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4176200000026

第26章

用心学习知识与技能,草根也能成大事

草根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所以他们更需要学习,也更渴望学习。通过勤奋刻苦的自学,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是 草根的立身之本、成功之基。学习力,不仅仅草根需要,所有在蜗居中奋斗的人都需要。

当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学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频频碰壁,甚至无法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他们开始怀疑“知识 改变命运”这一命题。在本书的结束语中,自杀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而草根们的成功经历回答了这个疑问。实际上,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提出疑问,不是知识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提出疑问的人的人生态度出了问题。

● 蔡伟:板凳一坐20年,三轮车夫成为复旦博士

蔡伟是一个幸运地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心灵寄托,20年如一日地静心学习和钻研,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改变了 自己命运的草根人物。他从一个三轮车夫到复旦博士的华丽转身,更像是一个奇迹。

出生于1972年的蔡伟已经快到不惑之年。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对古文字的喜爱和钻研,竟然会让命运发生如此戏剧性的变化 。

在刚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蔡伟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由于偏爱文科,1991年蔡伟高考落榜,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时隔20 年,自己居然会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这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高中时,蔡伟就读于辽宁省锦州市实验中学,那是当地的重点中学。蔡伟的语文成绩出类拔萃,连语文老师遇到生僻字也会找他 请教。可惜的是,蔡伟偏科很严重,数学、英语成绩非常糟糕。最后,他没能通过高考,高中毕业后到一家胶管厂当了一名工人。

蔡伟小时候就喜欢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他还喜欢练书法,在临摹书帖时,他对中国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二时, 蔡伟在《文史》杂志上偶然看到裘锡圭的一篇论文,从此进入传统“小学”的天地。所谓“小学”,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

工作之后,蔡伟是锦州市图书馆的常客,一有时间,他就会钻进图书馆研究古文字。锦州市图书馆藏书不少,蔡伟在此饱读古代 经典,但是看竹简书不行,当时只允许有一定学历或者专门的研究人员借阅。图书馆中还有很多古籍只能看不能借,蔡伟想出一招:抄。《方言》和《尔雅》这两本典籍,他不仅全文抄写下来,而且倒背如流。他当时一个月只有100多元的收入,“在锦州,这些书只有图书馆有,复印费对我来说太贵了,只能抄下来”。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靠自学,10多年下来,蔡伟居然拥有了深厚的古文字研究造诣。蔡伟对古籍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专业人 员需要找很久的资料或史实,他竟然能马上说明出处,并能迅速翻阅到某本古籍的某一页加以佐证。

1997年1月,裘锡圭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 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诉裘锡圭,“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嗞”,是感叹词。后来裘锡圭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赞蔡伟“其言甚为有理”。裘锡圭还给蔡伟写信:“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1994年下岗后,蔡伟在一家商场门口摆起了小摊,所得仅够维持温饱。不过,他却乐在其中,因为练摊的时候有许多空余时间, 他可以一边看摊一边读书。2007年,蔡伟的妻子生病,为了多挣钱,他开始蹬三轮车,最多时一天能挣30多元,比摆摊强,但读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深感苦恼的蔡伟写信给相识的北京大学年轻学者董珊,董珊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刘钊教授。恰好,复旦大学和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这份临时工作,让蔡伟十分兴奋,因为他认为“我又有了读书的机会”。

2008年9月,受复旦大学邀请,蔡伟放下谋生的三轮车,来到上海,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长沙马王堆汉墓简 帛集成》项目做整理工作。工作期间,蔡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表现出来的卓越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2009年3月,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著名学者联名撰写推荐信,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报送教育部,请求特批蔡伟报考博 士,很快得到许可。而蔡伟则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同年6月5日,复旦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通知书正式发给了蔡伟。

“我看坐冷板凳并没有什么不好,其实我坐冷板凳已经20年了,在研究古文献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快乐。什么是快乐?就是你能 真正把心沉下来,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一举成名的蔡伟依旧喜欢坐冷板凳,搞自己的古文字研究。

● 罗宗华:用心学艺,农家小子成为洋“彼得”

一个用心学习、认真做事的人,会赢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他人也愿意给予这样的人机会和帮助。

在成都和北京的洋人圈子里,“彼得”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彼得”原名罗宗华,本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农村小伙子,连 半句英语也不会,根本不知道“西餐”为何物。然而,在短短的10年间,学艺的认真和用心让“彼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在成都和北京开了4家西餐馆,80%的顾客都是外国人。

“彼得”出生于四川资阳,家里务农,自小便帮父母干粗活。他的父母日作夜不息,却依然是村里最穷的贫困户。由于家里实在 负担不起学费,“彼得”读到初一便辍学了。为了摆脱贫困,“彼得”努力学习编竹筐,如愿以偿地成为一个小篾匠。随着收入的增加,全家人都跟着他编竹筐。

