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九连墩”三个字已成为了楚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标记。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郭店竹简记载的《道德经》、“高山流水”的传奇典故……博大精深的楚文化,都凝成了一个关注点——九连墩。神秘、谜团、遐想,这一切在不断发出触摸历史脉搏跳动的“请柬”,激发起人们对遥远历史的思索。这一个个的疑问,只能靠一步步的科学发掘来解答。
神秘的九连墩古墓
2002年12月23日,湖北省文化厅宣布,九连墩两座古墓出土文物近1 000件,并发现了目前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车马坑,称这次考古是湖北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消息传出,引起极大轰动,九连墩古墓发掘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001年9月,为配合湖北孝(感)襄(樊)高速公路建设,湖北省文化厅、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位于鄂西北的九连墩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原本例行的考古活动,没想到却带来了惊人发现。
九连墩古墓群位于湖北枣阳市境内的东赵湖村。传说,古时候有一位清正廉洁的大臣,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为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被贪官污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后因其直面进谏,惹得皇帝不高兴,贪官污吏借此机会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斩下了大臣的头颅。贪官污吏为解心头之恨,毁了大臣的头颅。
事后,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错杀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无法找到大臣的头颅。皇帝遂下令为他铸造了一颗金头。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当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坟墓……
九连墩一号墓主到底是治国安邦的帝王,还是威震一方驰骋疆场的将军,或是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大臣?这仅仅是一种传说,还是尘封已久的历史之谜?古墓主人的官职身份、经历业绩、死亡原因都让人评头论足,猜想无限。
1992年,“九连墩”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谁也不知道九连墩古墓下葬的具体时间,更不知道墓里埋了什么人。为了保护文物,孝襄高速公路修建时,在设计上极力想绕开墓墩。
2002年9月中旬,考古工作人员依照预定方案,在对九连墩一号墓冢周围进行勘探时,又在一号墓北侧发现了二号墓。
古墓的发掘,使名不见经传的东赵湖村成为关注的焦点。据当地村民介绍,九连墩上的土质与周围的黄黑土不同,是从别的地方运来的。墩上的泥土黏性强,可以用来打土坯、砌墙,而不会干裂,而其他地方的泥土则是晴天干裂,雨天粘鞋。
2000年,盗墓贼在三号冢上打洞盗挖,村民发现后及时报案,公安机关迅速出动警力将盗墓贼抓获,使九连墩古墓没有受到大的破坏。
唐虞夏商时枣阳属豫州,周时为唐国,后属楚。秦置蔡阳县,西汉置春陵侯国,至隋仁寿元年改县为枣阳。
枣陶境内历史遗存较为丰富,较著名的有汉蔡阳故城遗址、汉舂陵故城遗址。九连墩距出土大型编钟的随州曾侯乙墓60公里左右,与汉光武帝刘秀故里相距不超过10公里。因此,九连墩古墓发掘可能会有惊人发现,将会出土大量价值极高的文物,为楚文化和楚史提供更多的珍贵资料。
科学求证墓葬时间
九连墩古墓到底建于何时?是哪国墓葬?
据专家介绍,战国时期的楚墓一般为土坑竖穴,很少为洞室墓,方向有较强的规律性。中层贵族以上的楚墓,墓坑上都有封土。九连墩在当地就是9个突出地面的土岗的俗称。封土的大小一般预示着墓的大小和墓主人生前身份的尊卑。封土和填土均经夯打,靠近棺椁均填青膏泥或白膏泥,用以密封、保护棺椁内物件。墓愈大,封土、填土选择愈严格,青膏泥或白膏泥填得愈厚。
在已发掘的6 000多座楚墓中,均不见墓棺椁上土中有积石积炭情况,这是楚墓与中原地区墓葬的一个显著区别。
九连墩战国古墓有14级台阶,一级一级向下直至墓底。拥有台阶和长斜坡墓道也是楚墓与中原地区大型墓葬的又一个区别。战国楚墓的墓圹,中上层贵族往往有多级台阶,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收缩,直至棺椁。这种台阶可能与防止崩塌有关。在土质较为疏松的地区修建大型墓葬,掘进较深,就容易崩塌,只有做成台阶状。
