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4056200000070

第70章 谁在摧毁道德

有两种东西,人们愈是经常、愈是反复地加以思考,就愈是能感受到它们给人们所灌注的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尝试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个人的道德,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在西方国家的传统意识中,一个人的道德被认为应当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正如我们所引用的康德的名言,道德几乎与我们头上的星空并行存在。正因为如此,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一个人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几乎等同于他所必须的生存法则。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使得在西方人的道德教育中,确定了道德的必要性。简单地说,西方人的道德教育,并非是告诉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如何,而是告诉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如何,其情势就如同与人必须进食饮水一样严格。

正因为如此,遵守道德,就成为了一个人必须的服从内心法则,而不是一种通过外在嘱托而形成的美德。这样一来,人们遵守公共准则,照章办事,便不再是出于法律或道德的要求、也不再出于公众的监督,而是每一个人意识中存在的一部分,这种意识既是自发的,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习惯。

当这种道德意识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完成。

反过来,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尽管对道德的强调丝毫不逊于西方世界,但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我们从来都将遵守道德的行为,视同为一种美德,将严守道德、循规蹈矩者看作是道德方面的楷模。

美德无疑是珍贵的,楷模无疑是稀缺的,而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我要求来说,只要做一个普通人,就足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了。

当我们的定位发展到这一步时,就注定了道德在中国的最终命运——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遵守,大多数人逾越。

就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与传承,这种另类的道德观念也被逐步确定了下来。当人们习惯于将遵守道德当作高尚的美德时,也就意味着“缺德”成为了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在我们的行为观念中深深扎根的时候,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

基于这样的认知,就注定了我们的道德教育,绝不可能存在西方世界中那种自发的传承。所有道德意识的培养,都必须由家长与学校出面,通过后天的逐步强化,让孩子接受那些被视同为“美德”的道德标准。

相比之下,两种传承方式之间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对道德的认识不同,使得这种差距不仅仅存在于传承方式上。比这更严重的是,在当下许多中国家庭中,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观念,还停留在一片空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