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信奉“投资一回报”的赢利模式,他们认为只要对有价值的领域进行投资,而且发展前景良好,总会获得超出投资成本的回报。吕不韦对异人的投资,使他获得了巨额回报。但是,得到回报之后,他如何顺利进行转型,从一个投资商变成一个管理者?
优化管理,只为长期利润
吕不韦和目光短浅的商人不同,更和市井赌徒的心态不同。他所要做的,并不是一个攀龙附凤的短期投资,而是要让自己成为秦国的主宰者,进而从秦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与权力。因而,他要进行长线投资,要通过进入秦国管理高层来行使自己的意志。
在吕不韦的努力下,异人虽然在秦国取得了再传接班人的地位,却仍在赵国做人质,一直没有机会回国。好在异人现在有富商吕不韦的接济,不愁吃不愁穿,又有美女赵姬陪伴,赵姬又为他生了个“儿子”,小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一转眼就是两年,异人在赵国过着平静的生活,乐不思秦。然而异人毕竟是秦国王孙,并非一个普通百姓。他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永远过平安稳定的平民生活。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率兵猛攻邯郸,大有不灭赵国决不罢休之势。这一事件差点儿要了异人的命,也差点让吕不韦的投资付之东流。
有人猜测,说秦昭襄王令秦军攻打赵国,是受了太子柱的长子的游说,太子柱的长子一直想谋求接班,可惜不得要领,败给了异人。所以,有人认为此次秦军攻赵是他的阴谋,意在借刀杀人。
但此说是立不住脚的,原因有三:一是攻打赵国这样的大事,只有秦昭襄王有决定权,连太子柱都不能参与决策,何况太子柱的儿子呢?二是秦昭襄王的孙子不计其数,仅二儿子太子柱就为他生了二十多个孙子,所以他可能早忘了还有个孙子异人在赵国做人质一事了。三是在异人被太子柱立为接班人之前,秦国就曾多次攻打赵国,根本不在乎异人的生死。赵国也知道异人在秦昭襄王的眼中可有可无,也懒得将异人作为人质要挟秦国。如此次攻赵的前一年,即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就曾派大将王陵攻打邯郸。这一事件里面,绝非皇室内部继承权斗争所引发的假手赵国杀掉异人的阴谋。
秦昭襄王不拿异人当回事,而赵国却将异人当做人质了。因为异人现在成了秦国太子的太子,地位提高了,赵国君臣自然也注意到,他们手中还有个人质呢!在赵国君臣准备用一用异人这个人质之前,吕不韦以其敏锐的嗅觉,感到了异人面临的险境。万一异人被赵国杀死,他三年来的投资岂不一无所获了吗?所以,最不希望异人死的人,是吕不韦。在吕不韦看来,异人简直就是一个金人!所以,他要竭尽全力保护异人的安全。
吕不韦与异人一合计,决定立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三十六计走为上,吕不韦先安排赵姬回娘家躲起来,然后与异人变装易服,带上家中所有的金钱,乘上马车急往秦国而来。
在邯郸城门,吕不韦用六百金贿赂守门军官,顺利混出城去。异人和吕不韦前脚刚走,赵国派来抓捕异人的士兵就来到了异人的家中。抓捕异人不得,赵国君臣又想抓捕赵姬和她的儿子赵政,但由于赵姬早已躲藏起来,去抓捕的官兵也扑了空。
都说商人爱财如命,但在生死关头,吕不韦一下子将六百金送给守门官吏,在关键时刻破财免灾,说明吕不韦并非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
吕不韦与异人来到秦国,首先去拜见太子柱和华阳夫人。
