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蜗居右手奋斗
4176200000027

第27章

嘲笑没有用,安东尼还是让奇迹发生了,他考进了法律学校。这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安东尼应征入伍。战争期间,他 在战斗的间隙仍然坚持学习。战争结束后,他继续学习法律,很快就陆续取得了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的学位。之后,安东尼在纽约和华盛顿执业,成为了一名全国著名的律师。

有人问到安东尼对学习动力的看法,他的回答是:“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找到学习的动力,并自己为动力确定具体的含义。”也 就是说,你要在摸索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让它们带给你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第五节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草根们来说,打拼时可以借助的东西实在太少。而在过去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技术、资源和人脉,是草根们宝贵的财富。

所以,与其好高骛远、喜新厌旧,抛弃自己熟悉的工作,盲目地追求新鲜感和刺激,不如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在轻车熟路的领域 开拓出一番新的局面。

● 谭传华:承袭祖业,有了今天的“谭木匠”

谭传华出生在重庆市万州农村。他的曾祖父是一位当地知名的木匠,小有家业。由于爷爷沾上鸦片和赌博,把整个家业输得一干 二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奶奶只好求保长将爷爷抓去当壮丁。寒冬腊月,爷爷被绑在家乡桥头的木柱上,光着脚丫,衣衫褴褛,奶奶让年仅12岁的父亲送了一大碗肉饭去喂爷爷,爷爷边吃边破口大骂奶奶没良心。两年之后,爷爷战死在长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亲则含恨学艺,成了一位好木匠。

这是“谭木匠”的创办人谭传华悬挂在每一个加盟店墙上的家史。谭传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由于自己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 惨重的代价,几近饿死街头。天意不可违,他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

18岁的时候,谭传华下河炸鱼,不幸失掉了右手。这对一个满怀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但他挺了过来。谭传华 跟着从部队回来的二哥学得一手好画,几年后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直到今天,因为右手的残疾,谭传华总是习惯于把右手插在裤兜里。

一次,谭传华偶然听到一位校长在背后议论:“一个人残脚断手,多难看,多可怜,要是我残了,还不如自杀了事。”谭传华的 自尊心被这句无意听来的话深深地刺伤了。“我的手也许难看,但我的人并不可怜,”他毅然放弃了民办教师的工作。

当时,23岁的谭传华在感情上也遇到了挫折。读了很多书的他便想去走万里路,在流浪中寻找自己的画家和诗人梦。于是,谭传 华怀揣仅有的50元钱离开了家乡,有幸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盲流”。

一路上,谭传华不仅当过睡在街边的流浪汉,而且曾经被警察当成小偷抓进收容所……当时的他不仅没有获得尊严,还几乎失去 了活下去的勇气。当谭传华准备以自杀来告别苦难的时候,母亲在他18岁受伤时说的那句话却猛地将他拽了回来,“不怕,眼睛还在动,就能活”。“是啊,我全身都能动,总能闯出一条生路来。”谭传华对自己说。

辗转漂泊到昆明的谭传华身无分文,他给一个年轻人画了一张像,赚到了2元钱。就是这微不足道的2元钱,让谭传华至今仍然感 慨万千,“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2元钱,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而且,我一生有3个重要的2元钱。第二个2元钱是我从深圳花2元钱买了一把木梳,让我从此做了‘谭木匠’。第三个2元钱,是我做的木梳子,第一次卖时卖了2元钱。这三个2元钱组成了我的创业史,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在云南流浪两年后,一场大病让他最终选择了回家娶妻生子,继承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在自家的猪圈里开起了木梳厂。而之前, 谭传华还卖过魔芋、红桔、塑料花,甚至还开过预制板厂。

当时30多个工人都不知道怎么做木梳,谭传华带领大家花了半年时间研究,终于做了出来。谭传华的第一批产品出厂了,拿到市 场上整整一天的时间,他的4个业务员喊破了嗓子,却只卖掉了一把2元钱的木梳。这2元钱,是他人生中重要的3个2元钱之一,也是他事业踏出的第一步。

1993年9月14日,一名业务员到当地的商城推销,几位服务员对他们的木梳爱不释手,随即掏钱买了8把。“看来我们的木梳有市 场、有销路。市场万岁!理解万岁!”谭传华在一个破烂的信封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并至今保存着那笔16元人民币的“巨款”。

1995年,谭传华正式注册了“谭木匠”商标。经历过艰难的推销之旅,焚烧过价值30万元的不合格产品,搞过无数次技术改革, 创办过《快乐的谭木匠》宣传漫画报……1997年,谭传华的木梳终于在市场上打出了名气。就在他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愿意贷款给这个生产木梳的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僵局。

1997年8月19日,对银行苦苦哀求没有结果之后,谭传华一气之下,在重庆一家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谭木匠工艺品有限公司招 聘银行。“民营企业招聘银行”,绝对是一件稀罕事儿,当即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引发了金融界、企业界一系列关于银企关系的大讨论。

谭传华终于获得了银行的支持,“谭木匠”的知名度也逐步扩大。1998年春节,拿到贷款的他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自己的第一个 广告,这也是整个木梳行业的第一个广告,“谭木匠”毫无争议地成位中国木梳第一品牌。

