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国:《〈论语〉中“思无邪”与当代音乐艺术教育》,《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9期
林阳地:《妙与心会、各得其所——孔子、伯牙、师文学琴集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0期
刘春艳:《音乐类型与音乐基础对音乐疗法缓解考试焦虑的影响》,《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刘奠美:《梓潼洞泾音乐初探》,《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9期
刘建虹:《从三次研讨会看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趋向》,《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期
刘俊波:《硗碛嘉绒藏族“绒巴切列”唱词中的知识体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刘珊珊:《让四川民歌走出沉寂》,《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刘曙光:《浅析夏威夷歌曲〈告别夏威夷〉的创作特征》,《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柳良:《音乐分析学科的新视角——音乐形式分析与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的结合》,《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柳子伯:《试论欧洲中世纪教会对音乐的影响》,《大舞台》2011年第11期
龙有成:《论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及保护策略》,《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
陆正兰:《“形象歌曲”中的标识性符号》,《符号与传媒》2011年第2期
罗天全:《周畅先生与“因材施教”》,《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罗彧:《作为音乐评论家的罗伯特·舒曼》,《北方音乐》2011年第2期
穆杨:《论唐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异同》,《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欧小琪:《浅析聂耳的群众歌曲》,《民族音乐》2011年第3期
彭东焕:《〈碧鸡漫志〉札记》,《蜀学》2011年第0期
彭涓涓:《中俄艺术歌曲的比较研究》,《群文天地》2011年第16期
蒲薪竹:《试论地理环境对民歌研究的影响》,《大舞台》2011年第7期
钱丽娟:《从伤痕到主流:城市化的草根流行歌曲“西北风”》,《人民音乐》2011年第12期
钱丽娟:《对个体表达的深度描绘——以〈中国音乐传记〉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钱彤:《从大众社会心理读解8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大众文艺》2011年第18期
乔磊:《文论视域下〈乐记〉的审美诉求及其影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秦立行:《看碟》,《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第Z2期
仁增旺姆:《羌族劳动号子辞章艺术——以〈拉石号子〉为例》,《文艺争鸣》2011年第12期
任文贤:《中国抗日革命歌曲中的男性话语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1期
佘豆豆:《关于王昭君是否怀抱琵琶的争论》,《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
舒顺萍:《从〈谏逐客书〉的记载论筝的起源》,《文史杂志》2011年第4期
宋晶:《对新时期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构建的思考》,《大众文艺》2011年第13期
宋显彪:《21世纪前十年羌族音乐研究综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孙溱:《陕北信天游的语言特点》,《大舞台》2011年第6期
谭勇:《姜夔“自度曲”婉约中的多重审美》,《音乐创作》2011年第3期
汪黎明:《旅游开发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以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节祭音乐文化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
王博:《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山歌初探》,《黄河之声》2011年第15期
王博:《甘孜藏族自治州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初步研究》,《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王海洋:《略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艺术再造》,《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5期
王海洋:《音乐表演者的素质培养研究》,《青春岁月》2011年第4期
王黎冰:《新年,是一把古琴》,《课外语文(初中)》2011年第Z1期
王璐洁:《评“蓉城之秋”音乐会的得与失》,《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王瑞:《巴渠民歌的区域色彩及文化内涵的演变》,《大众文艺》2011年第18期
王瑞:《巴渠民歌研究中的多重视角——“文本分析”与“综合考察”探究》,《当代艺术》2011年第1期
王瑞:《新时代语境下巴渠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大舞台》2011年第10期
王思漪:《不败的南方小鸡——南方小鸡折射的美国个人主义》,《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
王小盾:《朝鲜半岛〈步虚子〉的中国起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王小盾:《从〈琴操〉版本论音乐古籍辑佚学》,《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
王小梅:《巴赫的〈音乐奉献〉分析》,《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9期
王小梅:《谭盾〈西北组曲〉研究》,《青春岁月》2011年第18期
王晓霞:《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与想象》,《青春岁月》2011年第18期