吕不韦之所以是个成功的商人,不仅因为他有着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头脑,即使在一些细节上,他也是个有心人。看来,吕不韦仔细研究过华阳夫人的履历,知道她是楚国人。人在外地,都有怀乡恋土的情结。所以,吕不韦在与异人晋见华阳夫人之前,特意弄了一套楚国人的衣服让异人穿上。
太子柱与华阳夫人见异人平安归来,都很高兴。特别是华阳夫人,见异人穿着一身楚国的衣服,感动得不得了。她说:“我就是楚国人啊!”并给异人重新起了个名字——子楚。于是,异人从此改名子楚。司马公在《史记》中,便一直以“子楚”名之。
过了五年,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长寿的秦昭襄王去世——这位长寿的国君,让太子柱、公子楚、吕不韦等得好苦!苦等王位、已经五十多岁的安国君太子柱继位成了孝文王,华阳夫人被封为王后。
昭王去世,吕不韦极为高兴,因为他所追求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另一个欢欣鼓舞的人是异人,他因父亲孝文王继位而成为太子,离登王位只有一步之遥。
秦国与赵国这几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所以,太子柱一即位,吕不韦便与赵国联络,要求赵国放回赵姬母子。听说子楚成了秦国的太子,赵国君臣赶紧根据吕不韦提供的线索找到赵姬和嬴政,准备将他们送回秦国。这一年,嬴政已经八岁了。
秦王柱苦熬了多年才登上君位,却是个短命鬼,可惜这位待位多年的王储,在宫中长期沉醉于声色,迷恋华阳夫人的女色而身体虚空,无力应付繁杂的政务。坐上王位三天之后,他便猝然死去,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君主之一。随后异人继位,是为庄襄王,吕不韦随即进人秦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展示他的个人才华。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而《史记·秦本纪》则说秦孝文王即位三日卒。其实这也不矛盾。战国时期,一国之君去世,即位的太子要守丧一年,将父王的丧事办完,才算正式即位。秦孝文王是在秦昭襄王去世一年后的第三天死的,所以司马迁又认为,秦孝文王实际正式做秦王只有三天的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秦孝文王是秦王子楚给其父亲上的一个谥号。秦庄襄王是子楚死后的谥号。他在位时称秦王,不叫秦庄襄王。有个电视剧叫《康熙王朝》,里面的孝庄太皇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这一个小细节就足以说明该剧创作人员的疏忽。“孝庄”是康熙的祖母博尔济吉特氏死后的庙号,后人可以这样称呼她,她怎么知道自己死后庙号“孝庄”、怎么能自己称呼自己呢?
子楚做了秦王,倒也不忘旧恩,没有食言,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为吕不韦而发:立即拜吕不韦为丞相,封之为文信侯,并将河南洛阳作为吕不韦的封地。洛阳十万户成了吕不韦的食邑。华阳夫人也得到了回报,被尊为华阳太后。子楚的“患难之妻”赵姬顺理成章地成了王后,儿子嬴政做了太子。
不到十年时间,吕不韦的风险投资一下子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
《战国策》所载与《史记》稍有不同的是,吕不韦的食邑为“蓝田十二县”。
无论如何,吕不韦的投资已经产生了巨大效益。封侯拜相,成了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要,要钱有钱,要势有势,这是他埋头经商干一辈子也挣不来的家业!更令吕不韦窃喜不已的是,他的亲生儿子成了秦国的太子。这么说来,不久的将来,秦国将是他吕家的天下了——他当初的投资已经实现了“无限增值”!
