难上加难。管理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艺术,就是因为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而且极其费心劳神的工作。正如一个木匠不能简单地用锤子解决所有问题一样,没有谁能让一名领导者一夜之间精通各种管理之术,没有谁能让一名领导者一夜之间从平庸走向优秀。

管理跟做人是完全统一的,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首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以人性为中心,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开展工作是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对领导者而言就是做人。因此,要想在管理上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学习做人。所谓“台上几秒钟,台下几年功”,高超的做人手段,是长期历练的结果。

备忘录:

威信几乎是每一个管理者刻意追求的东西。

没有威信的管理者,比一个普通老百姓还要糟糕。

与上司“心心相印”

明白上司的意图,理解上司的心思。

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除了最高层领导外,每个员工都有上司。如果你的工作完成得很好,你的业绩也不错,但你的上司却有可能不喜欢你。因为你只知道埋头做自己的工作,却不注意上司怎么看你。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员,都要知道怎样让你的上司喜欢你,器重你,提拔你。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赢得上司的好感,就必须时刻留意对方的兴趣、爱好,明白上司的意图,理解上司的心思,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对症下药”。然而,上司的意图往往捉摸不定,所以必须下功夫掌握上司的心意,揣摩上司的心理,然后尽量迎合他,满足他的欲望,甚至还能抢先一步,将上司想说而未说的话先说了,想办而未办的事先办了,把个上司乐得美滋滋的。自然,上司的回报也总是沉甸甸的。

对于有意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来说,总是思贤若渴,惜才如金地对有培养前途,富有创意的职员总是关爱有加,倍加赞赏。因为这样的人才难以挖掘,正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你遇到这样的“明主”后,你不妨尽量施展你的才华。

比如说,当你有一个新的提高效益的方法,就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向你的上司提出,争取得到他的支持。如果你的上司说:“各位,我们来研究一下工作流程是否可以改善一下?”严格说来,这样的话,不应该由你的上司来讲,而应该由你说出。所以每过一段时间,你应该想一下,工作流程有没有改善的可能?如果你才是你所做的工作的专才,而你的上司不是,却由他提出了改善计划,想出了改善办法的话,你应该感到羞愧。

你敢说你的工作流程都很完善?事实上,任何一个工作流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改善的可能。最糟糕的是大家都无所谓,安于现状,不对它进行改善。一个组织没有进步,这点做得不好是重要的原因。大家都不想改善,而你却做到了,你就同他人不一样,上司也会喜欢你,看重你。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应做到知己知彼,“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领导运用不同的交往手段,随机应变,才能事事顺遂。比如,在和领导相处时,就要根据领导的性格特点和其好恶,对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作一些必要的修正,以便迅速赢得领导的好感,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在此基础上,领导才会有兴趣深入了解和考查你的才干,并使你“英雄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