王昕:《从侗歌教师口述实录看侗族大歌传承状况》,《大舞台》2011年第1期
王雪梅:《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文史杂志》2011年第5期
王一平:《音乐人类学的现状与思考——专访牛津大学马丁·斯托克斯博士》,《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
王一平:《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困惑》,《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吴佳晓:《论音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与境界》,《大众文艺》2011年第8期
伍明实:《川江号子现状调查报告》,《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席妍:《通过“窄门”后的宽阔:歌词研究前景探讨——兼评陆正兰的〈歌词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第2期
谢小芹:《浅议土家族民俗音乐“哭嫁歌”》,《音乐大观》2011年第7期
徐新建:《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许达之:《浅析音乐欣赏中的障碍和对策》,《大舞台》2011年第6期
杨柳青:《浅析泉州南音的文化内涵》,《大舞台》2011年第2期
杨薇:《巴赫的性格与音乐风格》,《音乐探索》2011年第2期
杨晓:《“局内-局外”观与仪式音乐形态研究:以九篇英文文献为例》,《歌海》2011年第3期
杨晓:《历史证据、历史建构与历时变迁——仪式音乐研究三视界》,《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3期
杨晓:《亲缘与地缘:侗族大歌与南侗传统社会结构研究(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杨晓:《社会结构变迁与侗族大歌保护的多重两难》,《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3期
杨晓:《圣俗之间,声谱之中:再论南侗祭萨仪式中的“哆耶”展演》,《民族学刊》2011年第4期
杨晓:《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以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为例》,《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5期
杨昭:《浅谈音乐艺术在实践手法上的共性及其贯通应用》,《大众文艺》2011年第15期
杨舟:《藏民族音乐艺术中的民族特征探析》,《音乐大观》2011年第10期
尹庆:《浅析〈木兰从军〉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艺术》,《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11期
雍敦全:《以实际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歌选》2011年第6期
雍敦全:《中国原生态民歌盛典系列活动综述》,《人民音乐》2011年第8期
余艺芸:《阿龙·阿甫夏洛穆夫的传奇人生及音乐》,《大舞台》2011年第8期
余灼:《桎梏与反桎梏:大陆刮起“港台风”的前庭后院》,《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袁艳:《品丁善德艺术歌曲之意蕴》,《音乐大观》2011年第10期
岳圣东:《民族音乐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
张建英:《面对机遇与挑战——浅谈西部开发与凉山彝族音乐的保存和发展》,《科学教育》2011年第2期
张婧:《关注反思探索——读克尔曼的〈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张亮:《巴洛克时期中国的器乐音乐发展状况》,《大舞台》2011年第6期
赵大国:《羊角花儿云里开》,《民族音乐》2011年第4期
赵英:《川东薅草锣鼓的当下语境与文化价值研究》,《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赵英:《浅谈巴山民歌的风格特征》,《大众文艺》2011年第17期
赵勇:《川西藏族民歌类型及特征述略》,《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赵勇:《康定民歌探析》,《广播歌选》2011年第1期
周建军:《古蜀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周兰:《中国早期电影艺术之“第二台词”略解——以贺绿汀抗战前期的电影歌曲创作为例》,《电影文学》2011年第6期
周玲捷:《瓦格纳与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风格比较》,《北方音乐》2011年第11期
周文林:《劫夫和他的音乐》,《北方音乐》2011年第6期
周文林:《唐代音乐机构概况及其功用》,《飞天》2011年第16期
朱丽娜:《论流行音乐与名族音乐的关联》,《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6期
朱梅玲:《论生活空间和舞台表现的关联性》,《音乐探索》2011年第3期
朱婷:《探析羌族“瓦尔俄足”中的民歌》,《民族音乐》2011年第3期
邹承瑞:《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光祈文集〉读后感》,《音乐探索》2011年第2期
2.技术理论及方法
陈国威:《音色结构与集合结构功能的整体结构控制——威伯恩〈管弦乐小品五首〉Op.10,No.1的结构力途径》,《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
陈海珍:《高师声乐教学四结合模式的构建》,《大舞台》2011年第5期
陈海珍:《声乐教学与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陈辉:《关于歌唱记忆的过程分析及运用》,《四川戏剧》2011年第5期
陈辉:《声乐艺术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实践运用》,《音乐创作》2011年第5期
陈霞:《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5期
陈彦如:《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大舞台》2011年第8期
程福文:《声乐教学中的对立统一解析》,《大舞台》2011年第9期
程析:《合唱中的音色训练》,《黄河之声》2011年第15期
代凌:《浅谈声乐表演艺术者的修养——表演是“船”,修养是“水”,水涨则船高》,《科技信息》2011年第1期
代兴蓉:《从节奏开始带领幼儿走进音乐之门》,《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第6期
但夏:《浅谈西方声乐的魅力》,《大舞台》2011年第11期
都臣:《对雷默关于音乐教育中“审美”前提的探讨》,《大舞台》2011年第11期
