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心不乱
4057900000008

第8章 等待黎明

2007年就这样过去了。

沿着人生既定的轨道,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了两段,又后退了一段。

有时看人生,其实就是条条不同的路,有的人走在四通八达的马路上,有的人走在乡间莫测的小道上。很多人羡慕我命好,搭上趟稳当的列车,即使人生所有的可能都在脚下两条窄轨间。上了车的人,没有到站不能下车,能在哪一站下车,多半也由不了自己。无论是哪一站,不等轮到自己就提前下车的,甚至半路跳车的,也有,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2007年,我在人生的列车上循规蹈矩的一年。偶尔有些厌烦,却也无奈。生而为人,本来就是到这尘世上来吃苦受罪的。为人者,不能选择带给我们生命的男人女人,不能选择生命开始的时间地点,却可能选择存在的方式,选择结束的方式和时间。

2007年,有人走了。年初是我的老爷爷,他活了88岁,子孙满堂,他胜利了。年底接连两位年轻人离去。一位1975年出生,脑溢血抢救了一夜,没留住。一位1968年出生,心梗的那天凌晨4点,自己走进医院,6点多就去了,连手术台都没来得及上。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可他们走了,他们没的选择。

2007年,总是找机会逃避。与其说是逃避世俗的生活,不如承认是在逃避那个在世俗生活中逐渐入戏、甚而渐入佳境的自己。逃避终究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阳光下的生存,有几个人能适应。逃避不了世俗世界里那个恼人的自己时,就把她强行关进书斋里,读读写写。读了一年,写到年尾。

2007年的最后一天,父亲递给我一本书,他云南的朋友蒲元华寄来的《人性的尝试》。作者杨墨,1982年8月17日生于昆明,2004年12月8日自杀。蒲元华是杨墨的继母,视他如己出,为了他婚后放弃了生育。

杨墨是一个拥有超人的天赋、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他无法适应应试教育,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外界强大的压力和内心极度的苦痛孤寂中,他选择离开,“回家”。他的父亲杨修品在序中说,他是上天的儿子,我只不过是代天抚养而已。

在杨墨离开后的2005年,他的父母自费为孩子出了这本《人性的尝试》,总共印了1000册。感谢杨墨的妈妈,我手上的千分之一让我拥有感受这位真正的天才少年的机会。2006年,《杨墨:背对阳光的少年》出版,印了5000册,希望各网上书店还没脱销。

《人性的尝试》拿在手中,书页不经意就翻过许多去,这个天才孩子文笔深邃,思想深刻而早熟。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受老师同学欺侮孤立的杨墨,生活里只有科学、哲学、文学、艺术、设计……他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失败了,但他在和世俗世界的较量中,胜利了。

说他死于抑郁症,他的父母不认同,我也不认同。三年前,杨墨用他的死告诉我们,有病的是这个社会,有病的是我们这些循规蹈矩步调一致,倏忽不敢有逾越之举的成年人。

2007年年末才看到《人性的尝试》,觉得有点晚,恨自己闭目塞听,杨墨的事情早就在《南方周末》和网上大量报道过。

一个天才的陨落,换来的不只是活生生的伤感。他在撼动每一个读懂了他的人的精神枷锁。

2008年1月1日凌晨,坐在书桌前等待黎明。

200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