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得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卡森麦卡
当我们的探寻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回到一个老问题上——家长给予孩子的关怀,绝不可在精神层面上有所缺失。
我们在前面曾经论述过,在中国的家庭中,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在物质方面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然而,在孩子的精神层面,特别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亟需的道德培育领域,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了解到的一个事实:对于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来说,赋予其无条件的精神关爱,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构成了道德教育的第三条法则。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向他们展示赞同、关爱,是形成孩子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从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就可以了解——在那些身陷囹圄的犯人中,几乎绝大多数的孩提时代,都是在父母的拒绝、排斥与责骂中度过的。
正因为如此,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像成年人一样,建立其必要的道德行为,那么就必须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其正面的爱。这种精神上的关爱,是保持一个人感情世界、心理世界以及整个精神世界构建的关键。假如缺少了这种爱,我们的孩子就注定将会处于一种痛苦而混乱的生活中。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类心理活动中的一大共性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渴望。事实上,这正反映出我们对于爱的深切呼唤,更反映出这种关爱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何等重要。
当我们的孩子在爱心中长大的时候,他们便会随时随地地将同样的爱延伸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给这个社会增添更多的爱心与同情,而非漠不关心的冷漠,而这样的标准,恰恰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或许有的家长会问,我们在关爱孩子的时候,并不索取回报。那么,这样是否达到了“无条件关爱”的标准呢?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无条件”,其真实含义远非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所谓的“无条件”,指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精神关爱,必须是无时无刻的。
打个比方来说,不管孩子是否按照家长的要求完成作业,或是自动自觉地清理房间,以及在学校、在生活中犯了错误,家长都应当以一种关爱的心态来对待孩子。
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孩子的爱,应当是爱孩子本身,而不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个孩子值得家长去爱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是家庭中值得去关爱的对象,而不仅仅因为他是所谓的“好孩子”、“懂事的孩子”或是“聪明的孩子”。
事实上,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想要真正做到“无条件关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家长而言,用自己的眼光去对孩子进行判断,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当孩子的行为表现令家长难以忍受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责备就成了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的家长必须懂得一点,无论孩子的行为有多么顽劣、多么愚蠢,无论他们的行为是多么令人无法赞同,都需要家长从精神层面去了解、去关怀。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令人感到不赞同的只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