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4114000000116

第116章 一百十九一连串拍皇帝马屁的阿谀艳词,亏高鹗说得出口!

续书回目:中乡魁宝玉却尘缘①(乡魁: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考试,考期在八月,考中者为举人,即乡魁)沐皇恩贾家延世泽一、贾宝玉不必出家贾宝玉和贾兰要上京城参加乡试了。宝玉决定考试之后就出家,再也不回家来了。他向母亲和宝钗告别。这节文章是至情之文,笔者读时情不自禁落泪。当宝玉满面流泪,跪在王夫人面前说:“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报答……”,让天下母亲们齐来痛哭吧!当宝玉对宝钗说:“姐姐,我要走了!”让天下的妻子们齐来痛哭吧!这回中贾环等人出卖巧姐,在最危急关头,突然出现刘姥姥来援救——这样紧张的情节出现,颇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味道,也不像是原著风格。宝玉真的出走了。可怜他母亲王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可怜宝钗年纪轻轻,守了活寡!关于宝玉出家这事,笔者有许多话要说。从王夫人做母亲这个视角来说,我是不同意宝玉出家的。从十月怀胎到抚养成人,母亲,伟大的母亲曾经付出了多少心血啊!孩子是母亲生命的延续,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血肉啊。母和子,心心相连,血肉相连;母亲的全部爱心,一切的关怀,一切的努力,一切的喜欢与忧愁,一切的希望,全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就是母亲的一切,就是母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一旦孩子没了,母亲,会是怎样的痛苦啊!宝玉的出走,全没有考虑到会给母亲带来的致命性伤害与打击。从做妻子的薛宝钗这个视角来说,我也是不同意宝玉出家的。虽然,在宝黛爱情中,宝钗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在“李代桃僵”的阴谋中,宝钗也充当了错误的代理人,但她并非是其中的主角。况且,她爱宝玉,也没有错。宝玉和她结婚之后,不是对她有了爱心了吗?他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二人已经成了“恩爱缠绵”的夫妻,宝钗还为宝玉怀上了孩子。她是真心真意爱宝玉的。宝玉这一走,让她活活守寡,她内心的痛苦是难以言喻的。第一回甄士隐出走时,听他一声“走罢”!令人叫绝,感觉到很痛快。盖因他爱女失踪,大火毁家,岳父冷眼,遭此三次打击,看破经尘,只有“走罢”方是解脱。

而读到贾宝玉的“我要走了!”,却使我失声,要与王夫人、宝钗同悲;因为他,在此时此地的环境中,实在是不必走的啊!从续书的整个内容来看,宝玉的出家,并不是势所必然,而是续作者有鉴于前八十回的多处伏笔,考虑到曹雪芹最终是要让宝玉出家的,不能违背了原作的这个根本性的主旨,否则,就会露出“伪作”的破绽来。是的!细读后四十回全部内容,贾宝玉的出家,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并不是势所必然。说贾宝玉是为了爱情婚姻的不满,是为了林黛玉的失去,即“怀爱不遇”而出家吗?续作所写的事实又不是如此。如笔者在前文所说的,贾宝玉在和宝钗的新婚之夜,发现了结婚的对象并不是林妹妹,而是宝姐姐时,他还津津有味地欣赏新娘子宝钗的艳妆丰体和神韵哩!他虽然也因此而伤心过,甚至昏昏然过,但没有好久,他就转变了思想,与宝钗做了恩爱夫妻,过着“张敞画眉”、“雨腻云香”、“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的夫妻情爱生活,宝钗还怀上了孩子。他和宝钗的“恩爱缠绵”,还引起了凤姐的羡慕甚至嫉妒呢。而贾宝玉对林妹妹,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在第一百十回中,在黛玉亡灵将来之际,宝玉竟然调戏五儿,在祖母的灵前欣赏女人,把爱黛玉之心全给了宝钗,他是真的把他的世外仙姝林妹妹忘记了。在第一百十六回,宝玉梦游到了太虚幻境,好容易见到了“头戴花冠,身穿绣服”的林妹妹。他虽然说“妹妹在这,叫我好想”的话,但林妹妹却不理睬他;当侍女咤他时,他并无一点勇气进去和林妹妹相会,只有无奈走出。这说明林妹妹和他已经没有爱情了。所谓“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成了一句空话(听春雨:读后四十回,真使人生气!唉,悲哀!宝玉也不过是凡夫俗子一个,哪里值得千古流芳?与那梁山伯不可同日而语!我想,大多数女人都会有此同感的)。贾宝玉不但有宝钗这样的贤惠妻子,而且还有袭人、麝月、五儿、莺儿等一群美人小妾服侍(听春雨:对贾宝玉来说,只要是美人,可以泄欲就行)。他的爱情婚姻是非常美满的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哪能会抛弃这样幸福的家庭而出走呢?说贾宝玉是为了对当时社会、对贾府的腐败不满,而出家吗?续作所写的事实更不是这样。在续作者的笔下,当时的社会是“海晏河清,万民乐业”(一百十九回),有英明的皇上治国,惩办贪官污吏,剿灭盗贼土匪,臣子和愚民们只有山呼万岁的,哪会有什么不满?至于贾府,虽然遭到皇上的抄家,但那是为了惩治贾府中的坏事,抄家是讲政策的,抄家时,贾宝玉有北静王的特别保护,未受任何伤害。贾府没有出现过让贾宝玉感到不满的大事。况且,宝玉的思想已与以前不同了,他在贾代儒的教导下,勤读儒家经典,赞美贞女节妇,他的读书作文已经获得了贾政和贵族们的赞赏,他的父亲贾政在英明皇上的爱戴之下,升了官,当了郎中。消息传来,贾宝玉心中大喜。总之,从皇上到贵族社会,到贾府,一切的一切都使贾宝玉称心如意。

