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吕不韦十讲
4070500000009

第9章 《吕氏春秋》中的“商道”与“才论”

作为融合了各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吕氏春秋》在思想方面的贡献很大,但这本书之所以被后代所推崇,则是因为其中蕴涵着吕不韦个人的成功经验,那是两个非常现实的理论:经商之道与用人之论。

经商之道,信义为先

经商,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贱业”。古代的四大行业,所谓“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商业是排在最后的。

司马迁作《史记》,将为商贾立传的《货殖列传》排到全书的最后,在司马迁的思想里,商贾的地位,连从事看相、算卦的都不如。不过即使如此,《史记·货殖列传》竟也遭到了历代一些所谓“正人君子”的责难,如明清的一些腐儒便指责司马迁为商人作传、公开言利,是伤风败俗之举。甚至到了新中国建立后,商业也是很不受重视的行业,“工农兵学商”,“商”依旧排在最末。大凡越是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里,商业也越不受重视。

在中国古代,商人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名声也不太好。一提起商人,“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些词,好像是专门为商人准备的。所以,中国人自古不仅耻于言利,还耻于言商。

汉初的贾谊、晁错等人,只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把商人列为“食者”、“游食之民”。晁错在《贵粟疏》中进一步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都可以从晁错的文章中找到根据。

吕不韦虽然是商人出身,但他通过风险投资发迹之后,也耻于言商。他做了秦国丞相,一心想着经国,早已忘了经商。他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中,大谈如何治国安邦,甚至谈到了如何养生,却绝口不言商。所以,总结吕不韦的商业思想,我们只能从其所作所为中寻觅一些蛛丝马迹了。

不过,在号称“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吕氏春秋》中,即使里面没有一点儿涉及商业的内容,但是,我们从中仍然可以寻觅到许多放到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的道理。换言之,这本书中也蕴含了许多可贵的商业思想。

《吕氏春秋》在开篇“孟春纪”中,便指出:“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我们不妨简单地理解为“道理”,这“道理”包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富贵,却不懂“道”,那么,富贵对他来说恰恰是祸患,还不如让他贫贱呢!

人没钱不一定幸福,有了钱也不一定幸福。许多人有了钱之后,反而弄得父子失和、夫妻离心、朋友反目、兄弟阋于墙……这就是“贵富而不知道”。

“当务篇”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关内,中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时,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

这个故事说明:就连强盗也有“道”,何况其他行业!盗跖总结的“大盗”应该具备“圣、勇、义、智、仁”,否则是成不了大盗的。这“圣、勇、义、智、仁”,即是大盗的“道”。

俗话说: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各行各业都有其“道”,即都有其业内人士应该遵循的规则。不知“道”、不遵守“道”,是无法在某一行业混下去的。经商亦是如此。商亦有道。商道即商经。虽然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但中国商人一直在顽强地生存着,并留下了大量关于经商的名句箴言。如: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商是通财路,市是聚宝盆。

七十二行,商是桥梁。

要经商,走四方。

开门七件事,件件连着商。

民安物阜,商安货通。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家有万贯,不如开店。

士农工商,买卖为纲。

经商不懂行,瞎子撞南墙。

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

……

在《吕氏春秋》通篇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中,有许多道理也适用于商界。下面笔者略举数例——

人们认为“无商不奸”,是商品经济不发达时代人们的一种偏见。

真正的“鸿商大贾”,最讲诚信。不讲诚信的奸商,最终是成不了大器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

如今人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诚信经济。经济活动离开了诚信,是不发达的经济,是病症缠身的经济。

《吕氏春秋·离俗览》中有篇题为“贵信”的文字,专门论述诚信的重要性。文中说:“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意思是,作为君主,必讲信用。如果做到言必信,哪个人不能亲近呢?《周书》曰:“伟大啊,伟大啊!”说的就是人无诚信,百事不成。所以说,信用的作用是很大的。

文中还说:“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

意思是,天如果不守信用,一年的岁序就会乱套;地如果不守信用,草木就不会长大。春天的旺气在于春风,如果不刮春风,则花开不盛;花不盛,则不长果实。夏天的旺气在于炎热,如果夏天不热,(各种有机质不腐烂)土壤就不肥沃;土不肥,植物生长就不茁壮。秋天的旺气在于雨水,不下雨,则谷物不成熟,谷不熟,则五谷不丰。冬天的旺气在于寒冷,寒冷不至,则大地不会封冻。

