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九洲风雷
42191000000065

第65章

铃铛阁与鼓楼、炮台并称“宁海重镇的三宗宝”,它原是明朝万历年间所敕建稽古寺里的一座藏经阁。阁分上下两层,房脊凸凹飞檐四翘,为防鸟雀入阁损坏玷污,便于脊边檐角悬置了四十八只铜质风铃,每只风铃都长有一尺,但有清风拂动,悦耳的铃声可传三五里外。后来稽古寺的住持私自典当了庙产,携款逃匿,其他僧众也一哄而散,官府便将寺庙改成书院,铃铛阁也就成了书院的藏书楼。虽成了书院,但铃铛阁仍保留着旧时的一个风俗: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也就是佛门所谓的“晒经节”这一天,存在里边的全部藏书都要搬出来,经一经风洗,晒一晒阳光,以防蛀防腐。因而每

到这天,宁海远近百里那些嗜书如命的读书人都纷至沓来。

逐渐从丧子之痛中缓过来的陈元云,从家中闲逛至铃铛阁,正赶上这一年一度的晒经节,望着阁前空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景象,他不由想起:自家的孙子侄孙们,除了洪福、洪业尚小外,其余的早已到了读书的年纪。

从铃铛阁回来后,陈元云命仆人买了桌椅和文房四宝,又找善于管教孩子的先生。打听到,南城门那边有个石板胡同,有位教书的高先生,学问好,对孩子也真用心,就是管得严了些,爱打手板,人们都称他“高戒尺”。高戒尺是个落弟秀才,己过不惑之年,为生计所迫始以教书为业。从本心讲,他实不愿教商人家的子弟,但耐不住陈元云几次三番诚心聘请,只好答应。但他要的学资可不低:每月五十斤白面,外加十五贯茶水铜钱(约摸合计三两纹银),还要管路费。陈元云不假思索,一律同意。

开课的头一天,陈家的子弟早早到了西跨院。一清点,总共是九个学生,最大的是二爷念宗的长子洪祥已经十岁,最小的承宗的次子洪基也快七岁了。高戒尺先严明念书的规矩,而后照例开讲《三字经》。哥哥们都去读书了,小洪福既羡慕又好奇,他有意哄弟弟洪业到家塾旁的小套间去玩耍,洪业玩累了靠着墙角睡着了。洪福则竖起耳朵,听着旁边屋里的动静。就这样过了两天,洪福发觉里面翻来覆去老是念那些三字一句的东西,心道:“这读书有什么大不了的,还嫌我小,不让我来。”对那位先生,洪福倒是满喜欢的,一来他读书的声音洪亮悦耳,有股子说不出的味道;二来他特别

能教育那几个平日里老欺负自己的哥哥。戒尺打到手板上的啪啪声和洪祥他们的哎哟声音,都让洪福听得特别解气。

到了第十天头上,高戒尺要求学生们务必背下《三字经》,可洪祥他们磕磕巴巴,没一个能背过六十句的。高戒尺真急了,除了罚站、打手板,还不住地大声斥责:“看来,你们陈家子弟没一个有出息的,真是不可教也!”在套间里的洪福听到这些颇不服气,他想也没想,一把推开私塾屋门,对高戒尺道:“先生,您这话可不对,谁说我们陈家人都没出息。不就那几句书吗,我就能背。”陈洪福的这一嗓子,把屋里的几位陈家子弟全吓了一跳。大哥洪祥暗骂道:“这小子跑这儿瞎搅和嘛,看一会儿我怎么收拾你。”

高戒尺一时也愣住了,手中的戒尺停在半空中,他上下打量着这个闯进来的孩子,见小洪福至多也就五六岁的样子,个头不高,小脸瘦瘦的,左眉心似乎有颗朱砂胎记;脑后拖着根前清时兴的小黄辫,但一双小圆眼睛黑中带亮,透着少有的灵气。高戒尺阴沉着脸问道:“你是谁?”洪福昂着头,毫无惧色地道:“我便是这家的十少爷陈洪福。”高戒尺以为又是有钱人家公子哥儿胡闹,但这孩子的那份胆量和那股气势,却让他觉得挺有意思,于是转身坐进圈椅道:“好个十少爷,你就把《三字经》背给我听听。背不出来,我可要打手板呀。”

“没问题。”陈洪福上前一步,便冲着高戒尺挺胸脯朗声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听着小洪福那几乎不间断的且略带几份奶声奶气童稚的背诵,高戒尺愕然了。他缓缓将手中的戒尺放在桌上,身子慢慢站起。“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小洪福还在背着。“够了。我问你,你是怎么会的?”“很简单。您天天念的不就是这些吗,我听着听着就会了。”高戒尺看这孩子绝非撒谎,心中不免又惊又喜……放学后,高戒尺主动来找陈元云,将今天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对他讲了,而后便请求让洪福也进家塾学习,并讲明自己不另加费用。陈元云没想到洪福这孩子竟聪颖异常记忆力超人,真是大喜过望。不久,陈孝天听说了此事,也觉得不可思议。等他得空再来时,陈洪福已经把《百家姓》和《千字文》也背下来了。陈孝天听小洪福当着他的面,把“三、百、千”通通背下,欣然地击掌称赞,又连声向陈元云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