诏令一出,满朝文武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本人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秦国大政实际是完全控制在丞相、文信侯吕不韦手上,国王只是丞相意志的传声筒。秦国由此开始了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影响深远。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民众。
就在此时,又传来一个喜讯,与庄襄王分别六年、留居邯郸的娇姬和稚子从赵国回到了咸阳。这无疑也是吕不韦安排的结果。
回到秦国的赵姬仍美艳、妖冶,风韵不减当年。庄襄王见美姬回到身边,自然是怜爱有加,从此沉溺于锦被绣帐之中,无心过问政事。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更是畅行无阻。工于算计的商贾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取得最大效益的才能。消灭东周就是他执政后立起的第一块丰碑。
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竟在巩地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本来消灭周天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君竟图谋攻秦,正给了吕不韦建立功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就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人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而吕不韦灭东周,却迁东周君往阳人,不绝其祀,又为自己赢得了崇奉礼义、“兴灭”“继绝”的名声,从而赢得士人的好感,也减少了一些姜、姬姓诸侯国的仇恨和反对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和顺利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
吕不韦掌权的头一年,秦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显得生气勃勃,秦国的国界已逼近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后魏国请回自窃符救赵后留居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着自己的声望,组织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五国联军抗秦,把秦军打得大败,给了春风得意的吕不韦当头一棒。这是吕不韦当政后军事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从此他用兵更加谨慎。从失败中,吕不韦知道,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的军事征服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吕不韦经过多日谋划,精心安排,到处散布谣言,利用挑拨离间计使魏安釐王解除信陵君的军权,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有意思的是,子楚也是个短命鬼。他即位才三年,便一命呜呼了。太子嬴政即位,这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秦孝文王死时才五十多岁,子楚死时,也只有三十多岁。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子楚怎么就早早驾崩了呢?
子楚早死一事,令后人产生了许多联想。有人认为,是吕不韦害死了他。因为,子楚只有早一点儿死掉,吕不韦与赵姬生的儿子嬴政才能早一点儿继承王位。再说,吕不韦与老情人赵姬一直藕断丝连,也只有让子楚死掉,这对老鸳鸯才能破镜重圆。
《东周列国志》在写到子楚之死时就采用了闪烁其词的笔法:“再说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得疾,丞相吕不韦问疾。因使内侍以缄书密致王后,追述往日之誓。后旧情未断,遂召不韦,与之私通。不韦以医药进王,王病一月而薨。不韦扶太子政即位,时年仅一十三岁。尊庄襄后为太后。封其母弟成峤为长安君,国事皆决于不韦,比于太公,号为尚父。”
一句“不韦以医药进王,王病一月而薨”,虽未明说吕不韦将庄襄王毒死,但用意昭然,如此春秋笔法,怎么不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当然,吕不韦将庄襄王药死之说,只是后人的猜测,于史无据。
也有人认为,子楚是纵欲而亡。电视剧《乱世英雄吕不韦》就采纳了这个说法。笔者认为,这个推论还是有道理的。赵姬性欲旺盛,这从后来吕不韦也难以令她满足,不得不为她找了一个特别强壮而且十分放荡的男人缪毐一事中可以推断。
