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4056200000089

第89章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

在对理财教育的相关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消除一些认识误区之后,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即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在对孩子开展理财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注意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金钱观念与理财习惯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嘉嘉的父母在一家商场里开店做服装生意。每到休息日幼儿园放假时,父母就把6岁的嘉嘉接到店里来玩。在店里,嘉嘉经常看到客人买衣服时和父母讨价还价的情景。而每当卖出一件衣服后,父母就毫不顾忌地在嘉嘉面前进行总结,比如“卖得太亏了,应该再加10块钱”,“没想到那件衣服挣了50块钱”,甚至是“买不起还在这里瞎看,真讨厌”,或者“那个人真傻,连砍价都不会,笨蛋”……

慢慢地,嘉嘉竟然也学会了根据客人的“表现”对人家品头论足。有一天,有两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了店里,看了很久还没有决定买哪件衣服。嘉嘉就偷偷地跟妈妈说:“妈妈,他们两个人一定没有钱,我们不要把衣服卖给她们,快让她们走吧。”

本来,“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看待周围世界的眼光应该是纯真而美好的,然而,因为长期面对很现实的成人世界,加上“大人”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正确的引导,以至于6岁的小孩子也学会了“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根据有没有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不但是对孩子理财教育的大忌,而且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和未来的人格塑造是十分有害的。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更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当家长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或不能做什么时,要先想想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判断。

是的,“良好的家庭是最好的教育场所,优秀的父母是最理想的老师。”当一个孩子行为表现良好时,人们常说:“这个孩子家教真好。”家教代表了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也让我们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了父母真实的一面。

理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小问题:

(1)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庭是个人生命的摇篮,也是教育最早、最重要的机构。在耳闻目睹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也是人格成长最先、最有力的塑造者。父母应该注意个人言行,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引导。

小龙上小学二年级,爸爸王勇是一家知名新闻机构的记者,工作多年来结识了很多“有头有脸”当然也很有钱的人物。这些朋友经常会邀请爸爸参加一些高档聚会、文艺演出、游泳等活动,而王勇每次参加完活动回来,都要向妻子和孩子描述场面多气派、饭局多少高楼,最终谁谁花了多少钱潇洒地买单……每次小龙都听得睁大眼睛和嘴巴。

渐渐地,小龙的妈妈发现小龙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每星期留给他的零花钱常常很快就花没了,而且一用完就向妈妈要。妈妈觉得很奇怪,就询问小龙的钱为什么花得那么快。小龙支支吾吾说出了实情:有一天偷偷和两个同学去了一次肯德基;有一次终于“狠心”买了自己一直想买的很贵的漫画书;还有一次是和其他同学一起,给一位过生日的同学买了一大蛋糕,还郑重其事地送上了一份生日礼物。

看到妈妈有些不高兴,小龙小声地为自己辩解:“爸爸都经常出去玩,而且每次花那么钱,我花的钱要比爸爸少多了呢!”

原来,是爸爸的“奢侈”行为刺激了小龙,最终成了小龙的模仿对象和“奢侈”的理由。

也许,小龙的爸爸参与的都是一些正当的人际交往活动,但他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和言论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呢?毕竟,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啊!

(2)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

孩子需要帮忙需要爱,但不是全盘替代,合理的关爱与训练,才能调教出独立自主的健全人格。俗话说:“流汗的钱不会跑,流汗的孩子不会倒。”说明了勤俭乐观的孩子,才是未来社会的栋梁。

(3)从启发中引导孩子感恩惜福

引导孩子感知别人的爱。幼儿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会误以为周围的人对他的爱和奉献是应该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4)培养孩子关爱他人

教育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就会理解、同情、关心他人,并养成愿意帮助他人的习惯。

以上4个问题,会给孩子性格及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影响。在经济方面,家长的启蒙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经济问题成了家庭争吵的导火索,那子女很可能会继承父母的行为,父母应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给子女作出表率,切不能用钱来补爱、溺爱,否则会埋下唯利是图的种子。

本章后记

当我们探讨完这节后,来看下面的一个调查报告。

2004年,国家青少年成长教育相关机构联手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九个城市的少年儿童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中6岁-15岁孩子拥有的零用钱和压岁钱已高达56亿元;他们平均每人每月可从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而每年得到的压岁钱则高达730元,按这一测算,发达城市小孩平均一年有大约1500元零花钱可以支配;在被问及“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使用零花钱”、“谁有零花钱支配权”等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

怎样使用零花钱呢?9第二节 8%的儿童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具体体现为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消费呈成长化趋势;93%的学生缺乏现代城市生活经常触及的基本经济、金融常识,不清楚自动取款机。

谁有零花钱支配权?有84%的儿童回答“自己”,有第五节 5%的儿童回答“自己存银行”。可见绝大多数儿童已有初步理财能力,这对培养儿童健康的金钱观念很有帮助。

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58%的儿童回答“钱是从爸爸的兜里掏出来的”,有28%的儿童回答“钱是银行给的”,有4%的儿童回答“钱是售货员给的”,只有20%的儿童回答“钱是工作挣的”。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孩子们对理财能力基础知识的缺乏和无知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中,没有任何关于金钱、储蓄、保险、银行、财务等理财能力启蒙教育。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无法在学校获得理财教育,但这一教育却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些数据是否该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