天地之大,四时变化,尚且可能因为不守信而不能生长万物,又何况人呢?君臣之间不讲信用,则会导致百姓的批评和政局不稳。做官不守信用,则会导致年轻人不敬畏长者、尊贵者与低贱者互相蔑视。赏罚不讲诚信,老百姓则容易犯法,难以统治。交朋友不讲诚信,朋友间则会互相诋毁、离心离德,不能友好相处。各行各业的人不讲诚信,则假货充斥,连器物上的漆色都不正。无论开始还是结束、无论尊贵还是贫贱,最重要的只有诚信了。讲不讲诚信,是上通于天、下关乎自身利益的大事。

“言而有信,信而有恒。”这是商界中人耳熟能详的箴言。巨商胡雪岩曾说:“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人家的事,就不能翻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胡雪岩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

正因为胡雪岩很讲信用,所以商界人士都信任他,他做起生意来才如鱼得水。

据说,美国有家超级市场的老板,某日当众宣布将大量牛奶倒进水沟,原因是这批牛奶过了保质期,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卫生检疫部门对这些倒掉的牛奶进行化验,发现牛奶并没有变质,只是过了保质期,但仍可饮用。当地报纸报道了这一消息之后,人们对超市老板的认真和负责精神赞不绝口,认为这个老板很有诚信。结果,大家放心购买这个超市的牛奶,使牛奶以及其他商品的销售量直线上升。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消费者对讲诚信的商人的厚报。

信誉是商业道德之本,竞争取胜之道,提高经济效益之宝,“千金买名,万金买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大企业家小池说过:“做生意成功的第一要诀就是诚实。诚实就像树木的根,如果没有根,树木就别想有生命了。”

这是小池先生的经验之谈。小池出身贫寒,20岁时为一家机器公司当推销员。有一段时间,他推销机器非常顺利,半个月内就跟33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不久之后,他发现他所在的公司卖的机器比别的公司同样性能的机器,在价格上高一些。小池想,如果这个价格之比让同他签约成交的客户知道了,客户们一定会对他的信用产生怀疑。

于是,小池立即带着合同和订金,花了三天的时间,逐家逐户去找客户,老老实实向他们说明,他所卖的机器比别家的机器贵,为此请他们废弃契约。

小池的这种诚实的做法使他的客户都深受感动。结果,33人中没有一个跟小池废约,反而对小池更加信赖和敬佩。

小池主动向客户退款退货之事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商界美谈。此后,人们纷纷向小池订货。可以说,小池此举,为他日后成为日本著名企业家铺开了一条金光大道。

无论经国还是经商抑或做人,诚信都是必须大力提倡的优秀品格。古之仁人志士关于诚信的名言是非常多的,如:

“诚信者,天下之结(“结”,意为关键)也。”(《管子·枢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毂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外储》)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武则天《臣轨》)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王安石《商鞅》)

“推诚而不欺,守信而不疑。”(林逋《省心录》)

……

专门针对商人的关于诚信的警句格言也不少,如:

“千金买名,万金买誉”

“一货不说两样话,一巷不卖两个价。”

“占了顾客便宜,坑了整个生意。”

“人无信不立,店无信不兴。”

“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店誉贵似金,一誉重千斤。”

“人凭信用物凭秤,一纸合同重九鼎。”

“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

……

古往今来关于诚信的论述实在太多了,人们也都知道诚信的重要,但是,“诚信”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之所以人们以偏概全地说“无商不奸”、“无官不贪”,是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不法奸商和贪官污吏在弄虚作假巧取豪夺,尽管他们也口口声声标榜“诚信”。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40亿份,而履约率只有50%,经济合同失效问题严重,由于企业间不讲信用,互相拖欠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总额达3000到4000亿元,占全国流动资金的20%。同时,社会整体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手段,特别是信用传递、披露机制不健全,使得假冒伪劣现象猖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

所以,对于商人和政客,我们还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切莫轻信上当。

把握机遇,获利之本

虽然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反复强调经商要以诚信为本,但对于商人而言,诚信是一个行事准则,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利、发财。现实一点来说,如果一本有关商业的书不教人如何赚钱,那么没有人会看它。