秦王嬴政即位时才十三岁,少不更事,乃尊吕不韦为相国,称之为“仲父”。朝政遂落入吕不韦之手。吕不韦发迹了,也摆起了谱,门下食客三千人,家童万人,养尊处优,扈从如云,比秦王还威风八面。
有吕不韦把持大局,嬴政即位自然是铁定的事情,应该比较顺利。但史家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空白点,即嬴政是何时被立为太子的。
嬴政之被立为太子,可能遇到过其兄弟的挑战。子楚回到秦国后,有六年时间没见到赵姬。这六年间,作为秦国太子的公子,他不可能没有别的女人。虽说史上并没有记载子楚在秦国有没有娶妻纳妾,却明文记载他还有个儿子长安君成峤。
关于秦始皇的这个弟弟,《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简短的记载:“八年(即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王弟长安君成峤击赵,反,死留屯,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秦王政八年,嬴政二十一岁,而长安君已经能带兵出征赵国了,说明长安君也已经快二十岁了。嬴政被立为太子之时,长安君大概快十岁了,也具备与嬴政争夺王位的条件。但古时一般“立嫡以长”,所以,太子自然与长安君无缘。但这并不能说明长安君对继承王位就没有任何想法。秦王政八年时,长安君突然率兵反叛,说明他与赢政的关系并不好,不仅不好,而且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如果不是因为王位的诱惑,长安君大概不会铤而走险;如果不是为了保住王位,秦王政也不会采用血腥手段进行镇压。据《史记正义》,长安君是兵败自杀的。嬴政不仅将弟弟“戮尸”,还下令将长安君麾下的将士们全部杀死。由于长安君是在留屯造反的,嬴政又下令将留屯的居民全部迁移到临洮。
嬴政八年后清除弟弟长安君的行动,根本没有一点儿兄弟亲情。由此可知,嬴政一定与长安君有着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就是对王位的争夺。当然,嬴政即位之时,应当是波澜不惊的。朝中有吕不韦,宫中有赵姬,嬴政顺顺利利地成了秦王。
雪中送炭:长线投资的特色
吕不韦先投机商业转而投机政治的经历,成了后来的效尤者的好榜样。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不务正业,经常被其父亲批评,劝他向他二哥学习,好好务农,置点家业。等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在未央宫大宴群臣,还将他父亲也叫去,当着群臣的面羞辱刘太公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当年你常常说我是市井无赖,在谋生置产业方面不如老二。你看看我如今挣下的产业,和老二相比,谁挣得多?”于是“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在群臣的哄笑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刘邦父亲的尴尬状。
当然,刘邦的所作所为与吕不韦的投机截然不同。刘邦之言,只是说明投机政治所带来的回报与投机商业的收益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吕不韦对政治人物进行风险投资取得辉煌成功,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说他是空前绝后、震古烁今的风险投资家,似不为过。
吕不韦的实践,给了后世的精明商人以丰富的启迪。在封建专制时代,历来都是官商勾结,亦官亦商,当官发财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的。
有个贪官说出了一句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发了财想做官,做了官想发财,其实都是为了发更大的财。做了官,不仅有了社会地位和护身符,而且更有了发大财、发横财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得到单纯经商所得不到的收益。
吕不韦由商而官的投机行为,为的是发横财。其实,横财与横祸是紧密相连的。当然,成了一国之相,有了花不完的钱,吕不韦便开始考虑做点能流芳百世的事业了。于是,他由经商转人他的经国生涯。
吕不韦由经商而经国,令古今中外的商人们自叹弗如。后世的商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都在向这位经国巨贾学习,但很少有人能遇到吕不韦所把握的绝好机会,也很少有人能有吕不韦这样的野心。
在专制社会里,商人们学吕不韦,在政界人物身上投资,多是为了结交一些政界的朋友,以便让他们给自己撑起保护伞,帮助他们获取更大的利益。
结交政界人物,以财物进行贿赂固然必不可少,但最佳方法还是像吕不韦那样,寻找目前还比较失意,但将来比较有发展前途的人进行长线投资。这种投资是一种雪中送炭般的感情投资,一旦此人将来发迹,那么,收益将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风险投资。
