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四周一片安静。敌人或许没料到死神正悄悄逼近他们,爱尔逊看看手表,离总攻时间不到20分钟。他再次端起望远镜,观察他们即将通过的地带。
这是一片开阔地,长满野草,草叶间开着小花。开阔地向北百米,是一片白桦林。透过树林能看见一道土坡。这道土坡就是德军号称“死亡地带”的雷区。它是尖刀排进攻的第一障碍。总攻一开始,盟军的炮火将轰击这里,然后,爱尔逊带领战士们立刻冲过去。土坡与一片乱石岗相连。通过望远镜,爱尔逊清晰地看到乱石岗边缘的铁丝网、瞭望楼和零散的敌军在活动。
突然,爱尔逊的神色凝重起来,整个人定格一般僵住。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一个穿着花边裙的金发小女孩,追逐着一只彩色蝴蝶,忘乎所以地跑过乱石岗,朝雷区跑去。
爱尔逊的心揪得紧紧的,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年仅7岁的女儿在珍珠港轰炸中丧生时的情景。“她不该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爱尔逊想,“怎么办?鸣枪示警?那岂不暴露了我军的军事行动?这是纪律绝不允许的。”
小女孩丝毫没有意识到她正在滑入死亡的陷阱,依然轻盈地向雷区跑去。
来不及了!不能就这样看着她被夺去生命!爱尔逊掉头对身边的少尉杰克说:“这里交给你了。我去救那个女孩。”
“长官,这严重违反了纪律!要上军事法庭的!”杰克说。
“如果上帝还让我活到那天,我愿意!”他飞快卸下望远镜,迅疾跃出掩体,向女孩方向跑去。爱尔逊很快通过草地,穿过白桦林,来到雷区边缘。
凭借着一个老战士的经验,他仔细观察着眼前的道路,分辨哪里有地雷存在的可能。这里埋下了无数的地雷,稍有不慎,地雷便会将他送上天国。更重要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因为他的怜悯可能遭到惨重的打击。但他别无选择了,他必须穿越雷区。
他穿过了死亡之地,接近了小女孩。女孩已经发现了他。她没有被这个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陌生的面孔吓住,而是安静地看着他。爱尔逊压低声调,柔和地招呼她:“哦,小宝贝,不要动。站在那,好吗?”
小女孩不明白这个陌生人说的话。她认为他在和自己玩游戏,欢笑着朝爱尔逊走过来。眼看她走出了乱石岗,正踏进雷区,爱尔逊急忙拔出手枪对着她,喝道:“天使,不要动!”
小女孩惊恐地望着面前这个人,哭起来。趁这工夫,爱尔逊奔到了她的身边。他轻轻抱住女孩,说:“别哭了,叔叔带你回家。”他抚摩着她的头,同时注视着敌人方向的动静。
“孩子怎么办?”爱尔逊犹豫了片刻后,他决定带着孩子重返雷区。
这确实是个奇迹!爱尔逊往返通过雷区而没有触雷。也许冥冥之中,上帝行使了他爱的伟大力量。但幸运之神没有伴随爱尔逊到最后。敌人发现了他。当他穿过白桦林,踏上草地时,瞭望楼上的重机枪子弹就追上了他。他感到身上刺痛的同时扑倒在地,丧失了知觉。
也就在同时,盟军总攻的炮声响了。战士们接应了爱尔逊,他与死神交臂后活了下来。
爱尔逊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理由是:爱尔逊上尉在重大的军事行动前,感情用事,致使军事行动受到严重失利之威胁。同时,他的仁爱之心与珍视生命的情感符合人类共同的美好心愿,因而减轻罪过,予以削去军籍的处罚。
爱尔逊回到了家乡后,许多母亲来信赞美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冒险行为去挽救一个小生命。
“那是作为人的最大价值,尊敬的爱尔逊先生!其意义远胜于一场战争中正义的屠宰!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将会感谢您!仁慈的上帝也将会为您而注目!”英国女王在致爱尔逊的信中这样写道。
当他们作战的时候,他们在履行战争的责任,当他们放下武器的时候,他们在履行善良的责任。如果用极端的方式去惩罚所谓的“违犯军纪”,那就是在惩罚善良。公众的良知是不允许这样的行为的!
我们坚信,对一名真正的军人来说,坚守自己的良心比恪守军纪更重要,也更高尚!