吕不韦自然知道,所以,他提纲挈领地将致富之道概括成为三个主要的因素:个人素质、客观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与火候。

《吕氏春秋·慎大览》:“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又说:“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所谓因时,就是逐时而动,抓住机遇。

对于经商来说,善抓商机,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是成功企业家必不可少的素质。

胡雪岩就是一个善抓机遇的商界奇才,他曾说:“一个人如果要有所成就,要发达,一半靠本事,一半靠机会。有本事还要有机会,机会就是运气。”

胡雪岩做的第一笔军火生意,可以说适逢其时。如果当时没有太平天国占领东南半壁江山,如果不是上海小刀会乘机起事,如果清廷没有下令各地筹办团练、保卫家乡,胡雪岩是不可能做成军火生意的。

《吕氏春秋·孝行览》有名言云:“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吕氏春秋·恃君览》还举寒来暑往的例子说:“譬之若寒暑之序,时至而事生之。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对此,胡雪岩有很深的感受。他说:“什么事都要讲机会,明明一定办得到的事,阴错阳差,叫你不能如愿。”他还说:“有许多事情该办而没有办成,其实并不是不想去办或没有想好如何去办,而只是因为没有让你去办这件事的机会。想到了但可惜不是时候不对,就是地点不对,终于没法去办。”

所以,胡雪岩十分重视对商机的把握,他知道,商机有时稍纵即逝,而且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机会,必须抓住。抓住了,就能带来滚滚财富;抓不住,财富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正如哲人所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有人曾撰文总结说,善抓机遇的人一般都具备以下素质:一是知识的积累。没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要发现和捕捉机遇是不可能的;二是思维方法的准备,只具备知识,而没有必要的思维方法,机遇便会默默地从你身边溜走。

1981年,英国王子查尔斯和戴安娜王妃要在伦敦举行耗资10亿英镑、轰动全世界的婚礼。消息传开,伦敦城内及英国各地很多工商企业都绞尽脑汁想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财机遇。有的在糖盒上印上王子和王妃的照片,有的在各式服装上染印上王子和王妃结婚时的图案。但在诸多的经营者中,一个经营“望远镜”的商人赚的钱最多。

这位老板认为,人们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最赚钱的东西。那么,观看婚礼时,人们最需要什么呢?

盛典之时,要有百万以上的人观看,将有一多半人由于距离远,而无法一睹王妃的玉容和典礼盛况。这些人那时最需要的不是购买一枚纪念章、买一盒印有王子和王妃照片的糖,而是一副能使他看清典礼盛况的望远镜。于是他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了几十万副用马粪纸和放大镜片制成的简易望远镜。

那一天,正当成千上万的人由于距离太远看不清王妃的丽容和典礼盛况,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千百个卖望远镜的儿童突然出现在人群中,高声喊道:“卖望远镜了,一英镑一个!请用一英镑看婚礼盛典!”

顷刻间,几十万副望远镜被抢购一空。这位老板就因为抓住了王室婚典的商机发了笔大财。

而晚清时代“办洋务”的著名官员、商人盛宣怀,更是一个能够体现出吕不韦所讲的把握机遇、发挥个人能力的例子。

盛宣怀为人十分聪明,但八股学问不行。1866年,他回籍应童试。此后,又于1867年、1873年、1876年三次乡试,均名落孙山,于是盛宣怀“绝意科举”。从此便把发展的希望转向经世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益以耳濡目染,遂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

1870年,盛宣怀踏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开始了他不平凡的生涯。追随李鸿章在江苏无锡等地操办团练对抗太平军的杨宗濂,见李鸿章求才心切,遂将盛宣怀推荐给他,任行营文案兼充营务处会办。由于盛宣怀的父亲与李鸿章是“雅故”,关系深厚,加之盛宣怀天生一副聪明相,因此颇受李鸿章赏识,很快获其信任。

