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五千年历史之谜
4066800000001

第1章 破译历史的真相——帝王将相之谜(1)

是人?还是神

黄帝的身份如何

黄帝为传说“三皇五帝”中的中央天帝,名声最响,功绩最大,于阪【bǎn】泉大战中战胜蚩【chī】尤,与炎帝合并后统称华夏族,从而掀开了中华文明历史新的一页……

据说,“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东方太皋【?弈āo】、南方炎帝、西方少昊【hào】、北方颛顼【zhuān xū】和中央黄帝。其中,黄帝的名声最响,被视为华夏民族的祖先。然而,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他为什么被称为“黄”帝?这些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我国著名的神话研究专家袁珂【kē】先生认为,黄帝为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起于雷电,最初之神职为雷神,后崛起而为中央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最后,黄帝战胜了其他四天帝,而建立了自己的神国。

有关黄帝神话传说的主要部分,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了。在阪泉之战中,黄帝“帅熊、罴【pí】、狼、豹、碢【chū】虎为前驱,以雕、鹖【hé】、鹰、鸢【yuān】为旗帜”,战争的规模罕见。黄帝与蚩尤的涿【zhuō】鹿之战则异常惨烈,“血流漂杵”。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术,即刻大雾弥漫,人马相对而人影莫辨。黄帝便令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将蚩尤打败。随后,蚩尤又请来了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急风暴雨把黄帝的人马搅得人仰马翻。黄帝又请来了叫魃【bá】的天女,止住了暴雨,指挥大军以雷霆闪电之势,冲乱了蚩尤部下的阵形,乘胜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杀掉,将其头颅埋在涿鹿。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后,统称为华夏族,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前身。黄帝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便教导人们伐木筑屋。他发明了舟车、弓箭,编历法医书;他的妻子嫘【léi】祖则教民众种桑养蚕,缝衣做冕【miǎn】,创造了中华的原始文明。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炎黄子孙”来称呼中国人,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华文明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与尊奉。

另一位专家曲辰则认为,黄帝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据记载,黄帝生下来就很神奇灵异,襁褓【qiǎn?弈 bǎo】中就能说话,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禀赋。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则是各部落间战争纷起的年代。黄帝以其聪明才智,将他周围的部落团结起来,结成部落联盟,并成为他们的军事领袖。他修明政治,整顿武备,征伐四方,最终战败蚩尤,兼并炎帝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统一后,他制礼仪,施教化,创立法规典章,作为治世准则,并置官员治理天下。他还会用蓍【shī】草推算历数,预测未来的节气。他还指导百姓驯服猛兽、种植五谷,使其安居乐业。实际上,他是以战争手段结束了各部落联盟间的长期混战,建立了早期国家的雏形,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为什么称他为“黄”帝呢?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黄帝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更有学者认为,“黄帝”的名称实际上反映了原始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加神秘的一种特殊感情。曲辰先生在其《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指出,黄帝所处的时代,我国华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时期。黄帝征服各部落后,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古史记载便称他为“以土德而王”,因土地为黄色,故而称为“黄帝”。这种因对土地的崇拜而衍生的对黄色崇尚,在后代的历史中进一步发展。后世的帝王们都要依据黄帝的故事,“数用五,服尚黄”,从而逐渐将黄色演变成为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

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正因为他政策英明、爱护民众、力服众部,古人一致推崇,所以在古代学人记述中有了神灵的光环,凝聚了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黄帝之死,历代流行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他并没有死,而是乘龙升天了。在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上,有一个黄陵县,其县城北部一华里处有一座山名为桥山,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其为黄陵。黄陵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yù】”四个大字。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他的一种尊敬和爱戴,对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祝愿。

始皇该为谁家子

秦始皇身世之谜

秦始皇统一华夏大地,雄才大略尽展无遗,他不仅给后人留下壮美巍峨的长城和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更为后人留下一个个难以破解的千古谜团。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统一中国的大皇帝。同时他又被人们认为是“贪狠暴虐、穷困万民”的典型暴君而遭到唾骂。这样的人物,在死后必然有褒有贬,而拿他的出生作文章的也必将大有人在。所以,有关他这方面的传言,就被版本不同地编排出来了。

秦始皇是继秦庄襄王(子楚)之位,以太子身份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赵姬【jī】,据说曾为吕不韦的爱姬,后献予子楚,被封为王后。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子楚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后人争议不休。

一些史书上如《吕不韦列传》把秦始皇说成是吕不韦的儿子,目的何在呢?

