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代晚唐体诗歌研究
4069800000006

第6章 宋初晚唐体(1)

§§§第一节 三个问题

宋初诗歌延续着五代时期的风格,白体的爱好者依然做着白体,晚唐体的拥趸还是学着晚唐体,从宋建国一直到仁宗朝初期都是如此。不过中途出了一个“西昆体”,《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第266页。可知西昆体是宋人主动学习唐人的产物,与白体、晚唐体有所不同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纲要》(三)云:“西昆体在宋初,针对唐末五代诗风‘首变诗格’,以其艺术上的精湛、语言的考究,以及作者功力的深厚、才华的丰赡,吸引着更多的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1页。)。我们还要注意欧阳修说的“唐贤诸集几废而不行”中间这个“几”字,这既突出了西昆体风行的盛况而又未忽视白体与晚唐体还存在于诗坛的事实。由于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都是以中晚唐诗人为师法对象,人们称之为“宋初三体”,以为都是晚唐五代风气的延续,实则不然,西昆体的性质与其他二体是有所不同的。明人宋濂就极有见地地指出:“宋初袭晚唐五季之弊,天圣以来,晏同叔、钱希圣、刘子仪、杨大年数人亦思有以革之,第皆师于义山,全乖古雅之风。”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明文衡》卷二十五,四库本。顾易生等人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也说:“《西昆酬唱集》中并未见颂扬王泽之作,但其博雅的典故,华瞻的辞采,铿锵的韵律,优游不迫的风格,正是繁盛时代气象的一种表现。”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54页。西昆体的产生是自觉的,是为表现时代气象、宣布王朝德泽而特制的,其目的就在于改变白体、晚唐体咏叹而不得其时的状况,正像方回说的,“昆体诗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方回评钱惟演、刘筠、杨亿《始皇三首》,《瀛奎律髓汇评》卷三,第134页。所以它不应与白体、晚唐体并列。

本章打算讨论宋初晚唐体的作者及其创作特色,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宋初有无“晚唐体”?宋初晚唐体包括哪些成员?宋初晚唐体的出现年代?

上述三个问题中,前一问题是后面两个问题的基础,只有确认宋初晚唐体的存在,后面两个问题的提出才会有意义,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宋代晚唐体是否存在。

一、宋代晚唐体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本不成问题,因为宋初人的诗歌中,有许多算得上是“晚唐体”的作品,这些作品就是宋初晚唐体存在的明证。但有些学者对此予以否定,如台湾学者黄亦珍在《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一书中说:“刘大杰、孟瑶或叶庆炳等通行于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中,宋初诗坛并未被标明有‘晚唐’一体,另外中国学者吴组湘、沈天佑所著的《宋元文学史稿》也持同样看法。”黄亦珍《宋代诗学中的晚唐观》,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第443页。因此此问题有了认真谈谈的必要。

本书第一章已说过,“晚唐”这一术语到了熙宁三年(1071)才出现,而“晚唐体”的说法则还要晚近150年,宋初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晚唐体的提法了。不过,这并不等于说宋初晚唐体不存在。宋祁在给宋初晚唐体作者赵湘的序言中说:

大抵近世之诗,多师祖前人,不丐奇博于少陵,萧散于摩诘,则肖貌乐天、祖长江而慕许昌也。宋祁《南阳集序》,赵湘《南阳集》附录。

其中“肖貌乐天”的是“白体”诗人;而“祖长江而慕许昌”的诗人,应该就是指宋初“晚唐体”诗人。

欧阳修的一段话同样可为宋初晚唐体的存在提供佐证: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白乐天。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第266页。

由此可知,在“昆体”出现之前,“唐贤诸诗集”应该是大行其道的,那么当时便应该有人追摩“唐贤”的诗风。这些“唐贤”包括哪些呢?白居易是毫无疑问的,而《六一诗话》还为我们提供了其他线索: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第265页。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同上,267页。

郑谷和周朴的集子都“不行于世”,遭到“唐贤诸集几废而不行”同样的命运,应该也有昆体的原因。因此欧阳公所说的“唐贤”也包括了郑谷、周朴等属于姚、贾一派的诗人。欧阳修儿时“犹诵之”,人家也“多以教小儿”,可见此诗风当时是有一定市场的。也就是说,宋初存在着“晚唐体”。

范仲淹的《唐异诗序》也可以证明宋初晚唐体的存在:

孟东野之清苦,薛许昌之英逸,白乐天之明达,罗江东之愤怒。此皆于时消息,不失其正也!五代以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皇朝龙兴,颂声来复。大雅君子,当抗心于三代。然九州之广,庠序未振,四始之奥,讲议盖寡。其或不知而作,影响前辈,因人之尚,忘己之实。吟咏性情而不顾其分,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而悲,非乱世而怨,华车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学步不至,效颦则多。范仲淹《范文正公全集》卷六。

范仲淹提到的时人学习的孟郊、薛能、白居易、罗隐四人中,除白居易外,其他三人都与姚、贾诗派有一定联系,由此也可以证明宋初晚唐体的存在。

杨亿的一段话也能证明宋初晚唐体的存在,据南宋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记载:

公(指杨亿)尝言:“近世释子多工于诗,而楚僧惠崇、蜀僧希昼为杰出。其江南僧元净、梦真,浙右僧宝通、守恭、行肇、鉴微、简长、尚仁、智仁、休复,蜀僧惟凤,皆有佳句”。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81页。

杨亿称道的13位诗僧正是宋初晚唐体的杰出代表。杨亿的另一段话也说得清楚:

自雍熙归朝初,迄今三十年,所阅士大夫多矣,能诗者甚鲜。如杨徽之、徐铉、梁周翰、范宗、黄夷简,皆前辈。郑文宝、薛映、王禹偁、吴俶、刘师道、李宗锷、李建中、李维、姚宝臣、陈尧佐,悉侪流。后来著声者,如路振、钱熙、丁谓、钱易、梅询、李拱、苏为、朱严、陈越、王鲁、李堪、陈诂、吕夷简、宋绶、邵焕、晏殊、江任、焦宗古、钱惟演、昭度、杨牧之、林逋、周启明、刘筠,并工诗者也。杨亿《杨文公谈苑》,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07页。

这一串名单中,虽多是白体和西昆体诗人,但林逋、李建中、钱熙等却是晚唐体作者。

真正忽视宋初晚唐体的人是黄庭坚,他说:

元之如砥柱,大年若霜鹗。王杨立本朝,与世作郛郭。黄庭坚《杨明叔从予学问甚有成当路无知音求为泸州从事而不能得予蒙恩东归用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十诗见饯因用其韵以别》,《山谷集》卷六,四库本。

他将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的代表人都赞扬了一翻,却没有提到宋初晚唐体诗人。或许山谷觉得宋初晚唐体没有什么可说的,因此略去不提。但山谷的影响巨大,后人便往往因之而有意无意地“省略”晚唐体诗人了。例如蔡居厚便说: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宋诗话辑佚》,第399页。

蔡氏只提到了学白体和学西昆体的现象,而忽略了宋初晚唐体的存在,与山谷那段话异曲同工。

后来的严羽等人继续忽略宋初晚唐体的存在: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为诗,唐人之风变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沧浪诗话校释》,第26页。

这里也说到了“沿袭唐人”,但严羽随后便说明了此唐人非彼唐人,是不包括贾岛、薛能等人的。这种不承认宋初晚唐体的观点一直延续到宋末,直到元代的戴表元仍在说:“始时汴梁诸公言时绝无唐风,其博赡者谓之义山,豁达者谓之乐天而已。”戴表元《洪潜甫诗序》,《剡源集》卷九,四库本。

但南宋后期情况已有了很大不同,在学晚唐诗成了风气的文化环境下,开始有人“发现”宋初晚唐体的存在。位高名重的刘克庄便说:

国初诗人,如潘阆、魏野,规规晚唐格调,寸步不敢走作。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历代诗话续编》,第478页。

这样,宋初的晚唐体被重新挖掘了出来,得以为人们所认识。

方回因此提出了宋初三体:

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

“宋初三体”之说基本反映了宋初诗坛的状况,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不少方便。此后方回将这个提法反复宣讲(方回这样做或许主要是为了贬低四灵的首倡“唐诗”之功),“宋初三体”终于被广为接受。

二、宋初晚唐体诗人

确认了宋初晚唐体的存在,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它包括哪些诗人。只有清楚了这个诗派的成员,才能根据这些人的活动时间来判定这个诗派的存在时间。

方回曾给我们列过一份宋初晚唐体的名单:

晚唐体则九僧最为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势极盛。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

他说宋初晚唐体“凡数十家”,而所列举的却只有九僧、寇准、鲁交、林逋、魏野、魏闲、潘阆、赵湘十余家,离“数十家”的数目尚差得远。在所列出的人中,九僧又与众不同。这不同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歌风格有着细微的差别,方回说“晚唐体则九僧最为逼真”,说明其他人的诗歌与晚唐体还有差距,晚唐体的一些东西并没有被他们很好地表现出来。但方回还是将他们也算作宋初晚唐体诗人,这说明这些缺失的东西并没有影响到根本。也就是说,寇准等人与九僧的作品之差距只在于量,而没有上升到质。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个“质”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从本书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宋人对于晚唐及晚唐体的理解有多种,从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并非易事,因此本书拟在最后一章再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只能在参考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列出一些基本条件,作为宋代的晚唐体的基本标准:在作诗态度上,极度投入,好苦吟;在诗歌体制上,重近体轻古体,重五律轻七律(也有例外的),重七绝轻五绝;在时间背景上,喜欢选择秋天,选择黄昏及黑夜;在师法对象上,主要是以贾岛、姚合为宗,也包括学习那些好苦吟作诗的许浑、薛能等晚唐诗人;在题材的兴趣上,对于社会现实缺乏关心,诗歌以吟咏风月为主;在诗歌结构上,重腹联轻首尾;在诗歌美学风格上,显现出“清”的特点。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对于宋初晚唐体诗人的统计才有可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