《吕氏春秋》中有这么一句话:“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给别人衣服穿要在人家挨冻的时候,给别人东西吃要在人家挨饿的时候。饥寒,对于人来说是大祸患,在这时候救助人,才是仁义之举。人在事业上遇到挫折,比挨饿受冻还要严重,所以说,贤明的君主要怜惜穷困之人,给他们以出路。如果这样做,那么,君主才能得到爱才之名,也才能得到国家的栋梁之材。
吕不韦主持编写的《吕氏春秋》跟后来的《资治通鉴》一样,主要是写给国君看的,意在教育国君如何治理国家。其实这段话,不仅对国君是至理名言,对任何一个人都有教益。
《吕氏春秋》中的这段话一言以蔽之:要雪中送炭。
在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别人,这才称得上是“义”。
从商人的角度来讲,“雪中送炭”,是对暂时处于穷困之中的人才的一种投资,既帮助别人摆脱眼前的困境,也为将来得到别人的回报埋下了伏笔。这是一种投人小收益大的投资。
用股市上的一个常用词来说,这叫“逢低吸纳”。
逢低吸纳,指在股价相对较低的时候吃进,待将来股价走高后抛出以赢利。这是操盘高手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只有在低价位购进,股价升高后,才有望赚取较高的差价,得到较高的收益。
“逢低吸纳”,是进行风险投资的最基本的一种方式。
观吕不韦及胡雪岩之风险投资事迹,可谓对“逢低吸纳”最形象的诠释。
当初异人在赵国穷困潦倒、百无聊赖之时,正处于他的人生谷底。吕不韦在其门可罗雀之时表示愿意资助他,实乃雪中送炭。胡雪岩在王有龄囊中羞涩之际慷慨赠金,更是雪中送炭。
一般人都爱锦上添花,很难做到雪中送炭。所以,我们常常见到某人发达之后,身边立即围来不少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而某人一旦倒台或财尽,他身边的宵小之徒立即作鸟兽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做齐国相国之时,在薛地有万户食邑,家中收留食客三千人。而当他被齐王罢相之后,“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只有一个冯煖没抛弃孟尝君。
这个冯煖也是个善于“逢低吸纳”的有心人。他一定认为,孟尝君作为一个名震诸侯的人物,一定会东山再起。在孟尝君仕途失意之时弃之而去,是最不明智的行为。所以,他在孟尝君的三千门客各奔前程之时留在了孟尝君的身边,为孟尝君官复原职而四处奔走。
在冯煖的游说下,齐王同意孟尝君官复原职,再任齐国的相国。冯煖受命前去迎接孟尝君回朝,路上,他亲自为孟尝君驾车。
在回齐国都城临淄的路上,孟尝君感慨万千,对冯煖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煖一听,赶紧拉住马缰绳,下车冲孟尝君纳头便拜。孟尝君吓了一跳,也赶忙下车扶起这位忠心耿耿的门客,问:“先生为客谢乎?”意思是:冯先生是在为那些无信无义的门客谢罪吗?
冯煖说:“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说:“愚不知所谓也。”
冯煖道:“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人;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亡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生就有死,这是生物的必然结局。富贵者朋友多,贫贱者朋友少,事情本来就是如此。这就如同人们早晨去赶集,天刚亮,人们早早地去了,侧着肩膀争相进入集市;但日落之后,人们甩着手臂路过集市,却连看一眼也不看。并非人们喜欢早晨、厌恶傍晚,而是由于人们想得到的东西只有早去才有可能买到,去晚了,市中便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您而去,是因为他们认为在您这里已经得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您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断绝他们重新投靠您的道路,希望您像过去一样对待宾客。
孟尝君于是再拜道:“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冯媛的话,道出了人之常情。由此也可见,具有长远政治眼光和投资眼光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无论经商还是从政,历来都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功。
所以说,善于“逢低吸纳”,在具有长线投资价值的人物身上花点本钱,是许多投机商人和投机政客做梦都想寻求、把握的机会。
胡雪岩:吕不韦的“门徒”
要做长线投资,获得高额的回报和附加的利润,那就需要决心和耐心,另外还要有独到的眼光。可以说,吕不韦已经是这种投资者中的翘楚,而一千多年以后,有一位与吕不韦出身、背景截然不同的人再次做出了惊人的投资之举,扭转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的近代史。