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嫡传,不是秦皇室的后代。当时反秦的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碔【jiǎo】就“造反有理”了,认为自己的血管里流的才是秦皇室的血,就会得到原来秦国的王公贵族的支持了。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也可能是吕不韦有意公开自己“仲父”的真实面目。因为他的死对头,属太后派握有实权的长信侯嫪【lào ǎi】势力强大,吕不韦想除掉他,必须争取秦始皇的支持。泄露出自己与秦始皇的父子关系,说不定念及骨肉之情,对自己大大有利。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那么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被秦所统一,就可以变个说法,不是“秦灭六国”,而是“六国灭秦”了。因为“六国”之人吕不韦不动千军万马,只靠一条诡计,就能把自己的儿子弄上秦国的王位,夺了秦的江山。这样,六国的亡国之愤,就可以烟消云散了。如果嬴政确系吕不韦之子,那么,灭秦的汉代之人,似乎更是大行天道,伸张正义了,因为不但秦的暴政弄得天怒人怨,而且秦王内宫竟这样污秽,甚至会扯到秦始皇的祖父、父亲之死有可能被人所害。秦亡甚速,真是自食其果了。

后世人也有认为上述传说并不能成立。

如果说赵姬是吕不韦献给秦子楚(异人)的,但她身在宫中子楚身边,过门之后孩子是不及期而生,甚至十二月之后过期而生,子楚怎么能不知晓呢?可见,秦始皇的生父应该是子楚,而非吕不韦。另外,从赵姬的出身看,也大有文章。《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赵之后,秦王亲临邯郸,把同秦王母家有仇怨的,尽行坑杀。即然赵姬出身豪门,她怎么能先做吕不韦之姬妾,再被献作异人之妻呢?如果赵姬是“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一名出色的优伶,试问,她哪儿来的那么多仇家?这样,就不会发生存在赵姬肚子里怀上吕不韦的孩子再嫁到异人那里的故事了。

到底秦始皇是谁的儿子,这段个人隐私,竟成了千古之谜,至今无人可解!

罪有应得还是千古奇冤

韩信死因之谜

“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得以在成就帝业中有了谋臣、武将。可这位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的“千里马”却不能全身而退……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著名军事家,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据说,韩信年轻时,穷困潦倒,曾受过洗衣的“漂母”供饭之恩,也受过地痞的“胯下之辱”,后来在刘邦的军中当过小官,很不得志。只有刘邦身边的重臣萧何识才,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说服了刘邦,设坛拜将。此后,韩信果然不负重托,统率大军,定三秦、掳【lǔ】魏王、破代兵、擒赵王,直到大破项羽。刘邦在纵论天下得失时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带领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人杰。我能够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可是,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吕后、萧何设计诱杀。一代英杰落得如此下场。有人说他是因谋反而遭杀戮的,罪有应得;有人说是刘邦不容人,他是含冤而死。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说他罪有应得,理由如下:

一、他自恃有功,请封假王。高祖四年,平定了齐地后,韩信派人对汉高祖刘邦说:“齐人伪诈多变,南临楚地,是一个易于反复的国度,不设一王位来镇守,大局难以稳定,希望你委派我当个假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xín?弈】阳,日夜盼望韩信前来增援,见了韩信使者带来的信,不禁震怒异常,骂道:“我困在这里,早晚盼他来辅佐我,他竟然想自立为王!”身旁的张良和陈平见势不妙,悄悄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正处境不利,哪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趁势做个人情,让他为我们守一方之地。不然,就会发生内乱了。”刘邦一听,顿然醒悟,连忙改口,装腔作势大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个真王,为什么还要当假王?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接着,他派张良赴齐,立韩信为齐王。之后,召韩信等率兵与项羽会战垓下,大破项羽。刘邦封韩信为王,实属不得已,因而,楚汉之争一结束,他就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封其为楚王。从此埋下了对韩信的戒心。

