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山子起得早,挎了一个篮子,去山坡上拔青草喂鸡。来到山坡上,山子看到了一幅极为美丽的景象:东边,太阳还没冒出来,可天已是一片桃花色了,下边的颜色深一些,越往上越淡。天空中没有一朵云彩。一群山鸽子从南边飞过来,它们飞翔的姿势很好看,先是拍打着翅膀飞,然后展翅往前滑翔。接着,又有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往那一片桃花色飞去。它们不像鸽子飞得那么平稳、有秩序,而是像海里跳跃的鱼一样上下穿插着飞。麻雀们很快变成了一些小黑点,融入那一片桃花色里,不见了。
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一柱一柱的白烟和青烟。公鸡趾高气扬地长鸣,狗虚张声势地狂吠,驴肆无忌惮地号叫……整个村子,热热闹闹的,富有生气。
山路上,有扛着镢头去地里除草的老人,有挑着担子去掰玉米的壮汉,也有挎着篮子去割草、挖野菜的男孩和女孩。老黄牛甩着尾巴慢悠悠地走着,还不时地抬起头来哞地叫上一声,那叫声,在山间传得好远好远。小灰驴驮着双斗篓子,一颠一颠,走得很带劲儿,四只蹄子,在石板上很有节奏地敲着。他们和它们的身上,也都披上了一层淡淡的桃花色。
这时,有一个男人放开嗓门儿唱起来,唱的是豫剧,嗓子有一些哑:
尊壮士你不该,把话错讲,
细听俺花木棣,细说端详……
不一会儿的工夫,东天的桃花色变深了,成了胭脂色。而且,四周的山崖、石堰、石屋、榆树、枣树……全都染上了一层胭脂似的。山子伸开两只小手,白白的手掌上也染上了胭脂。紧接着,东山上,那天与山交界的地方,缓缓地钻出了一个通红通红的大蛋黄。那蛋黄看上去有点儿软,颤颤巍巍,慢慢地往上升、往上浮,就像有气流托着它一样。
很快,天地间的胭脂变成了光芒四射的金色。
山子拔了半篮子嫩草,挎着往家走,忽听天上有一声鸟叫:“光棍倒出!”他抬头一看,一只黑色的鸽子般大小的鸟停在了空中,翅膀上下扇动,身子却不往前飞。山子就应了一声:“光棍倒出!”那声音与“呱呱呱咕”比较接近。这是只布谷鸟,当地人叫它“光棍倒出”。这个空中停车的本领,是布谷鸟独有的,别的鸟都不会。它能停在空中好长时间呢!
只要“光棍倒出”一叫,就有孩子不知在什么地方应声:“你在哪里?”
然后,听布谷鸟又叫:“光棍倒出!”
孩子们又应声:“我在山后!”
布谷鸟又叫:“光棍倒出!”
孩子们又应声:“快快种豆!”
山子很快也学会了,每当布谷鸟叫时,他就跟它对话。他还跟着学鸟叫:“呱呱呱咕!”学得还挺像。
才在东湾住了一年多,山子就学会了鸡叫、狗叫、羊叫、驴叫、猪叫。连那种半大的刚学会打鸣的公鸡的叫,也学得很像。母鸡下蛋的叫声,也会。每当母鸡下了蛋,红光满面地从窝里钻出来,在院子里边走边炫耀地叫着“咯咯、咯咯咯大——咯咯、咯咯咯大——”山子就从屋里跑出来,边伸手从窝里掏出那只温热的鸡蛋,边学着叫“咯咯、咯咯咯大——”。
狗叫,主要是学小狗叫。大狗的声音太粗,像老头咳嗽似的,学不来。有一回山子看见坡下有两只狗在枣林里转悠,就躲石墙后边学狗叫,引得那两只狗也叫起来。山子扔石头砸它们,两只狗一边躲,一边更加起劲儿地叫。接着,整条街上的狗全都叫了起来,“汪汪汪汪”叫成一片。山子露出头去,看看枣林里的两只狗,偷偷地坏笑。
羊叫也会。每当放羊的赶了一群羊过来,山子就跟着羊们一块儿叫。山子叫,羊也叫,放羊的老汉就笑了,说:“这孩子,这么好玩啊!”
驴叫,是学公驴叫,当地人管公驴为叫驴,叫驴叫起来,不管不顾,仰天长啸,声嘶力竭,旁若无人。驴叫不像羊叫是从鼻子里发音,全凭嗓子吼。山子还特别喜欢小驴驹子,那腮上的毛扎煞起来,特别好看,特别喜人。有好几次,他想上去抱抱它,又怕它踢人,还怕驴妈妈跑过来咬自己、踢自己。毛驴的后腿劲儿很大。母驴又叫草驴,草驴是不会叫的,只会哼哼唧唧。这山子可学不来。
山子也学过马叫,但马那咴咴地叫,很不好学。马叫是从喉腔鼻腔的深处发音。学马叫时,还得用舌尖抵住上颌。马叫不好学,叫起来声音也不大,也不大好听,不如羊叫、鸡叫、驴叫响亮,山子也就不学了。
猪叫也不好听。山子学的是逮猪时的猪叫,那叫声又响又亮,一声接着一声。大概猪也知道被逮住,不是被卖,就是被杀掉,卖给别人,养大了也是被杀掉,反正大难临头了,因此,叫得非常凄惨,以至半条街的人都听得到。
山子最喜欢的还是羊叫,特别是羊羔叫。奶声奶气的,娇呼呼的,很可爱。而且山子一叫,羊羔也跟着叫。羊羔一叫,母羊、公羊都跟着叫,像大合唱似的,好玩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