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史,便是吕不韦风险投资的翻版。所不同的是,因为他的资金、势力都不如吕不韦,所以他所付出的耐心、决心,都比吕不韦要多得多。
胡雪岩名胡光墉,号雪岩,1823年生,徽州绩溪人。清末有两大著名的商帮,一是晋商,一是徽商。胡雪岩从小就生活在商业气氛浓厚的徽州。
胡雪岩早年丧父,他十二岁那年,迫于生计,便告别母亲,来到杭州信和钱庄做伙计。三年后,胡雪岩已经历练得能说会道、八面玲珑,而且善于察言观色,聪明绝顶,深得钱庄东家的赏识。
某一天,胡雪岩外出为钱庄老板讨账回来,在一家茶楼里认识了一个叫王有龄的落魄文人。胡雪岩在钱庄与各种人打过交道,识人颇有眼光。他见这个王有龄虽然衣衫不整,穷困潦倒,却气宇轩昂,谈吐不凡,便断定此人不是等闲之辈。经攀谈,胡雪岩得知,王有龄花钱捐了“候补盐大使”,想北上“投供”,就是到吏部报到,等候补缺。可惜此时的他已经没钱北上了,被困在杭州无计可施。
所谓捐官,就是花钱买官,这在封建专制社会是由来已久、司空见惯的事。做官为了发财,但也有些发了财的土财主,认为自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便想弄个官做做,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朝廷若遇到战乱或大灾之年,财政紧张,便允许富商财主花钱买个官做,这样,既充实了国库,又满足了土财主们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于是,“捐官”便大行其道。
早在秦朝,嬴政刚统一六国,关中一带便遭遇蝗灾,饥民遍地。李斯认为,现在虽然粮食歉收,民不聊生,各地的土财主一定在往年囤积了大量粮食,让他们将粮食拿出来,可以帮助朝廷赈灾。
如何让土财主们自愿捐献粮食呢?考虑到土财主们汲汲以求想得到社会地位的现实,李斯向秦始皇建议:凡百姓缴粟千石者,拜爵一级。此令一出,各地土财主们欢欣鼓舞,纷纷把自己的余粮拿出来买爵位,朝廷正好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使这个新生王朝渡过了难关。
需要说明的是,秦王朝只是允许土财主们捐个爵位,是个虚职,并非实实在在的官职。但李斯此举,遂开两千多年华夏卖官鬻爵之滥觞。到后来,不仅朝廷的爵位可以卖钱,连官职也可以卖。
王有龄捐的便是个实职,不过是个候补的,得等这个官职出现空缺,才能由他补上。王有龄捐了个候补官职,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还必须先到吏部报到,然后根据这一官职的空缺情况和吏部的安排,才有可能得到这一职位。这就意味着,王有龄必须到吏部疏通关系,才可补缺。否则,只在家里傻等,他花的钱就白花了,等到死也不会递补上。
胡雪岩了解了王有龄的这些情况,心中暗自盘算:从其相貌、谈吐来判断,王有龄不是等闲之辈。他现在沦落在杭州,只不过缺少金钱。如果他有一笔北上投供的经费,便可以做官,日后定会飞黄腾达。
胡雪岩再联系到自己,想自己只是个钱庄的小伙计,即使再干十年二十年,也还是个打工仔,只不过由钱庄的“小伙计”变为“老伙计”,难有出头之日。而如果现在找个靠山,将来有贵人相助,前途是不可限量的。而且,助人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滴水之恩,往往会换来涌泉相报,又何乐而不为!何况当时的胡雪岩年方弱冠,血气方刚,对古时豪杰侠士扶危济困的事迹极为仰慕,觉得自己将来即使得不到王有龄的回报,能救人于困厄之中,也是一桩义举。
事也凑巧,胡雪岩为钱庄老板讨账,讨回了一张500两的银票。于是,胡雪岩毅然决然拿出了银票,对王有龄说:“吾尝读相人书,君骨法当贵。吾为东君收某五百金在此,请收。”
王有龄见这位萍水相逢的小兄弟竟慨然以五百金相赠,不由既惊讶又感动,担心胡雪岩回到钱庄不好交待,所以执意不收。
胡雪岩说:“子毋然,吾自有说。吾无家,只一命,即索去无益于彼,而坐失五百金无着,彼必不为。请放心持去,得意速还,毋相忘也。”
为了帮助王有龄,胡雪岩横下一条心:回到钱庄,老板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胡雪岩作为钱庄的一个小伙计,竟然私自将“公款”借给素昧平生的王有龄,可谓是胆大包天的豪赌。这种做法,和吕不韦倾尽万贯家财,帮助子楚成为秦国王位继承人的行为简直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胡雪岩的行为,风险性更大。他只有这一张银票,没有更多的周转资金,万一王有龄捐官之后,需要更多的钱来维持生计、买通上司以升官,胡雪岩怎么办?如果王有龄捐官之后,受到官场的排挤,被罢官甚至杀头,胡雪岩怎么办?就算王有龄能够按照胡雪岩的愿望而仕途顺利,胡雪岩违反了钱庄的行规,出路必将困难,他自己要靠什么为生,又能否等到王有龄发迹来报答的那一天?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而胡雪岩在面对如此多的未知时,毅然下定决心,帮助王有龄,可以说,他的勇气比吕不韦要大,因为他所冒的风险比吕不韦大得多,同样,因为风险高,一旦获得回报,将是惊人的。
胡雪岩认为,钱庄老板必不会因为五百两银子而真的要了他的小命。将来王有龄顺利做上官,再将钱还上,就没事了。所以他嘱咐王有龄:“做了官、发了财之后赶快将钱还给我,不要忘了我!”