二、他招降纳叛,割据一方。项羽死后,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因他二人是故交,钟离昧得以偷生。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昧。可是韩信很重义气,不想出卖朋友,就不肯交人。刘邦无法可想。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引起了刘邦的疑心。恰在此时,有人又告韩信谋反,刘邦就下了决心,一定要除掉韩信。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楚国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擒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忖再三,想到自己本无谋反之心,何必怕见刘邦?于是,杀了钟离昧,带其首级去见刘邦。不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并把他押至洛阳。之后,他把韩信降封为淮阴侯,让他寓居于长安整天无所事事。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三、他挑动和支持陈豨【xī】叛乱。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豨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出征陈豨之时,诈作诏书,放了囚徒,再突然袭击宫中的吕后和太子。结果,这个阴谋被他的舍人的弟弟告发了。后来,吕后设计骗韩信入宫,将他斩杀于长乐宫室。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只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是罪该万死的。何况,刘邦为了实行中央集权,翦除异姓王侯,也是势在必行。

说他是含冤而死,且是千古奇冤。理由也很充分:

一、韩信从来就没有反叛之意。当年,楚汉相争的紧要关头,韩信握有重兵之时,项羽常以“三分天下”为约,韩信没有反;被封齐王后,齐人蒯【kuǎi】通曾劝韩信割据一方,借给他看相之名,以“贵不可言”相诱,以“时不再来”相激,韩信也没有反,怎么能在天下平定,兵权被夺之后,凭着一伙家丁和囚徒造反呢?

二、汉王刘邦久有杀韩信之心。当韩信下魏破代之后,刘邦突然接管了他的精兵;韩信破赵后,刘邦又夺了他的印符,更换了他的将领,接管了他的军队;破了项羽之后,刘邦又解除了他的兵权,并把他从齐王迁为楚王。一系列的事实说明,韩信始终是刘邦的一块心病。不除掉韩信,刘邦就不能安寝。

三、告韩信谋反,并无确凿证据。关于勾结陈豨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因陈豨是刘邦宠臣,韩信又与他素无交往,何谈二人密谋?举报韩信的,是韩信的舍人之弟,更不可信。据说,那个舍人曾得罪过韩信,韩信将他囚禁起来欲以诛杀,所以舍人的弟弟才去吕后那里告韩信谋反。试想,韩信谋反这样的重大机密,能泄露给个罪徒的亲属吗?

四、翦灭异己,是刘邦预定的国策。经查,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而被刘邦册封的七个王,没有一人有好的结局。梁王彭越、越王张敖、楚王韩信都以“谋反”之名枉杀。韩王信、淮南王黥【qín?弈】布、燕王卢绾【wǎn】,被逼反叛,而被消灭。只有势力最小、封国偏远的长沙王吴芮,因谨小慎微而得以残存。看来,杀掉一切能征善战,功高震主之辈,以安定刘家天下,是刘邦预定的国策。

双方各执一词,难以断定谁对谁错。

韩信曾说过: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也许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开国功臣的凄苦结局。

尚存疑义的求贤佳话

刘备“三顾茅庐”的出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共谋大业,光复汉室是历史上广为传诵、求贤若渴的佳话,并在人们心中根植甚深,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元207年刘备三请诸葛亮,由此得联吴破曹,占据荆州、盖州,结好西南各民族逐步统一中国的方略,即《隆中对》。此后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强大刘备势力,终成三国鼎立。

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建功立业的礼贤下士态度,写得有声有色,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关公、张飞的居功不服,描绘得惟妙惟肖,趣味横生。这段三顾茅庐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裴松之注的记载,而进一步创作的小说故事。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是否是“三顾茅庐”,学术界的看法是不相同的。

裴松之引《襄阳记》说:刘备向司马德操请教时事。司马德操说:“我乃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刘备问为谁,司马德操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这是说是司马德操首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对刘备与诸葛亮第一次相见的记载是: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见刘备,很受器重。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与他相见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登门去见此人,不能叫他屈驾来此。”于是,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教。凡三次前往,乃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写相见于茅庐之中。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把这两种史料都吸收了进去。写司马德操推荐于前,但只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没有说出卧龙、凤雏是谁。徐庶推荐于后,才说出了诸葛亮的名字。

刘备见诸葛亮的隆中,即现在的湖北襄阳市西十余里的地方。这里有“古隆中”牌坊、三顾堂等传说遗迹。三顾堂前,还有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拴马的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