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沃伦·巴菲特也常常被人问到“想在什么样的地方工作”,对此他总是回答说:“做最喜欢的事情,在最尊敬的人周围工作。这样,就有可能得到一生中最好的机会。”
听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那么我要开公司”,因为进入大企业就得蹉跎自己宝贵的时间。这完全是美国式的回答。
成立Facebook后也有很多收购提案,但是扎克伯格全部拒绝了。原因有可能是听创业家肖恩·帕克说,投资公司常常以投资为条件,要求公司立刻上市或转让经营权,甚至若无其事地把创始人赶走。
当然,扎克伯格也接受了很多投资,但到了2011年夏天Facebook也没有上市的动向。由此可以看出,投资公司的劝诱并没有影响他的判断。
2007年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提出要以150亿美元收购Facebook,对此扎克伯格坚持保留Facebook的自主性、扎克伯格的指挥权,否则是不会卖的。
扎克伯格“不为金钱所惑”,他帅气的姿态将引领Facebook走向下一个奇迹。
“对放弃公司没有兴趣”
“我会沥尽心血创办公司,但对放弃公司没有兴趣。因为我想一直照顾它,并让它茁壮成长。”
创业难守业更难。风调雨顺固然好,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融资困难、缺乏人才、竞争对手登场等难题接踵而来。即使拥有优秀的技术和产品,只要资金周转不灵,就得被迫停止业务,有时还不得不辞退同甘共苦的职员。
史蒂夫·乔布斯把经营公司比作抚养孩子:“创业和为人父母一样,孩子刚出生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但作为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人生,哺育孩子茁壮成长才是最幸福的瞬间。”
当谈到转让公司时,他说道:“那有可能是亲手放弃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东西的一瞬间。”
事实上,乔布斯被苹果公司流放后,开创了NeXT和Pixar两家公司。10年间乔布斯往Pixar投入了数千万美元,可利润几乎为零,它成为了只消耗乔布斯资产的赔钱货。
但是这个不生蛋的鸡,最终因制作了超人气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而大获成功,之后又推出了风靡全世界的《虫虫危机》、《海底总动员》,在电影历史上掀起了革命。
乔布斯不仅在硅谷,在好莱坞也是个成功者。
如果中途卖掉公司,那么绝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扎克伯格对收购议案一直没有松口,在这一点上可以和乔布斯并驾齐驱。
他刚踢开了维亚康姆7500万美元的收购议案,又迎来了2006年雅虎10亿美元收购方案。对此,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动摇了,而扎克伯格着实苦恼了一番。作为经营者,他想到这一方案有可能左右旗下所有员工的人生。
但是最终扎克伯格还是没有点头,这出收购剧因谈判过程中雅虎的股价暴跌而宣告终止。对于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是无价之宝。
乔布斯说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为钱创业而获得成功的人。”
扎克伯格也说:“我会沥尽心血创办公司,但对放弃公司没有兴趣。因为我想一直照顾它,并让它茁壮成长。”
化危机为契机
“今天早上全世界8亿人口通过Face-book结交好友。”
面对雅虎提出的10亿美元收购案,扎克伯格曾经动摇过,因为当时公司计划实施“开放登录制”:只局限于高中、大学、公司的Facebook,计划向全世界推出他们的网页。
公司内部人心惶惶,可见其中有诸多不安定的要素。这是Facebook的一次发展危机。
但是,扎克伯格对这些不以为意,他认为如果Facebook不能渗透到广泛的人群中去,那么公司早晚将达到顶点。
“开放登录制”决定Facebook的命运,扎克伯格对此也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超越谷歌,还是被卖掉,成败在此一举。扎克伯格本人面对积极主张收购议案的董事长金·普莱尔时也感到底气不足。
但这些都是杞人忧天,实施“开放登录制”后,没过多久用户就突破了1000万人,这一数据证明Facebook正走向更大的奇迹,而金·普莱尔也顿悟还不是卖掉的时机。
Facebook用户正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增加着:
2004年3月已经突破了1万人,这只是开始运行后的第一个月;
2004年11月就达到了100万人,但在相同时期聚友网的用户已经突破了5000万人,而Facebook只不过还是个急速增长的社交网络之一;
2005年10月为500万人;
2006年为1000万人;
2008年为1亿人;
2009年4月为2亿人,从此赶超聚友网成为世界最大的SNS;
2009年9月为3亿人;
2010年2月为4亿人,半年增长1亿人是盛况空前的速度,并最终突破5.5亿人;
2012年1月,达到8亿人。
8亿人口是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的人口每天以数十万人的单位增加。虽说是网络帝国,但其影响力谁都无法否认。《时代周刊》评选扎克伯格为2010年度人物,也是因为他连接了8亿的人口,创造了信息交换的新体制。
达到8亿人确实是壮举。可比起数字,扎克伯格更关注连接8亿人口将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
用户数达到8亿人,网站点击率超过谷歌时,扎克伯格有感而发地说道:“今天早上全世界8亿人口在通过Facebook结交好友。”