在一些地方,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不便向地下掘进较深,台阶除了向下挖掘数级,还从平地向高处一级一级夯筑出来。显然,这是为了表现一种传统的制度,即为了显示身份。墓主身份越高,权势越大,墓坑越深,台阶越多,墓道越长。
楚国较高层贵族的墓一般椁分多室,棺有多重。九连墩战国古墓发掘的一号墓就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椁室;安徽寿县楚幽王墓据反复推测,椁多达9室;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与江陵天星观一号墓椁分7室,椁室一般为长方木垒成。
经过缜密地分析,并结合以往考古发掘的经验,考古专家最后确定,九连墩古墓为战国中晚期楚国墓葬。
墓主究竟是何人
九连墩古墓墓主到底是什么人?这两座墓是夫妻墓,还是父子墓,或者是兄弟墓?他们生前官居何职?功绩如何?有什么喜好……面对人们的种种疑问,还有待于对墓内出土文物的研究,不能妄加猜测。
从已发掘出土的国内最大的车马坑及封土的大小等情况综合分析,现场专家认为,一号、二号墓可能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一号墓主生前身份可能在“封君”以上,至少也是地位很高的贵族。
“封君”是当时楚国的核心领导层成员,是楚国的一个特权阶层,由楚王赐予封邑,并在封邑内享受征收赋税,衣食住行方面自给自足。“封君”不仅占有封地,经济上拥有特权,而且拥有自己的武装,可以在自己的封邑内筑城建邦。其封号和封地虽可以世袭,但不是独立王国,所受封邑必须接受国家法令的约束,国王随时可以削封。“封君”死后,一般葬在自己的封邑内。
有人认为,九连墩古墓墓主与当年的曾侯乙墓主人唐国国君的身份相近,墓主人很可能也是当时楚国附属国唐国的国君。
九连墩所在的枣阳吴店镇处于南阳盆地东南边缘,向南越过丘陵地区才是楚国核心控制区江陵,向东就是随州境内的随国、厉国,向北就是现河南唐河县的蓼国,向西是位于襄樊的邓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唐国也在随州市境内,现在看来,在随州市这么一个地方不可能有三个小国,而在枣阳吴店镇周围刚好是一盲区。现在当地还有名为唐店、唐城的小集镇,吴店有可能就是当时唐国的所在地。
对于墓主身份的确定,考古专家表示,保存完好的楚墓中通常会出土竹简,如果九连墩古墓如同江陵天星观一号墓一样,在棺椁内随葬的竹简、棺板上有明确文字记载,那墓主人的身份将很快得到确定,否则,还要对随葬品做深入研究后才能进行科学地推测。
古墓是否被盗
在对一号墓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封土层发现了盗洞。这座古墓是否被盗,成为萦绕在考古专家心头的一大谜团。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层层深入,关于这一谜团的争议仍在继续。墓底西南角已经有坍塌,从南椁室出土的大量漆木器大都被压碎,保存完整的不多。而在存放棺木的中椁室和存放青铜礼器的东椁室、存放乐器的北椁室、存放日常用品的西椁室,大量文物保存完好。
随着对南椁室的清理,对这个谜团有了初步的判断。在南椁室对应盗洞的范围内,没有器物,在墓室的东南角发现了杂乱的“五花土”,这都说明这座墓已经被盗过。盗墓者从墓顶打洞,打穿封土层、青膏泥层,直到南椁室,取走了部分随葬品。由于地下水位升高,大量淤泥涌入椁室内,将不少漆木器压碎。
虽然南椁室被盗,但整体损失不大,南椁室中仍出土了不少漆木器以及铜制的马衔、马饰等。盗墓者没有打通别的椁室,据推测,可能是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盗墓者见水而没继续挖下去。专家还初步推测,盗墓时间可能较早,但至少是在墓葬没有祭祀和专人看管之后,估计是在汉唐时期。由于盗墓者没有留下任何物品,因此其年代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距一号墓仅20米远的二号墓的椁盖板上还没有发现盗墓的痕迹,专家估计此墓应当没有被盗。
楚国立国800年,对外扩张历史长达530年,共灭国61个,曾“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到战国中期,楚国处于全盛时期,疆域极其广阔,几乎占据中国整个南方。九连墩所处的“沮、漳、江、汉”地区,当时是楚国统治中心,这一地区也是楚墓葬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
九连墩古墓内到底埋有多少价值连城的宝藏?
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九连墩古墓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墓葬规格很高,推测其主人是当时进入国家决策核心、地位很高的人物。目前,已经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陪葬车马坑,并有大量漆器、铜器、玉器、乐器及丝织品等陪葬品出土。
早在宋代,就有楚墓被盗掘和文物出土的记载。吕大临的《考古图》中就记录了几件楚国国君所用的青铜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上海等地,已累计发掘楚墓6 000多座,这些楚墓在发掘时大部分已被盗或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