王有龄真需要这笔钱!没有这笔钱相助,他以前花的钱便毫无收益。所以,感动之下,他收下了胡雪岩的银票。胡雪岩还惺惺相惜地对王有龄说:“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听了胡雪岩的话,纵是铁人,也会感激涕零。
王有龄感动得热泪滚滚,当场便要与胡雪岩结拜成把兄弟。胡雪岩当然愿意,两个人遂互换帖子,成了八拜之交。第二天,王有龄便北上求官去了。
胡雪岩为他的“义举”付出了惨痛代价。钱庄老板得知胡雪岩将五百金“借”给了一个陌生人,不禁勃然大怒。不过,此时即使将胡雪岩打死也无济于事,钱庄老板只得将胡雪岩扫地出门。
胡雪岩做出了这等“傻事”,被杭州的金融界传为笑柄。私自将钱庄的钱赠人,这个小伙计的胆子也真够大的,谁还敢用这样的人啊?胡雪岩在杭州呆不下去了,只得去了上海,经别人介绍,在一家妓院里干扫地挑水的粗活。
对此,胡雪岩无怨无悔。他后来说:“襄助王公进京投供,事后连累我丢了饭碗,当时一点儿顾虑都没有,更没有半点儿后悔的意思。不过为此遭受生活的困顿,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受人歧视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怎么能功成名就呢?生活安逸的人,志向不会宏大,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得起磨难,眼光要放长远,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有见面的余地。”
应该说,胡雪岩赠金王有龄也是一笔风险投资,而且,这笔投资算是投对了。没有这笔投资,便没有未来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在胡雪岩忍辱负重在妓院做苦役的时候,也算是上天有眼,让他在妓院里巧遇王有龄。
此时的王有龄已经成了浙江海运局的坐办,掌管海运事宜。这可是一个肥缺,王有龄一下子成了暴发户。闲来无事,便常去妓院玩玩。这一日,不期然遇到了他的大恩人胡雪岩。他乡遇故知,王有龄与胡雪岩自然都欣喜异常。
原来,王有龄北上谋官,得知昔日一起读私塾的同学何桂清官居户部侍郎,最近刚刚被任命为江苏学政,遂前去拜访。何桂清颇念旧情,当即赠给老同学白银一千两,并给吏部侍郎和浙江巡抚各写了一封信,推荐王有龄“才堪大用”。王有龄也四处活动,先花钱捐了个浙江候补州官来到浙江,等候何桂清的好消息。
何桂清之所以给浙江巡抚写信推荐王有龄,是因为浙江巡抚黄宗汉与何桂清是好朋友,而且黄宗汉又有一件事情要何桂清帮忙。所以,接到何桂清的举荐信后,立即任命王有龄为浙江海运局坐办。由于何桂清已与吏部侍郎通了气,所以,吏部这边一路绿灯,王有龄不几日便走马上任了。
王有龄也算是个有良心的人。发达之后,他便派人来到杭州信和钱庄找胡雪岩,但当地无人知道胡雪岩的下落。王有龄四处派人寻找,都不见胡雪岩的踪影。不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是王有龄与胡雪岩有缘,也幸亏王有龄有嫖妓的爱好,两人竟在妓院重逢了。自此之后,胡雪岩便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经商生涯。难怪后来胡雪岩多次表示对当年因资助王有龄而丢掉工作、流落妓院打杂之事无怨无悔。他这一笔风险投资投对了!