但这对Facebook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转折点。当媒体问到有没有达到10亿人的可能性时,扎克伯格胸有成竹地说:“那是毋庸置疑的。”
而一个有趣的事情是,2004年时,扎克伯格必须在12月以前把用户的数量增加到150万人,因为他从肖恩·帕克介绍的贝宝公司创始人、投资家皮特·泰尔那里借了50万美元,如果到12月为止没能获得150万用户,贷款就转换成股份,以免除还款义务。最终,虽然没能达到150万人,但是皮特·泰尔并没有要求返还贷款,而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股份。
他认为把钱交给扎克伯格,肯定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他的预测准确无误,50万美元就拿到了Facebook的10%的股份。
“厌恶”也能带来好运
“有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正向新形式的广告走来。”
刚创立Facebook时,扎克伯格对广告收益的关心度可以说为零。
扩大到常春藤联盟时,必要的经营资金也只是用于租借服务器的85美元,广告收益等还遥不可及。
公司增长的同时服务器也在扩大,自然需要更多的经费,因此不得不关注广告。但扎克伯格没有想过用广告赚大钱,只要赚到经费就可以了。
他从来都不是为钱卖命的人,而且厌恶传统的广告。
广告必须是有用的。传统媒体中泛滥的广告有偏向性,一意孤行,没有什么价值,只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广告只会背叛用户,从中获取利益,没有任何益处。
把Facebook当成摇钱树的人,难以理解扎克伯格的这种想法:明明是CEO,还讨厌广告?!他们认为不认真考虑提高经济利益的CEO是不称职的。
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既符合扎克伯格的理念,又能给Facebook带来经济效果的方法。
2008年离开谷歌的谢丽尔·桑德伯格作为COO加入了经营者的阵营。
在谷歌立下汗马功劳的桑德伯格,对Facebook是历史上最好的广告环境深信不疑。谷歌可以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想到的商品,Facebook却可以帮助用户决定买什么。
Facebook拥有最真最好的信息:不是网上的数据,而是可信赖的好友提供的信息。这在谷歌是无法获得的。
灵活运用这种特性,Facebook可以开展同传统媒体以及谷歌迥然不同的广告业务。扎克伯格自信满满地说:“有一个史无前例的机会正向新形式的广告走来。”
以往的广告,对用户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只有极少数的人感兴趣。
扎克伯格认为,企业擅自推广的广告已经不行了,能让广告变得有价值的力量就是Facebook。
把蛋糕做大比抢蛋糕更重要
“这个策略有利于生态系统、应用软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给用户带来好处。”
有一个概念叫“生态系统”,原意是指生物学中的生态系,但最近常用来特指商业中业界整体的收益结构。一个企业提高收益的构造叫作“商业模式”,而“生态系统”则指业界内所有企业协调合作,从而改善业界整体的收益结构,并使其发展。
这种模式不强调个别公司的利益,而关注带动业界整体发展的商业活动,最终以此实现个别公司的利益。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市场,特别是新市场,多家公司一起开拓远比一家公司开拓来得大。”
占市场份额的80%的确让人拍手称快,但应该明白100的80%比250的50%少。比起提高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扩大市场。
2007年扎克伯格开发了Facebook平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可以自由开发应用软件的接口服务。
当时,扎克伯格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生态系统”。
扎克伯格没有自卖自夸地只关注自己开发的软件,他认为谁开发的无关紧要,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带动整体发展,为此他还彻底删除了Facebook的一部分应用软件。
对于扎克伯格的“生态系统”概念,出现了很多反对意见,因为Facebook短期内无法获得经济利益。
那是当然的。如果只考虑公司短期利益,那么圈住用户,让他们用公司制作的应用软件才是正途。事实上,当时社交网络中的佼佼者聚友网,便不允许外部开发者制作应用软件以及通过广告获得利润。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又如何呢?
事实证明扎克伯格是正确的。
Facebook上出现了各种出色的应用软件,吸引了很多用户登录网站。对于Facebook,对于用户,对于外部开发者,这是“一箭三雕”的好事。
扎克伯格高瞻远瞩。
有些经营者迫于业绩只顾眼前,这样只会损害职员和用户的利益。
扎克伯格坚信即使牺牲眼前利益也要做长远的打算,因此他说了本节开头的话:“这个策略有利于生态系统、应用软件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能给用户带来好处。”
正因为他深谋远虑,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扎克伯格坚信只要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金”,企业的成功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