善良的行为是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劝学》中有一句话:“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可见多做善事是何等的高尚品德,善良是一盏灯,照亮别人,也温暖了自己。选择善良,就会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而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拥有一切。
善良是为我们自己留下的路标,人说绝处逢生,生从何来,还是因为自己曾经的的宽容和善良为自己积累足够的“力量”,才能在遭遇人生低谷或者身处困境时,得到意外的“出口”。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沙漠,因于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又被称为“死亡之海”。在几千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水草丰饶的绿洲,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陈朝。后来因为气候的变化,这些文明先后都被掩埋在漫漫黄沙之下,只留下了无数的美丽的传说。正是这些传说,让很多考古学家都盯上了这里。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有几十个考古队先后走进了这片广袤的荒漠,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命运最终只有一个:有去无回。尽管如此,这片神秘的荒漠却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各国的考古队前赴后继。
1814年3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考古队从英国伦敦出发,进入了“死亡之海”。并于同年5月带着无数考古成果走出荒沙,他们第一次打破了这个有去无回的死亡魔咒。当时,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采访了这支神奇的考古队,并揭开了他们走出死亡之海的秘密。
这支考古队的队长名叫詹姆斯,他年过花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当时进入沙漠后,这支考古队经常能碰到许多死亡者的骸骨,许多人只把它们当成荒漠中一处处特有的景观,但是詹姆斯却不这样,每当看到这些骸骨,他总会让大家停下来,把它们收集到一起,然后选择高地挖坑掩埋起来,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詹姆斯还会在这些简易的坟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
但是,沙漠中的骸骨太多了,他们每天都会碰到很多,而不断地掩埋这些骸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这极大地影响了考古队的行程,而在沙漠中耽搁的后果是很可怕的,于是,队员们对詹姆斯的意见都很大,他们对他说:“我们是来考古的,而不是来替死人收尸的。”
但詹姆斯却固执得很,他对队员们说:“每一堆白骨,都曾经都是我们的同行,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暴露在荒野呢?”詹姆斯虽然这样说,也不得不做出了让步,他开始化繁就简,把许多骸骨合藏在一起。
一个星期后,詹姆斯带领考古队顺利进入了沙漠中心,在这里,他们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留下的生存遗迹,并挖掘出了许多足以震惊世界的文物。但是正当他们将收获装上骆驼,准备离开时,怪事出现了,沙漠里先是刮起了黑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接着,他们随身携带的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也失灵了。结果,这支考古队在沙漠里转了几天,也没有走出去,食物和淡水开始匮乏。这时,他们才明白了为什么从前那些考古队没有走出来。队员们纷纷开始写下遗书,准备迎接死亡的来临。
危难之时,詹姆斯突然说了一句:“不要绝望,我们来时在路上留下了路标!”大家看着他迷惑不解。詹姆斯说:“我们沿着那些坟墓走!”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大家。
最后,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留下的墓碑,九死一生,却走出了死亡之海,而他们是第一支走出这片荒漠的考古队。
在接受《泰晤士报》记者的采访时,这支考古队的每一个队员都这样感慨地说:“善良是我们为自己留下的路标。”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如果每个人都能多行善事,时时处处为他人考虑,我为人人,人人才会为你。一句话说的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而向别人丢污泥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自己积下的善总会在冥冥之中得到善的回报。
爱可以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爱能够创造奇迹,有爱,就有希望。爱可以温暖我们的心灵,爱还可以团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皆因有爱。
佛法中讲因果报应,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活在世俗中的很多人仅是敬畏,很多人并不信。但是,不管你相信不相信因果报应,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实是作了肯定的回答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丁·沃尔作为战俘被关进了位于西伯利亚的一座战俘营里,从此离开了他的家乡乌克兰,离开了他的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与家人天各一方,音信隔绝,以致连妻子在他被带走后不久又为他生了一个名叫索妮娅的女儿他都不知道。
几年后,当马丁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他已经身心俱疲,憔悴不堪了,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不仅如此,在他的手上和脚上到处伤痕累累,那是严刑拷问留给他的惨痛印记。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不过,幸运的是,他好歹总算获得了自由。离开战俘营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到处寻找妻子安娜和儿子雅各布。最后,他终于从红十字会打听到家人的消息,方知他们都已经在前往西伯利亚的途中死去了。顿时,他伤痛欲绝,悲不自胜。但是,直到那时,他仍旧不知自己还有个没曾谋面的女儿。
战争初期,安娜带着雅各布很幸运地逃往到了德国。在那里,她遇到了一对非常仁慈的农民夫妇,他们收留了她和孩子。于是,安娜就在那儿安顿下来,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活。正在那时,她生下了她和马丁的女儿索妮娅。住在这个与她和马丁小时候生活过的乌克兰那和平宁静的乡下非常相象的地方。安娜想:“我们的生命还会再受痛苦、苦难和分离的折磨吗?”她甚至相信,只要马丁能来到德国,他们就一定能可以重新开创新的生活。但是,事情并不象她想的那么好。
几年之后,残酷的战争终于以德国的战败而结束了。安娜和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以为马上就可以回家乡和马丁团聚了。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斯大林的军队将他们集中起来,并将他们赶进了拥挤不堪的运送牲口的火车上,还告诉他们要将他们遣送回家。在那冰冷的像冰窖的火车上,食物和水都相当缺乏,他们经常没有东西吃、没水喝。其实,安娜心里非常清楚,他们根本就不是送她们回家,而是送往西伯利亚那个充满恐怖的死亡集中营。她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她感到了绝望,终于,她病倒了。她的呼吸越来越困难,胸口疼得越来越厉害。她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了,看着眼前两个孤苦无依的孩子,她一边又一遍地祈祷着:“哦,上帝啊,求求你,请保佑我这两个无辜的孩子吧!”