错失良机:不懂投资的“近视眼”
对“有前途”的人物进行“逢低吸纳”,并非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有贫困潦倒者,都有仕途失意者,都有经商失败者,都有默默无闻者。如何发现这些人中哪个是虎落平阳、哪个是龙困浅池,却并不容易。不能慧眼识人,是成不了“吕不韦”和“胡雪岩”的。
孟尝君就不是一个慧眼识人的人,他仗着财大气粗,采取来者不拒的办法,不管是不是人才,一概收留。虽然在三千人中,也网罗到了一个冯煖,但成功率是三千分之一,未免太低了!这种投资巨大收益极低的行为,恐为吕不韦们所耻笑。
也有人有选择地对某些可能有发展前途的人进行投资,他们的这种投资数目不大,即使打了水漂,对自己损失也不大。而一旦他们资助的某个人物发迹,如果此人尚有良心,一定会对其滴水之恩予以涌泉相报。
也有许多人,出于对失意、落难之人的怜悯,或出钱或出力帮助失意、落难者,虽然当初并没有指望得到回报,但日后被帮助之人发达了,会主动前来报恩。如韩信落魄时受漂母一饭之恩,功成名就后找到那个老太太,以千金相报。像这种事例也是史不绝书。旧戏中,“公子落难,小姐养汉,状元一点,百事消散”。更成了戏中故事的俗套。
“小姐”在“公子”落难时对“公子”进行资助,就是看准了“公子”的投资价值,并将自己的“归宿”寄托到了“公子”的身上。这样的“小姐”必须要有一双善于识才的慧眼。吕不韦只是倾其家业对异人进行投资,而“小姐”们则是将自己的一生都“投”给了“公子”。这里面有成功的例子,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刘秀想为姐姐再找个老公。得知湖阳公主对宣平侯、大司空宋弘情有独钟后,刘秀遂将宋弘召进宫,让湖阳公主躲到屏风后面,他亲自与宋弘闲聊,打探宋弘的意思。
闲谈中,刘秀没头没脑地对宋弘说:“俗话说,富易交,贵易妻。这不是人之常情吗?”
不知宋弘是否猜到了刘秀的用意,宋弘只是说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闻言,转头冲着在屏风后等着好消息的湖阳公主喊道:“事情不好办了!”
看来,宋弘的老婆在宋弘贫贱之时便用自己的未来进行了风险投资。宋弘发达了,自然不忘在自己贫贱之时以身相许的“糟糠之妻”。
唐朝的名相房玄龄不敢接受唐太宗赐与的两个美女,人们都认为房玄龄惧内,其实不然。房玄龄娶妻子卢氏时,还是临淄一个落魄书生。有一年,房玄龄生了一场大病,卢氏为房玄龄喂药喂饭,日夜在他身边伺候。房玄龄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卢氏说,他死后,希望卢氏再嫁,不要为他守寡。卢氏很感动,为了表示自己从一而终,竟将自己的左眼剜出以明志。因此,房玄龄一生不敢做出对不起夫人之事。
当然,男人中也不乏陈世美那样的忘恩负义者。不过,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念。
吕不韦通过长线投资,获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回报,也获得了权力与地位。那么,在他如愿以偿地获得这一切之后,他又该何去何从?他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保证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