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美国著名财商教育家罗伯特·清崎在《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讲述了关于他的“一贫一富”的两个爸爸的故事,这不失为家庭理财教育的经典。他说:“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我的两个爸爸身上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另一个则未完成中学学业;一个是政府部门的高薪雇员,另一个则是非常富裕的雇主和投资商;一个是我的亲生父亲,另一个是我最要好朋友的父亲。两个爸爸都是身体健壮、精力充沛、事业成功的人;都是诚实劳动,努力工作的人。但谈到金钱这一主题时,两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这种不同决定了两个爸爸不同的人生。”
罗伯特·清崎说,他的那位受过高等教育,但又很贫穷的父亲(穷爸爸)深信: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工作稳定和人生成功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富爸爸——那位在父亲逝世之后辍学,接管家族生意的人,他相信在校外学到的知识也同样重要,甚至比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还要重要。他赞同“在校内学到的知识很重要”这一观点,但他认为这些知识不能够确保一个人一生经济上的成功。因此,他积极并富有趣味地向我们进行“金钱”方面的教育。他花费大量的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向我们讲述他的想法对我们的学习和人生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但它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生存的基础……
其实,孩子们的畸形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缺少一种亲身的体验有很大关系。我国许多少年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经历过困苦,体验了物质生活的贫穷和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艰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苦难不要落到孩子们身上。于是,在家里承担所有的家务,即使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忍心让孩子亲自动手。家长总是口头教育他们,父母挣钱多么的不容易,父母干活多么辛苦,却不让孩子亲自实践一下。结果往往是孩子们明白的道理比大人要清楚,甚至还没等大人指出他的缺点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实际做起事情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像是老师教给了孩子1米等于100厘米,却不给他看1米到底有多长,就像孩子们只知道概念,但他看到1米长的绳子时候却不知道这到底有多长;孩子们知道“烫”的概念却不知道“烫”是什么样的感觉一样。中国孩子听的大道理太多,实践和体验太少,因此,他们根本不会清楚100元、200元的真正含义。作为家长、学校、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生活训练、社会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