李鸿章对手下人办事要求严格。盛宣怀明白这一点,于是事事勤快,处处尽力,在跟随李鸿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期间,在晋、陕的山川之地,不顾“盛夏炎暑,日驰骋数十里”,草拟文稿,“万言立就”。他的吃苦耐劳、干练不怠的作风,同官皆“敛手推服”。李鸿章对这位世侄更是刮目相看。此时,起义的烽火未熄,天津教案发生,清廷速命李鸿章及其所部淮军从西北前线赶回直隶,以防沿海不测之变。李鸿章领旨动身,盛宣怀紧随赴津。

在人津途中,盛宣怀涉函关,历太行,尽览山川形胜,还与李鸿章的部将郭松林、周盛传结成了朋友。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盛宣怀见了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当然也得到了磨炼,这无疑为他日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871年,河北大水。在上海的赈务活动中,盛宣怀得以结识了沪上各色实力人物,这为他日后的众多投资活动作了铺垫。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宦子弟,为官容易树业难。但是,不同的是,盛宣怀具有迫切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强的务实精神。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呼唤着近代民用商业的诞生和一批精于此道的经济开拓人才的出现。盛宣怀强烈地意识到:大利不可不兴。他选择了一条常人视为畏途的路途——投身洋务,创立中国民用商业。

历史同样也选择了盛宣怀,李鸿章早就看出他“机智敏达”,觉得他是一个能领会其外交路线的不可多得的人物,而更让李赏识的是他在经办洋务中的特殊才干。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盛宣怀直接参与控制商业之多,几乎无出其右者。

盛宣怀办洋务30余年,电报、轮船、矿产、银行皆归其掌握,揽东南利权、奔走效用者遍天下,资产过千万,真可谓长袖善舞。他除控制全国电报以外,又独揽轮船、银行、邮政、铁路、煤矿、纺织诸多大权,被誉为“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在当时的中国,要创办新型商业十分不易。办洋务在许多人眼里不啻是险滩行舟,能乐此不疲且“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正是盛宣怀的过人之处。

对于官商关系,盛宣怀主张“集商本以商办”,“官任保护”,从而达到“官商一体”。他亦官亦商,官亦为商,在洋务活动中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洋务官吏转变为一个拥有巨额资本的早期资本家。

在与洋人关系问题上,盛宣怀对外商敢于、善于较量,针锋相对地进行相应的斗争,从而使其大部分商业在外商的倾轧下生存发展起来。

说盛宣怀有“坐务博不务精之弊”似乎有欠公允,驱使他马不停蹄各处奔忙创业的不仅仅是利润。在当时中国这个工业经济的沙漠地带,要夺洋人之利,经商、交通运输、通讯设施、铁路、煤矿以及银行等,事事需要举措,有的“非急起图不可”:于办厂,工夫层累曲折,如盲觅针,茫无头绪,及至事已人手,欲罢不能,惟有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才能期于必成。

这就是盛宣怀的办厂心迹,而其“躬冒奇险,精思锐进,艰危困苦,绝不瞻顾,期于必成”,正是其于一般商人的睿智之外所特有的。而这些正是他游刃有余于中商外商、中央地方的利器,卒以此成其大业。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句话:“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意思是,将树上的鸟巢破坏掉,将鸟巢里的鸟蛋摔碎,这样做,怎么能让凤凰飞来?将野兽杀死剖腹,吃掉野兽肚子里的胎儿,这样做,又怎么能让麒麟放心前来?将湖泊里的水抽干,将鱼全部逮尽,这样做,又如何能让灵异的龟和龙敢于前来呢?

这段话,用商业眼光来看,实际上道出了“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筑巢引凤还是杀鸡取卵?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要想发展经济,少不了要招商引资。尤其是在当前,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措施招商引资,竞争颇为激烈。可笑的是,有的地方奉行的是“敞开门来招商,关起门来打狗”。招商时讲得天花乱坠,等将商招进来,各权力部门便迫不及待地要从“外商”身上揩油,以至于做出了种种“覆巢毁卵”、“刳兽食胎”、“干泽涸渔”之类的蠢事。

从《吕氏春秋》里的这段话联想到招商引资,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在乱联系。笔者不这样认为。吕不韦在当时是个“跨国”商人,他一定从其经商的际遇中认识到了筑巢引凤的重要作用,所以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需要指出的是,早在春秋时期,一些明智的政治家在发展国力时就认识到了招商引资的重要性。

春秋时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的齐相管仲,就是招商引资的高手。读《管子今诠》,管仲有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请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

