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一日一得
4065000000004

第4章 扁鹊见桓侯

【原文】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1)。入朝见(2),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3),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4)。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5)。桓侯使人问其故(6)。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8)。桓侯遂死。

【注释】

(1)客之:把扁鹊当做客人接待。客:意动用法。

(2)入朝见:进入到朝廷拜见。见:进见,拜见。

(3)医之好利:医生喜爱利惠。好:音号,喜爱。

(4)悦:高兴,愉快。

(5)退走:退出来跑开。走:跑。

(6)故:原因,缘故。

(7)虽司命无奈之何:即使掌管人命的神也不能对它怎么样。虽:即使,连词,表示退让。无:不能,没有。奈之何:即奈何之,对它怎么样(办)。

(8)去:离开。

【译文】

扁鹊经过齐国,齐桓侯把他当客人招待。他到朝廷拜见桓侯,说:“您有小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不治将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出宫门后,桓侯对身边的人说:“医生喜好功利啊,想在没病的人身上显示本领,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血脉里,不治恐怕会深入体内。”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后,桓侯不高兴。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您的病已在肠胃间,不治将更深侵体内。”桓侯不肯答话。扁鹊出去后,桓侯不高兴。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远远地看见桓侯就转身跑开了。桓侯派人问他为什么要跑开。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脉中,靠针刺和砭石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进入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了。现在疾病已进入桓侯的骨髓,我因此不再要求为他治病。”过了五天后,桓侯身上的病发作了,派人召请扁鹊,扁鹊已逃离齐国。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智解】

祸患忽微晓以得失

扁鹊给桓侯治病的故事,在《韩非子》中被当做寓言引用过,只是桓侯不是齐桓侯,而是蔡桓侯。韩非子认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的,“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因此,要想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就要从小事做起。要防止堤坝被蝼蚁破坏,就要把小小的蚁穴堵上;要防止火灾就要把烟囱的缝隙塞好,可见,极微小的祸患都能影响全局成败得失。

从桓侯轻视小病终至丢失性命的事态发展上看,韩非又说:“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腠理”,也就是苗头,所以明智的人总是提前预防,当不良事物还处于忽微状态时就要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也就是要“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这一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丁鸿给东汉和帝的上书:“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当时丁鸿在上书中指出,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患。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在当时被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采取行动。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以此天象为由头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和帝权力得以巩固。

由小处着手治理国家的事例还有很多,有一次唐太宗读史书,读到舜和禹要造漆器并雕饰器皿,而十几人因此劝谏的事,很有些迷惑不解。太宗因此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以前,帝舜制造漆器,大禹只为祭祀的器具雕刻花纹,就有许多人劝谏,这是为什么?这只不过是一些装食物的小东西,装饰这些小东西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劝谏呢?”

褚遂良回答说:“雕刻器物虽然是小事,但会影响农业生产、织纺丝带,这样就会耽误妇女的其他工作,而且,更严重的是这是倡导奢侈享乐的风气,这是国家败亡的开始。开始虽然做的是漆器,后来就一定会用金子来做。金器做过了,就又会用玉来做。这是没有尽头的。所以,好的大臣一定要在不好的事情刚开始出现时加以劝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听完褚遂良的解释,唐太宗恍然大悟。他对大臣们说:“我所做的事,恐怕也有不妥当的。有的也许才开始,有的也可能快要结束了。不管哪种情况,你们都应当进谏,以帮助我改正错误。否则,亡国的灾祸将会如翻掌一样迅速来临!”

涓涓细流可以穿透岩石,参天大树是由嫩芽小树逐渐长成。人们常因忽略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时注意防止并消除它,就能够安定,就能够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这好比山坡上有棵巨树残干,据说它已经历无数次电闪雷鸣和风吹雨打,却能顽强地生长为一棵大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长期吞食,却把这棵大树毁掉了。巨树能经得起电闪雷鸣和风吹雨打,却经不起甲虫的吞食,的确令人深思。它启示人们:要成就事业,就要防微杜渐。忽微祸患都能晓以得失,影响全局。

“防微杜渐”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是防止对微小的忽略,其二是杜绝在渐渐中演变。“微”字本身的含义是细小,就像蝼蚁洞穴很小,一般不引人注意。但是,小蚁穴的危害却极大。在河水上涨时,蚁穴会发生管涌,堤堰内部被淘空而发生溃决事故。“渐”字本身的意思是慢慢地,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过程慢得不易使自己感知,也不易使别人察觉。但“渐”是一种足以致命的慢性病,初始阶段并无疼痛,等达到一定程度时,纵有回天之术,已为时晚矣!

著名的事故控制理论叫做“冰山原理”或海因里奇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事故和事件的实证统计基础之上的。冰山理论显示,造成死亡事故与严重伤害、未遂事件、不安全行为形成像冰山一样的三角形,一个严重的事故暴露出来必定有成千上万的不安全行为掩盖在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要防止大事故必须从减少不安全行为做起,减少小的不安全行为才能够减少发生大事故的几率。就像冰山只有水下部分越少,水上部分才能越少,只减少水上部分而不顾水下部分是根本做不到的。

一辆破旧的中巴车,已经超载了,但许多人为了赶路认为多几个人没关系,还是硬往上挤;非法小煤矿,没有完善的安全设备和个人保护设施,工人仍旧进行采煤作业;按照交通法规定,驾驶和乘坐小型车者都应系安全带,但现实生活中安全带却往往“拴不住”人,形同虚设;汽车到加油站加油,警示牌写有严禁烟火,可仍有人视而不见,还在车上吸烟……“祸患积于忽微”的意思是灾祸,忧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而酿成的。忽、微是极小的度量单位名称。“忽”为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为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由于小隐患本身并不是事故,小隐患也并非必然导致大事故。正因为如此,面对一些小隐患有些人就会产生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放任隐患的一种危险心态,其结果终究有一天会“超载翻车”、“矿井坍塌”、“车毁人亡”、“加油站爆炸”。

生命有时就是在侥幸中丢失,在认真中获得。古训有云:“知几其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凡能够从细微处看出问题的人,一定不一般。“微”,意为极小的动态,也是某个问题出现的征兆。在平常生活中,那些有见地的人,总能对微小的变化作出反应,一刻不等待。古往今来,多少糊涂之事在愚昧中发生,另一些有见地的人善于在事态萌芽之始,做到洞若观火,从根本上遏止祸患。或许高下所在即由其“防微杜渐”之多寡而分辨。

防微杜渐,是一种合乎生活规则的定律。要防微杜渐,一要靠人的观念,人的自觉性;二要及时,把坏事消除于萌芽之中;三要靠制度,落实于日常行动上。

防微杜渐,要在观念上高度重视,不能因“微”而掉以轻心。俗语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祸患常积于忽微”。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只有在思想上明确这一道理,才能在行动上防微杜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三国时期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一句话。这句话提出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围绕一个“小”字说明,古代的一则寓言可以为刘备的这句话作一诠释:古时,有个偷针者和偷牛者被一同游街,偷针者觉得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块儿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他说:“不要嚷了,我第一次‘行动’,也是从偷针开始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丁·费里德曾揭示过“门坎效应”的规律,即一个人如果接受别人一个较小的要求,往往非常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反之,若拒绝第一个要求,也往往会拒绝第二个要求。俗话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人性就是这样,贼并不是天生下来就是个贼,人也并不是生下来就欲壑难填!生命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由于我们忽略了最初的微小,从而一步错步步错,甚至在遗憾中丢失了生命!

生命有时就是在侥幸中丢失,在认真中获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也是如此,谨记这句话,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有所收获,生命就会有所警惕,而走向的未来也就一定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