杜定然:《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音乐赏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18期
冯颖:《小议如何学好视唱练耳》,《大舞台》2011年第3期
付畇:《歌唱嗓音中的颤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甘一涵:《音乐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
宫修建:《申克分析理论的精神内核及现实意义探析》,《大舞台》2011年第2期
顾文雯:《歌唱中的呼与吸》,《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9期
顾文雯:《论歌唱教学中的心理调节》,《大舞台》2011年第8期
郭龙:《川剧音乐与四川汉族曲艺音乐的关系及影响》,《文史杂志》2011年第5期
郭龙:《神圣简约主义十二音序列音乐——约翰·塔文纳〈阿赫玛托娃安魂曲〉写作手法分析》,《音乐探索》2011年第2期
何霜华:《浅谈声乐教学的二元模式及教学技巧》,《大家》2011年第6期
贺娟:《浅论合唱艺术的普及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舞台》2011年第1期
侯宝平:《声乐教学中语义和示范的互动性探析》,《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
胡艺兰:《浅谈歌唱共鸣的原理及其运用》,《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第9期
胡茵:《跨国界的民族之声合奏——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赏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14期
黄阿罗:《论在西方美声演唱风格与本土声乐艺术融合中的审美取向和心理调试》,《民族音乐》2011年第1期
贾春花:《红军长征过四川歌、剧研究——〈盼红军〉个案分析》,《黄河之声》2011年第1期
姜星名:《浅析歌唱中的语言问题》,《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蒋兴辉:《声乐表演中影响音准的若干因素及对策探析》,《音乐生活》2011年第1期
阚诗雨:《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求》,《音乐时空》2011年第10期
赖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论析》,《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赖群:《〈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方法之我见》,《北方音乐》2011年第6期
赖群:《从作品中挖掘音乐要素,在教学中实现融会贯通——以〈图画展览会〉的音乐要素提取为例》,《音乐探索》2011年第1期
赖群:《结构划分是听觉记忆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以单旋律听觉训练中的结构划分为例》,《北方音乐》2011年第4期
李红:《雷纳尔多·哈恩的艺术歌曲创作》,《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1年第2期
李莉:《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读谱问题》,《北方音乐》2011年第2期
李蓉:《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教学》,《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李先文:《谈如何唱好歌曲》,《大舞台》2011年第1期
李颖:《浅谈哼鸣练习在合唱训练中的重要作用》,《大舞台》2011年第1期
李正彧:《巴托克音乐的结构原理——黄金分割与斐波拉契数列在巴托克音乐中的运用》,《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
李忠勇:《自由对题的飞翔空间——赋格写作研究之二》,《音乐探索》2011年第3期
刘冬:《浅析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青春岁月》2011年第16期
刘建虹:《当代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形成探悉》,《黄河之声》2011年第4期
刘建虹:《浅析徐行效声乐心理学与声乐科学体系理论的创新点》,《北方音乐》2011年第5期
刘明辉:《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音乐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期
刘雅璞:《浅析舒伯特奏鸣曲D959第二乐章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大舞台》2011年第6期
龙翔:《高校民族声乐的表演教学探究》,《成功(教育)》2011年第12期
隆强:《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四川戏剧》2011年第6期
楼旻:《合唱中的音准训练》,《大舞台》2011年第5期
陆正兰:《歌曲文本的性别符号传播》,《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罗丽:《〈蓝色爱情海〉的艺术感染力解析》,《四川戏剧》2011年第5期
罗凌:《从音乐美学的视野审视音乐教育的创造性价值》,《艺术评论》2011年第8期
罗峥:《琴歌〈胡笳十八拍〉演唱形式探微》,《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
马丽:《让身体和歌声一起飞翔——浅谈音乐中的律动教学》,《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第7期
毛慧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第14期
彭东焕:《逍遥楼楣上“类梵字”的〈霓裳〉谱非半字谱——从唐宋工尺谱与半字谱谈起》,《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4期
彭涓涓:《关于声乐教学原则及其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分析研究》,《大众文艺》2011年第17期
彭涓涓:《浅谈民族声乐演唱在中国音乐剧中的运用》,《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5期
彭涓涓:《中俄现代歌曲的唱法风格对比分析》,《青春岁月》2011年第16期
沈承宙:《中国“高男高音”歌唱艺术的新领域——以肖玛的歌唱艺术为例》,《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石林:《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与联系》,《大舞台》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