他是在回答齐桓公询问治国之策时说这段话的,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其意思是,管仲请求齐桓公下令,为各诸侯国的商人们建筑住所。对于带着一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除了提供住所,还免费供给食物;对于带着三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除了提供住所、食物,还免费提供马的饲料;对于带着五辆马车来齐国经商的商人,另外还有提供仆人为之服务的优惠条件。为什么要根据商人带到齐国的马车数量来确定优惠条件呢?这大概因为,当时还没产生纸币,人们进行商品交易一般用金银财宝,车辆越多,说明这个商人带的财富就越多,因此条件就越优惠。

管仲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而所有这一切,是以国力雄厚为基础的。管仲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招商引资达到富国强兵目的的政治家,其远见卓识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中国,群雄割据,管仲在齐国率先施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结果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不仅要让商人们纷至沓来,还要让他们在齐国安居乐业。管仲还有优惠措施:“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即减少各种税费的征收,只征收商人们营业额的2%,这几乎是免税的。乍一想,政府不仅为招商赔了钱,还减少了税收收人,其实不然。别的诸侯国的富商们都跑到齐国去做买卖,自然将大量财富带到了齐国。这种不通过战争手段就能轻而易举夺取敌国财富的做法,实在高明之极!

管仲招商的做法至少能带给我们四点启示:

第一,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各国的资本流向哪里,就能为哪里带来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不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就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商贾们来到一个地方经营创业,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到个人及家人的消费,有很多钱要花在该地,这无疑会带动当地有关产业的繁荣。

第三,四方商贾云集一地,会带来各地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从而也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在产品开发、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诸方面取长补短、更上层楼。

第四,商贾们到一个地方经商办企业,必然要从本地招收劳动力,这无疑可以部分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至于外商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之后为当地增加财税收入所作的贡献就更不用说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区间经济的竞争,又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哪里政策优惠、环境宽松,哪里发展就快。两千六百多年前管仲的某些做法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与管仲相比,如今的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某些人,对外来经商者迫不及待要挖一勺、宰一刀、吃喝拿卡要,此类杀鸡取卵的做法,又是何等的短视与愚蠢!

用人须先重人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人力资源,正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终身教授、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江绍伦博士说:“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中国拥有大量的人才,这是中国赢得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

在新的世纪,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企业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的途径是充分开发管理人力资源,这样才能引导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中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我国拥有人力资源数量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才能使企业蒸蒸日上。

作好人力资源开发,除了应具有现代化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之外,还可积极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待人、处事、治国、用兵的智慧,《吕氏春秋》是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它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重人”是《吕氏春秋》人才思想的重要方面。如《吕氏春秋》之《先识览》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国家将亡时,有才之人必定先离去,所以一个国家只要得人才,就能得到人民,从而就能得到土地。对现代企业来讲,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重视无形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只能是人,公司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人力资源放在第一位,所以在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兴衰的关键。

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注重人才,韩国“三星”集团前董事长李秉吉的信条是“人才比资金和技术更重要”,著名企业家艾尔弗雷德·斯隆曾说:“把我的资产拿走吧——旦是请把我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得人才者兴盛,失人才者衰亡,一个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亦如此。

企业发展需要有才能的人,同时也需要普通员工、消费者及供应商的支持,企业的领导还必须善于吸取众人的长处,使自己成为一个战略管理者,从而使企业不断扩大。

《吕氏春秋》之《孟夏纪·用众》指出“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所以立功名也。”“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众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这种力量凝聚了所有个体的智慧与长处,企业家必须懂得依靠众人的智慧,吸取其他企业的经验与教训,这样就能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不依靠众人智慧企业将成为无根之木,企业的稳定与发展就会产生困难,正如《用众》所指出“君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吕氏春秋》认为最关键的是人才及必须依靠众人的论断,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建立和发展的中心是人,没有人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企业应该大开人才之门,让新观念和新的人才不断地流人。

人才问题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人才,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入,对企业而言,人才可分为生产、技术、营销、公关、财会等方面人才,一个企业缺少任何一方面的人才都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不但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还需要高、中、低不同层次的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胜的法宝。