之后,靠着独辟蹊径的专卖店加盟连锁战略和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产品的不断更新和品种的日益丰富,“谭木匠”坐稳了中国 木梳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2009年12月29日,经过多年的筹备和努力,“谭木匠”终于在香港挂牌上市。谭传华不仅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而且把小木梳的事业做成了上市公司。

● 叶建明:做回老本行,成就了香港“手套大王”

有香港“手套大王”之称的叶建明养过猪、卖过冰棍、开过工厂,结婚后又跟着妻子到香港打拼,几经波折,终于成就了自己的 草根传奇。

叶建明出生在福建泉州。一家5口人,父母、哥哥、妹妹和他,住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里,靠在供销社上班的父亲每月 30多元的工资和母亲搓麻绳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

13岁时,家里养了6头猪,从此叶建明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去买喂猪的豆腐渣。自行车的两侧各挂一个大桶,车后放着一 个大包,100多斤的重量超过了叶建明的体重。

16岁时,叶建明到当地一家铸造厂上班,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多元。但没干多长时间,因为在工作中被烧伤,叶建明不仅被迫辞 去了工作,而且至今左眼边还留有烧伤的疤痕。

没有了工作,叶建明开了一家杂货店。虽然杂货店的生意不怎么好,但叶建明却发现了另外的商机。当时,一到夏天,就有人在 街上背着小桶叫卖冰棍。叶建明动起了脑筋,他找到冰棍厂,提出替他们批发冰棍。由于没有冷藏设备,叶建明就用大木桶和棉被来代替。他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骑车一个多小时到冰棍厂批发冰棍,然后销售给沿街叫卖的商贩,细算下来每天的收入居然有二三十元,超过了在工厂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一个偶然的机会,叶建明来到一个工业手套配料厂,意外地发现这里的生意很好,拉货的人都排起了队。一个念头萌发了,他想 :我是不是也可以开一家这样的工厂?在做了一番调查之后,叶建明揣着借来的两三千元跑到上海、厦门,购买机器、原材料,招聘工人。手套工厂开工时,叶建明才19岁。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工厂逐渐上了规模,机器增加到100多台,产品也很有销路。就在这时,他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

叶建明与香港的妻子结识并结了婚。1985年11月,23岁的叶建明揣着200元去了香港,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来到香港的第二天 ,叶建明就找了份工作:在一家工厂负责包装棉纱,一天可以挣到60多元。每天站在流水线旁包装滚烫的棉纱,工作非常枯燥,半年后,叶建明辞职去了一家生产蜡烛的工厂。

这里的工作更加艰辛。叶建明一个人要看管200台模具,将滚烫的蜡油倒入模子后,必须趁蜡油还没有冷却,就用手将蜡烛起出 。

厂房里不但热,而且到处弥漫着蜡油的味道,一天下来,叶建明不仅没有了任何食欲,腿还被炽热的油桶烫出了一个大泡。不到 半年,叶建明又离开了这家工厂。

叶建明又到一家生产服装垫肩的工厂做工。不到1年的时间,叶建明把工厂的每一个工种都干了一遍。有人找到叶建明,提议合 伙开服装垫肩厂。叶建明想方设法借来了钱,再度创业。为了推销产品,他跑遍了香港各地,只要是有服装厂的楼宇,就钻进去,一家一户地敲门推销,受尽了别人的白眼与呵斥。

1986年下半年的一天,叶建明到位于元朗的一间羊毛衫厂催款。不久前,他还给这里送过货。这次却突然发现,羊毛衫厂已经倒 闭,50多万元的货款就这样泡汤了。于是,叶建明在香港的首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

1986年11月,叶建明的大儿子出生。由于香港的生活条件艰苦,他只好把孩子送回内地老家,请父母帮助抚养。在家人的鼓励下 ,叶建明决定做回自己的老本行:手套。

1987年3月,嘉鸿公司成立。为了开拓销售渠道,叶建明对着电话黄页一家家地给贸易公司打电话推销,然后送货上门。有时要 送货到很远的地方,疲惫不堪的叶建明在地铁上睡着了,被一路拉到总站。就这样,叶建明还经常被人坑害:他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时,客户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几天后,他前去收款时,客户却从中挑出一两件有瑕疵的产品,说产品质量不合格,耽误了生意,声称要投诉他。

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叶建明痛下决心:绕过贸易公司,自己做出口。他从香港贸发局买来国际客户的资料,给全世界的客户发 函,大海捞针般地找客户。

1988年,当叶建明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嘉鸿公司的业务逐渐有了起色,规模也开始扩大。

22年前,当叶建明开始创业时,全香港的手套生产企业有200多家。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如今有20年以上历史的手套生产企业 只剩下20多家,叶建明的嘉鸿公司跻身前3名,他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手套大王”。现在,他的公司每个月都要向世界各地发出几十个集装箱的手套。

谭传华和叶建明的经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绕过很大的一个圈,也曾走过很长时间的弯路,但经历了一番坎坷之后,他们又 做回了自己的老本行,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喜新厌旧大概是人类的本能,所以人们都喜欢追求新鲜感和刺激,开拓新的事业,追逐新的梦想。但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老本行里还有发展的空间,就不要轻易舍弃,因为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