因此,从这里很难找出让贾宝玉出家的原因。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有志之士之所以要隐居山林,出家为僧,多因怀才不遇。贾宝玉乡试中了第七名举人,皇上非常重视于他,对他来说,也不存在什么怀才不遇的问题。在续书中,贾宝玉出家唯一的,或者说主要的原因,是某某和尚引他到了太虚幻境,看到原先他所爱慕的一群女子,包括黛玉、晴雯,都冷漠对他,甚至变成鬼神来追扑他。醒来后于是变了态度,不再依恋女人,并下了出家的决心。这不是现实主义的写法,根本没有一点说服力。黛玉、晴雯,一伙女人何以会对贾宝玉冷漠,甚至变成了鬼怪,这根本无法理喻,只能看成是续书人的主观臆造。何以一个梦境就使贾宝玉转变观念,缺乏现实的依据,不足令人信服。总之,在续书中,贾宝玉的出家,不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续作者一厢情愿地把主人公拉向出家的路。只有从全书的整体来看,从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整个情节的发展趋势,从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性格发展逻辑来看,宝玉的出家,准确点说,是出走,才是必然的。关于曹氏原著的结局,笔者在《论明本红楼梦》和《精华欲掩料应难——论红楼梦的“碍语”,兼论全璧红楼梦》等文中已有所论,这里只是简要地说几点:一、包括贾府在内的四大家族,彻底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二、朝廷对贾府实行大抄家,贾府一家被扫地出门,或被逮捕坐罪,或流落他乡……三、宝玉在黛玉死后虽然和宝钗成了婚,但他的整个爱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并因思念黛玉而与黛玉的影子妙玉有精神之恋,被贾府主子发现后,妙玉被卖到烟花巷(笔者对此另有专论)。宝玉在抄家后穷居于狱神庙,宝钗、袭人、麝月等人或死,或离散,或抛弃了宝玉。他是真正的、彻头彻尾的“怀爱不遇”了。四、十二钗及书中的大多数女人均是悲剧下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目睹了这一切的一切,在生活、爱情都处于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在家人已绝,无母亲、妻子牵挂的情况之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贾宝玉才走上了甄士隐的道路。二、皇恩真是浩荡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这个回目是四十回续书主旨的概括,是高鹗思想的点睛之笔。贾宝玉中了举人,既是赞美这位不肖之子到头来毕竟还是“肖”的,还是替贾府争了一口气的,达到了“光宗耀祖”的目的;又是歌颂皇上对人才的重视,科举制度的英明。至于贾宝玉中了举人之后忽然出走,上文说过,这不是情节发展的必然,而是续书人为了照应前八十回而硬拉宝玉出走的。宝玉走后,英明的皇上下旨:“着五营各衙门用心寻访。”皇上这样的圣恩,哪有找不着的?宝玉实际上并没有出走啊。又封宝玉为“文妙真人”的道号,御封的阔和尚,真是亘古未有。这是续书人为了给贾府添加皇上的隆恩光圈而制造的。在这回的中间,有一段绝妙的颂圣文章,写英明的皇上怎样的“神明圣德”,怎样的亲自披阅举子们的文章,怎样的爱才,怎样的悯恤贾府,怎样的圣心大悦,怎样的叙功议赏,怎样的大赦天下……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海晏河清,万民乐业”。作者接连用了六个歌颂“皇上”、一连串拍皇帝马屁的阿谀艳词,亏续作者说得出口。贾家的老淫棍,敲诈犯贾赦;十恶不赦的流氓,强奸儿媳犯贾珍,一概免罪。依然袭了荣国、宁国世职;所抄家产,尽行赏还。于是,本应当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贾府,又恢复到先时的繁荣景象。这全赖皇恩浩荡,皇上的英明。这哪里是《红楼梦》?而是一部伟大的皇家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