编竹筐非常辛苦。“编好的竹筐送去卖,卖光了,便得走一段长长的山路,买竹子来编。”竹子很长,山路很弯,扛着竹子走十 分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会连人带竹摔进山沟里,跌得头破血流。“彼得”不想一辈子当篾匠,便和父亲商量,想寻找其他的营生。然而,保守的父亲对不安分的“彼得”连打带骂。1996年,在和父亲发生剧烈争吵之后,16岁的“彼得”决定离开农村,到城里去谋生。他向邻居借了20元当路费,风尘仆仆地到了成都。

在位于成都九眼桥的劳务市场里,“彼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小餐馆里洗碗。从早上7点开始把手浸泡在洗碗水里,一 直干到半夜12点才能休息。第二年,他跳槽到一家西餐馆当厨工。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一个改变了他命运的美国人玛丽。

那时,玛丽一连几天光顾“彼得”任职的这家西餐馆,但却觉得食物很不地道。于是,她向西餐馆老板毛遂自荐,表示可以给厨 师和员工进行免费的厨艺培训。“彼得”抢先报名,和餐馆另外两位厨师每天一起到玛丽家学习。

在玛丽家里,“彼得”学做的第一道西式点心是苹果派,他从中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认真,丝毫马虎不得。从原料的 选择到烘焙的温度,都得小心应付,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玛丽家足足学了3个月,“彼得”不但掌握了许多西餐烹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窍不通的英文也大有进步。每次去上课,他总抱着一本厚厚的字典,把菜谱上的英文单词一个一个地翻译出来,猛学苦记,回家后再细细消化。

“彼得”的学习热忱和刻苦深深地打动了玛丽。玛丽知道他不是一个蜻蜓点水的“过客”,而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西餐烹饪,准备 以后在这个行业里长期地干下去。于是,玛丽主动表示愿意资助他继续学习。1999年,在玛丽的资助下,“彼得”到一家烹饪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毕业后,“彼得”受聘到一家西餐馆担任厨师,不久后便因为工作表现优异而升任主厨。由于厨艺出色,又善于变换花样,许多 人慕名而来,西餐馆日日客满。

2003年,“彼得”迈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他拿出全部积蓄,加上朋友的投资,在成都开办了第一家充满南美风情的西餐馆, 由玛丽担任顾问。在“彼得”的用心经营下,“彼得西餐馆”已经发展成包括4家西餐馆的连锁店。昔日的穷小子穿梭在成都和北京之间,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彼得”是幸运的,在他前进的道路上有贵人相助。但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对西餐烹饪知识的学习热忱。

● 安东尼·拉马纳: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找到学习的动力

要用心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首要的问题就是找到学习的动力。如何找到学习的动力?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还看一个真实 的故事吧!因为摆事实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

在美国,有一个叫安东尼·拉马纳的工人被安排去雕刻林肯纪念碑上的“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词”。这期间,安东尼每天爬上 高高的脚手架,和林肯雕像面对面,不禁认真地琢磨起面前的这位伟人来。

林肯雕像的面部表情显得忧伤而又疲惫,而且和安东尼一样,林肯的早年生活贫困。但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先是成为了一 名律师,最后又当选为美国总统。就是这个人,在美国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挺身而出,挽救了这个国家。他在葛底斯堡发表的演讲成为传世的不朽名篇,而安东尼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铭刻在这座雕像上,让人们铭记在心中。

一天,安东尼坐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吃午饭,望着矗立在面前的巨大的林肯雕像,他的头脑中忽然冒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我 应该像他那样,去学习法律,当律师。安东尼丢下饭碗,找来了一块木板,先是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安东尼·拉马纳”,然后又在名字下面添上了一句话:“安东尼学法律。”当工友们看到那块木板的时候,他们都嘲笑他:“安东尼,你在做美梦吧?你是不是看雕像看出毛病了,难道你想成为林肯吗?”

的确,对于安东尼来说,成为一名律师似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因为安东尼受过的最高教育就是在西西里岛的一所乡村小学 读过五年级。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要想进入法律学校,真是谈何容易。但安东尼的念头异常地坚定。

虽然每天在脚手架上工作10个小时后,整个人已经疲惫不堪,安东尼下班之后仍然坚持到夜校学习。他在帆布兜里不仅装着凿子 、锤子和午饭,还装着课本。每到中午,安东尼一边匆匆忙忙地吃午饭,一边抓紧仅有的那么一点时间读书学习。看到他坐在一段木头上,一只手拿着书,另一只手拿着两片玉米饼,中间夹着一块咸猪肉,很多工友都禁不住嘲笑他,情形和当年林肯的工友嘲笑林肯时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