人才难选难识,自古以来就有人把美玉当成顽石,将沙石当成黄金,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对企业来说选拔人才总希望能淘汰劣才,抛弃佞才,远离奴才,发现人才。举才思想是《吕氏春秋》的又一闪光点,积极应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利于企业发现、选拔人才。

认识人才

举才、用才的关键是知才,如何知才在《吕氏春秋》之中多有论述,现代企业领导者及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样也应知人晓事,这样才有利于“善任”。

知人不易

中国有句古话“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然而亲眼所见并非可信,《吕氏春秋》记载孔子有一次见到自己弟子伸手抓锅里的饭粒吃,以为是弟子偷吃,孔子于是抱怨,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弟子将粘了烟灰的饭粒挑出来,舍不得扔掉而吃了。孔子不禁感叹:“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可见知人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识人知人过程中也必须有这样的意识,真正认识一个人不能凭一事件、一个印象而下结论,这样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拔人才

《吕氏春秋》之《仲秋纪·简选》记载商汤占领了夏的天下后,“桀既奔走,于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反桀之事,遂其贤良,顺民所喜,远近归之,故王天下。”周武王打败商纣后,“显贤者之位,进殷之遗老……故立为天子。”商汤与周武王都能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举人唯亲,方才成就其帝业。然而,与之相反如项羽之所以败,不善用人、举人、任人,不能容人,如:活埋秦军20万,将韩信大材小用,不听谋士良言,所以不能王天下。人才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企业需要各类人才,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只要能为企业发展出谋献策,积极贡献力量者,都在选拔之列,所以企业可以从自己潜在对手、破产对手、现实对手中选拔对本企业有用之人才,只要能向商汤、周武王那样,及刘邦选韩信、陈平,唐太宗选魏徵等,何愁企业业绩上不去。

举才应实事求是

《吕氏春秋》之《孝行览·慎人》讲述一秦国大臣公孙枝用五张羊皮换得百里奚后很喜欢他,于是推荐给秦王并主动要求秦王委任他官职,秦王认为用五张羊皮换来却要委任百里奚官职,怕天下人笑话。公孙枝回答:“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这故事表现公孙枝有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更有一种敢于正确对待自己的勇气,有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吕氏春秋》之《不苟论·赞能》又以孙叔敖和沈尹茎为例,孙与沈两人是好朋友,沈懂得顺应社会,善于迎合君王的心意,而孙叔敖具有能使国王称王天下,使将军称霸诸侯的本事,但名气没有沈大,当楚国的国王想任用沈为令尹时,沈说:“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最后楚国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终于成就霸业。沈尹茎的伟大之处也在于能实事求是举荐人才。然而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娃儿是自己的乖”。一旦涉及到个人的利益,人们心中那台天平便向自己方向倾斜,不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对待人才。现代国家、社会、企业选拔引进人才更要实事求是,举才者当实事求是,用才者不因人才出身而取舍,这样国家才能富强,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培训比挖掘更重要

现代企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从外面请人才来合作更好,还是在内部发展、培养人才更好?说得直白一些,这就是“外来的和尚”和“本地的和尚”的选择问题。

当然,二者孰优孰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中包含了一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命题:培训与挖掘,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哪个更加节省成本,而且更能提高收益?

针对这个命题,很多的人力资源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结论各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进行具体的引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就曾经发表过自己的见锯,他的基本看法是:在人才的问题上,培养比引进更加重要。

培养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是无价之宝的观念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是知识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对企业而言,使自己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从而获得真正持久的优势至关重要,诚如美国《财富》杂志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学习型的公司,而学习型的企业特点是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同分享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使每个人受益。一些著名的大公司如:IBM、摩托罗拉、三星等都是不断增加对员工的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吕氏春秋》中的育才思想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

一定要学习

古人云:“学然后知道。”知识不是生来就有的,知识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当今不断学习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吕氏春秋》之《孟夏纪》列举了子张原是小人,颜涿聚本是大盗,后来学于孔子,段干木本是大商人,后来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本是凶恶之人,后求学于墨子等后来均成为天下有名之士的例子。学习能使无用之才变为有用之才。现代社会不管是下岗工人或是原无一技之长的人,均可通过学习对社会作贡献。目前,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教育培训,并愿意投资培训,有些企业甚至规定每一个员工每年必须参加多少天培训,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倾向。

