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上接战略下接绩效
4146200000002

第2章 推荐序二

颜杰华

《商业评论》主编

初识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是在2011年年底用友大学成立三周年的论坛上。田俊国登上讲台准备与台下的人力资源和培训的同行们做分享,他嗓门洪亮地向听众打招呼:“下午好。”听众轻轻地回应了一声“好”。田俊国幽默地评论:“刚才大家回答的力度和培训部门在公司的地位是相称的。”台下顿时发出了会意的笑声。

田俊国回忆了他在2008年从用友陕西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上被调回总部筹建用友大学的经历。上任不到半个月,他就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培训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虽然他的职位高了,但感觉上却像降了级。以前做业务部门老总,只要完成任务,就很有成就感,在公司也荣耀;而到了职能部门,虽然杂事很多,整天忙死忙活,却和各种荣誉基本无缘。

做年底工作总结,当业务部门业绩不好时,业务部门总经理总是抱怨员工能力不行,培训不给力,等等。而当培训部门给业务部门发放培训需求问卷时,多数情况是业务部门总经理把问卷交代给下面的人员草草代填一下了事。培训部门却误以为业务部门的反馈就是真正的业务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往往和业务部门的年度业务策略没有直接关系。可想而知,通过这种方式挖掘的培训需求,怎么可能是业务部门真正有待解决的问题?又怎么可能跟公司战略紧密衔接?谁又能指望根据这些调查需求开展的培训课程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转变?年复一年,培训成为企业内部的恶性循环,既不解决问题,也不招人待见。

因此,田俊国意识到培训课程只有紧贴业务,对业务有帮助,业务人员才会欢迎。他在用友大学提出了要打造“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培训部门用“行动学习法”与业务人员一起剖析业务部门明年的业务计划,分析业务部门的战略、机遇、优势和劣势,重点分析团队的能力情况,根据团队的能力情况来分析培训目标,最后再来看培训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业务部门真正需要的能力,以及能力背后需要的培训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用友大学的另一个战略是坚持精品路线不动摇。用田俊国的话来说,哪怕他们用大半年的时间开发课程,而培训时间只有两天,这两天的课也要让学员忘不了。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让学员忘不了。当学员们感受到和以前不一样的培训时,用友大学的内部品牌形象就慢慢树立起来了。现在,很多本土企业大学刚开办时,都热衷于建立课程体系,结果往往变成了“课程贩子”,只是从外面采购了很多课程,对于自己企业的针对性不够。用友大学并没有刻意建设序列课程体系,但每年的精品课程都紧密围绕公司当年的战略重点和核心业务策略开发。三四年下来,课程体系随着公司战略的变化,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田俊国在演讲中还分享了开发精品课程的心得,让我眼前一亮:这个人有真材实料。我们会后马上就安排编辑人员与他多次深入交流,挖掘经验,经过近半年的反复讨论、修改,《精品课程是这样炼成的》终于出炉,刊登在《商业评论》2012年6月号上,激起了非常大的反响,是本杂志创刊十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企业培训类文章。

事实上,他的丰富经验用一篇文章是很难囊括的。我和培训界的朋友都鼓励他写一本书,可以更全面地把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给企业大学同行以借鉴。没想到,过了半年,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见缝插针,笔耕不辍,到今年年底真的交出了一本书稿。收到书稿之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本书从企业大学的定位、课程开发、教学方法、讲师培养到推进组织学习,覆盖了企业大学的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田俊国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干法。他对国际领先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准的把握。融会贯通,脚踏实地,善于思考、改进,因此,虽然他从事企业大学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成就和经验却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前辈。

可以预见,随着企业对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视,培训将从企业的“边缘地位”走向“中心地位”。但是,传统的企业内训人员却未必也能从边缘走向中心,如果他们不能满足内部客户需求,成为内部客户的业务伙伴的话,他们的命运将是更加边缘化,甚至被取代。因此,我衷心希望所有企业大学的朋友都能够重视这本书,从中借鉴,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