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4069800000012

第12章 宋代晚唐体的中衰期(1)

§§§第一节 王安石与半山体

本章研究的是北宋真宗以后至南宋光宗以前约170年间有关晚唐(体)的评论及创作。这期间宋代诗人突破唐诗束缚,取得了重大成就,“宋诗”因此得以和唐诗形成双峰并峙格局。晚唐体创作在这段时间里相对显得衰微,不过并没有绝迹。北宋的王安石,南宋的陆游、杨万里等人,都与晚唐体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庆历元年(1041)进士,先后任淮南节度判官、鄞县尉、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嘉祐八年(1063),母吴氏卒,遂丁忧江宁。这是他事业的第一阶段。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宁七年(1075)罢相,次年复相,次年再次罢相。这是他事业的第二阶段。王安石56岁罢相以后,居江宁,在城东与蒋山(钟山)间筑起了“半山园”,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去世。这是他事业的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王安石诗风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清人贺裳因此认为:“大抵介甫于未执政前不胜感慨,故《详定试卷》则曰:‘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偶成》则曰:‘高论颇随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愁台》则曰:‘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既执政,则深愤异议,故《咏雪》则曰:‘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强项坚执,牢不可破。然细味其语意,亦有孟子所云‘若药不暝眩,其疾不寥’之意。故尝云:‘何妨举世嫌迂阔,自有斯人慰寂寥。’至《雨过偶书》曰:‘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则生平轻富贵之念,亦隐隐自在,惜其学术之未纯也。”贺裳《载酒园诗话》,《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19页。王安石晚年归隐时期的诗风与前中期迥异,赵与时说:“公诗至知制诰乃尽善,归蒋山乃造精绝。其后《再送李璋下第》、《和吴冲卿雪》诗,比少作如天渊相绝矣。”赵与时《宾退录》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76页。叶梦得说:“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如:‘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又‘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平治险秽非无力,润泽焦枯是有材’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乃知文字虽工拙有定限,然亦必视初壮,虽此公,方其未至时,亦不能力强而遽至也。”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历代诗话》,第419页。综合这些议论,笔者同意王安石事业的三个阶段也就是其诗歌艺术三个阶段的说法:“参考前人的说法,我们略可把王安石的诗风以执政、罢相为界分为前、中、晚三期。大致说来,前期偏于雄健,气盛笔锐,略无含蓄;中期逐渐精严深稳,逋峭刻至中时有傲岸恬退之调;晚期转向工致和精巧,悲愤深藏于恬淡舒闲之中。”刘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诗文编年选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3页。

王安石早期的诗歌,受到了欧阳修、杜甫、韩愈等人的影响,表现在好为古体(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为样本,统计出王安石1689首诗中,古体497首,约占30%),多反映现实、参与政治、“以文为诗”、好发议论等。如其《省兵》诗云:“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将既非其才,议又不得专。兵少败孰继,胡来饮秦川。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全诗锋芒毕露,议论纵横。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技巧方面,王安石都可以说是宋诗的先导。胡应麟说:“六一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王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苏、黄继起,古法荡然。”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第211页。所谓“创撰新奇”,便是指他前期诗歌的这种内容上偏重政治性、现实性,技巧上喜好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在入参大政、主持变法的中期,王安石处于矛盾与阻力之中,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切、清醒的认识。于是,他的诗作少了早期的那种汪洋恣肆,代之以深沉含蓄。如:“辇前时看新歌舞,仗外还如旧徼巡。投老逢时追往事,却含愁思度天津。”《上元从驾至集禧观次冲卿韵》,《临川文集》卷十八,四库本。“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讴吟。黄昏信马江城路,欲访何人话此心。”《次韵张唐公马上》,《临川文集》卷二十一,四库本。继续关怀政治、现实的同时,他的诗作中也多了对个人前途、去向的思考。如:“尚有残红已可悲,更觉回首只空枝。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越人以幕养花游其下》二首之二,《临川文集》卷三十四,四库本。“投老方为世网婴,低徊终恐负平生。何时白石岗头路,渡水穿云取次行。”《中书即事》,《临川文集》卷二十九,四库本。在艺术上,虽然还有“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众人》,《临川文集》卷十,四库本。这样的议论为诗、散文为诗之作,但深婉、精工的作品多了起来,这期间他写下了《泊船瓜洲》、《金陵》等一批精致感人的小诗,开始有意识地向晚唐诗歌学习。

王安石晚年寓居江宁半山,李壁解释说:“半山报宁禅寺,公故宅也。由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以半山为名。”《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据说首称王安石为半山老人的是黄庭坚:“山谷称荆公为半山老人,故《跋胡笳集句》云:‘湓城王寅拟半山老人集句,《胡笳十八拍》是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五,第179页。既然人是半山老人,诗自然便是“半山诗”了,所以陈辅便将王安石归隐以后的诗结集刊行,称为《半山诗》。《半山诗》早已亡佚。此书陆游曾见过:“右《半山集》二卷,皆荆公晚归金陵后所作诗也。丹阳陈辅之尝编撰刻本于金陵学舍,今亡矣。淳熙戊申上巳日笠泽陆某书。”陆游《跋半山集》,《渭南文集》卷二十七,四库本。又因王安石晚年诗歌多为七言绝句,精巧工丽,人们便称这些绝句为“半山体”。此外,也有将王安石的“半山体”称为“王荆公体”的,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中就列有“王荆公体”,并加注云“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黄、陈以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严羽《沧浪诗话》,《沧浪诗话校释》,第59页。,可见他说的“‘王荆公体’当即指‘半山诗’”赵齐平《宋诗臆说》,第134页。

一般认为,“半山体”多学习“唐人”,如张邦基说:“七言绝句,唐人之作往往皆妙,顷时王荆公多喜为之,极为清婉,无以加焉。”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五,笔记小说大观本。李之仪也说:“唐人好诗乃风俗,语出工夫各一家。前辈相因多自任,后来无复更相夸。半山老子偏游戏,真一仙人每叹嗟。”《德循诗律甚佳方幸拭目因作拙句以免之》,《姑溪居士前集》卷七,四库本。这个判断不错,据笔者统计,王安石绝句中化用唐人诗句的比例占了所有化用诗句的90%以上。王安石的绝句今存577首(以《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为样本统计),占总共1689首诗的34%。下表是王安石577首绝句中化用唐人诗句的统计。表3-1王安石绝句化用唐人诗句统计数量

共化用唐人诗句603次,充分体现了王安石“以学问为诗”的本色,即便是绝句这种最不容易表现学问的诗体也不例外。真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他的诗往往是搬弄词汇和典故的游戏、测验学问的考题。”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41页。

在化用唐人诗的603句中,化用初唐诗9句,占总数的15%;盛唐诗80句,占总数的13%;中唐诗351句,占总数的58%;晚唐诗163句,占总数的27%。603句诗分别来自120位诗人,其中初唐6人,占总数的5%;盛唐17人,占总数的142%;中唐51人,占总数的425%;晚唐46人,占总数的383%。由此可见,王安石学习的主要对象是中唐和晚唐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