善于学习

《吕氏春秋》之《孟夏纪·尊师》指出“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智,不学,其智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善于学习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只有理解后才能创新,创新是源泉是动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借鉴这个道理,企业员工必须真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尊师

中国自古有“事师之犹事父也”之传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学习,就必须有老师,老师从某种程度上是人生的路标,是社会前进的加速器。尊师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来说同样是重要的,企业的教育与培训需要讲师,只有尊重讲师才能使老师尽心相教。《吕氏春秋》之《孟夏纪·劝学》举例“颜回之于孔子,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留住人才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除了认识、选拔、培养人才外,必须创造一个能使人才留得住、有作为的环境。在这方面,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可借鉴《吕氏春秋》。

尊重职员

《吕氏春秋》强调民本思想,这主要是吸收了儒家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吕氏春秋》之《务本》指出:“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此话体现了儒家获得民心重要性的思想。现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尊重职员,职工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

正确用才

员工在追求为企业作贡献的同时,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员工在一个企业之中才能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对留住员工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发挥员工的才能,《吕氏春秋》值得借鉴。

正名审分

所谓正名审分就是指国王要设立百官,使职、权相符,同时要求百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吕氏春秋》之《审分》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若“以牛为马,以马为牛,名不正也。故名不正则人主忧劳,而官职烦乱悖逆矣。故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正则人主不忧劳矣。”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首席执行官同样必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机构,根据企业人才素质与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审分》这一论述,反应出一种“能”“位”思想,每个人的才能都有质的区别,不同性质的人才不能相比,同一性质的人才,能力也有大小之分,所以现代社会必须根据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性质,能级的不同需要,选用具有相应能质能级的人才,并且保持能质、能级有机、动态的协调。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就能有条不紊,领导就不必忧劳勤苦。

领导不必事必躬亲

领导事必躬亲不利于下属发挥聪明才智,《吕氏春秋》强调“无为而治”,实质上讲的就是人主不要越俎代庖,侵夺臣权,要自知其能与不能,自己不能亲自办到的事,要善于指使百官“尽其巧,毕其能”。

《吕氏春秋·勿躬》指出:“非狗则不得兔,兔化而为狗,则不为兔。人君而好为人臣,有似于此。”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而要知人善任,该文中还以管仲为例,管仲相齐桓公,“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国霸业,功在管仲,而管仲治理齐国,并非每事躬亲,在于“不任己之不能,而尽五子之能”,企业领导者也不必凡事躬亲,由于每个人的才能、专长有限,这样做不但累了自己,还不一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要使用强过自己的人,员工某方面的能力强过自己,领导者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使用方方面面都比自己差的人,那什么都甭谈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吕氏春秋·贵信》指出“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名臣吴起在治理西河之时,因小人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魏王召回他,吴起哭泣,其随从问他为什么,吴起说:“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吕氏春秋·仲冬纪》)后西河之地果然被秦国吞并。

国家如此,企业亦如此。松下幸之助曾说:“任何人只有被公司信任,被公司大胆地委任工作,才能乐于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果。如果用怀疑的目光,去死盯盯地监视他们,无论谁都不会主动地发挥其创造性。”所以企业任人亦须“用人不疑”。韩国三星集团前董事长李秉吉说:“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果采用有素养的人,并能加以教育、指导和信赖,就把一切都交给他。相反,如果不能交付工作的人就绝对不要用。我认为,这就是能有今天的三星集团的原因。”

重号令

《吕氏春秋》在《仲秋季·论威》指出“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年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对于正义军队,人民视号令比天下、比天子重要。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厂有厂规,企业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制度让员工感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著名化妆品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说:“要想管理一家规模宏大的公司,制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必要的,但制度必须具备公平性,人们是会遵守公平的制度。”《论威》指出“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所以企业若能有一套严明的制度且使用过程之中赏罚分明、执法如一,则为企业在同行业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之,《吕氏春秋》内容是十分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的,通过挖掘和整理,把其中优秀的、有用的部分运用到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中,既可以充实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也可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者、领导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经商方面的机智和治国用人方面的才能,都成为后人的精神财富。但是,这样一位智者、能人,又怎么会晚节不保,在凄凉的流放途中自杀呢?他的失败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疏忽大意还是棋差一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