“雅各布,”她有气无力地对儿子说:“我病得很厉害,可能就要死了。我会到天堂祈求上帝保佑你们的。你要答应我,千万不要离开小妹妹,上帝会保佑你们两个的。”
第二天,安娜就死了。人们将她的尸体装在货车上拉走了,埋在一个乱坟岗上。而她的两个孩子则被赶下了火车,送进了附近的孤儿院。如今,在这世上,他们真的是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了。
马丁得知家人死亡的消息后,他便停止了祈祷,因为他觉得他每一次面临转机的时候,上帝都会令他大失所望。在那之后,马丁被分配到一个公社里做工。在那儿,他象个机器人似的机械地工作着。虽然,他的健康与体力已经逐渐恢复了,但是,他的心他的感情却已经像死了一般,不论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已经无关紧要了。
有一天早上,他偶然遇见了和他在同一个公社工作的格蕾塔。如果不是她微笑着注视着马丁,马丁绝对不会认出眼前的这位姑娘竟然就是自己过去在家乡时的一位既充满快乐又聪明伶俐的同学。没想到在走过了这么多地方,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之后,他们竟然能在此地重逢,这简直是太幸运了!没过多久,他们就结婚了。于是,马丁觉得生活又充满了阳光,生命又有了意义。但是,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她们总是希望能有个孩子可以疼可以爱,而格蕾塔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虽然她知道马丁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但是,她仍旧渴望能有个孩子。
有一天,她实在忍不住了。就祈求马丁:“马丁,孤儿院里有许多门诺派教徒的孩子,我们何不领养一个呢?”“格蕾塔,你怎么会想到领养一个孩子呢?”马丁吃惊地答道,“难道你不知道那些孩子都发生过些什么事吗?”这时的马丁,他的心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了,他已经将它完全封闭了。但是,格蕾塔却始终没有放弃她的渴望,终于,她那强烈的爱战胜了马丁的冷漠与偏执。于是,在一天早上,马丁对格蕾塔说:“你去吧,去领养一个孩子吧。”
一大早,格蕾塔就搭上了火车赶往孤儿院。来到孤儿院,走在那长长的、黑黑的走廊上,看着那些站成一排的孩子,权衡着。他们仰起一张张沉默的小脸,乞求地望着她。她真想张开双臂把他们全都拥入怀中,并把他们全都带走。但是,她知道,她做不到。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女孩羞怯地微笑着,向她走来。“哦,这就是上帝帮我作出的选择!”格蕾塔想。她单膝下跪,抬起一只手抚摸着小女孩的头,爱怜地问道:“你愿意跟我走吗?去一个有爸爸、妈妈的真正的家?”
“哦,当然,我非常愿意,”她答道,“但是,您得等我一会儿,我去喊我哥哥来。我们要一块儿去才行,我不能离开他的。”格蕾塔非常难过,无奈地摇摇头说:“但是,我只能带一个孩子走啊。我希望你能和我一块走。”
小女孩又一次使劲地摇了摇头,说:“我一定要和哥哥在一起。以前,我们也有妈妈,她死的时候嘱咐哥哥要照顾我。她说,上帝会照顾我们两个的。”这时,格蕾塔发现她已经不再想寻找别的孩子了,因为眼前这个孩子深深吸引了她,打动了她。她要回去和马丁好好商量商量。
回到家,她向马丁乞求道:“马丁,有件事我必须要与你商量。我必须带两个小孩一起回来,因为我选的那个小姑娘有一个哥哥,她不能离开他。我求求你答应我。”“说实在的,格蕾塔,”马丁答道:“有那么多孩子可以选择,你为什么要偏偏选这个小女孩呢?难道不能选别的孩子吗?或者干脆就一个也不要。我真的不知你怎么想的”
听马丁这么一说,格蕾塔难过极了,并且不愿意再去孤儿院了。看着格蕾塔伤心的样子,马丁的心里不禁又涌起了一股爱怜。于是,爱又一次获得了胜利。这次,他建议他们两人一块儿去孤儿院,他也想见见那个小女孩。也许他能说服她离开她的哥哥而愿意一个人接受领养呢。这时,他又想起了自己的儿子雅各布。也许他也被送进了孤儿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他不也一样希望雅各布被格蕾塔这样的好人领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