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
4238400000007

第7章 梦想贵在坚持(1)

抓住灵感,然后笃定就是它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把一切有需求的信息开诚布公地提供给大家完全可行,但是没有人希望如此。自己驾驭信息,这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

人们常说,“要以用户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要运筹帷幄”,“想要比需要更迫切”。但是如果真正面对“具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能够提供方法的人却很少。这是当然的,因为关键不是方法,是“眼光”。

改善已近成熟的事物时,市场或数据分析等方法显然很有效。而创造世上独一无二的事物时,即使进行问卷调查也毫无作用,列举数据也无法保证将来。

徘徊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或许某一瞬间突然灵机一动,然后笃定“就是它”。第一次抓住灵感后,人生将从此与众不同。人类的愿望像矿脉一样,追随矿脉将会陆陆续续地挖掘出黄金。

扎克伯格通过编程,从小培养自己寻觅矿脉的眼光。那是什么样的眼光呢?

2005年Facebook的用户达到500万人,过了几周扎克伯格又开始研究新的功能,即照片共享服务。

在美国带有照相功能的手机迅速普及,拍摄率也随之猛增。怎样享用庞大的照片群,并加以利用呢?传到Facebook上的照片,可以标记所有照片中人物的姓名,这就是扎克伯格想到的办法。

人的兴趣不是永远都围绕着人吗?那么标记出照片中所有人物的名字就好了。其他公司也提供过类似的服务,但是能做标记的关键不是姓名,而是地点或日期。

这一缺点并没能逃过扎克伯格的法眼。

并且在Facebook中,只有通过好友认证的名字才能标记,标记完后通知信息会被发到照片中人物的信箱里。此举又掀起了一股热潮,特别在女学生当中人气暴涨。集体照或晚会照陆陆续续地被传到网上,并添加了姓名标记。

这让人联想起当年大头贴在日本盛行,日本女孩同好友一起狂照大头贴,并把照片贴在记事本上。堆积如山的照片就是友情的见证。粘贴的大头贴越多,就越能亲身体会广交好友充满欢乐的校园生活。

Facebook比大头贴还要来得方便,作为“莫逆之交”的证明,即使你自己不动手,朋友也会替你把照片上传。

收到照片通知,谁都会好奇到底上传了什么样的照片,而主动去浏览网页。标有自己姓名的照片数直接影响幸福指数,因此用户每周都会无数次地登录网站。

Facebook最终战胜了其他对手,成为了照片共享的宝库。

扎克伯格认为最重要的是,有多少大家感兴趣而希望共享的信息上传到网上。对此他说过这样的话:“想和朋友分享的信息是最关键的。无论如何都想让朋友过目的照片,或者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想保持的联系,这些才是人们希望分享的东西。”

起初Facebook照片的解像度非常低,就算这样用户们也陆陆续续地上传了很多照片,这正是因为他们真切地渴望和朋友分享这些照片。

另一方面,每个人肯定会有不想共享的信息。

对此,扎克伯格也因NewsFeed上了堂有意义的课,并且说了开头的那段话:“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把一切有需求的信息开诚布公地提供给大家完全可行,但是没有人希望如此。自己驾驭信息,这才是大家最感兴趣的。”

人类有探求一切信息的欲望,而对自己的信息却想控制自如,明确其是可公开,还是不可公开。人类的欲望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达到双赢的效果,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附加了各种各样的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用户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信息。

当初运营Facebook时,如果没有笃定的那一瞬间,我想即使是天才程序设计师扎克伯格,也无法取得今时今日的成就。

成功人士做什么都能马到功成,失败者即使努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其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发现矿脉的眼光和笃定“就是它”的决心。

得人心方能得天下

“社交网络的平台是封闭的世界,今天我们将打破这一现状。”

2007年5月,Facebook开发人员会议F8在旧金山盛大开幕了。这个会议给所有希望创造新事物的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当时扎克伯格热衷于怎样像微软、苹果那样开放Facebook的平台。平台是指OS(操作系统)等基础部分。应用软件都仰仗于微软公司的“windows”、苹果公司的“苹果OS”等平台进行开发。一般来说,脱离这些平台是不可能运作的。

两家公司能够技压群雄,正是因为在其产品中使用的应用软件数量庞大。数不胜数的应用软件被逐步开发出来,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品质一直保持最高水准。

两家公司对公众开放平台,因此谁都可以在上面开发应用软件。

Facebook也需要开放平台,提供新应用软件生长的土壤。

当时的SNS是封闭的世界。开放平台,这可能是很多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扎克伯格在F8会议中,豪迈地讲了这样的话:“社交网络的平台是封闭的世界,今天我们将打破这一现状。”

话语一出,在场的几百名记者、IT公司负责人前呼后拥,并受到了所有用户的热烈欢迎。

从那天开始Facebook给世界各地的无数软件开发商提供了免费的开发平台。他们都是扎克伯格的合作伙伴。可以说,开放平台让Facebook赢得了人心。

开发人员并不只是专业编程师,还有很多学生在学生宿舍一点一滴地制作应用软件。所有这些致力于开发的人都热血沸腾了。开发的产品在Facebook上公开,可以获得无数用户,甚至开启了一夜致富的大门。

梦想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拥有8亿用户。

F8获得了巨大成功,同热卖的iPhone一起,成为那年技术业最为津津乐道的大事。

开放平台不能给Facebook直接利益,获得利益的是开发应用软件的人和公司。

话虽如此,扎克伯格把它作为推进事业的策略是有原因的。他说:“我们需要自由地开发系统,不管有没有许可,或者什么人开发。我们闻所未闻的系统,有可能在这一秒钟诞生。”

应用软件增加,浏览数也会增加,Facebook将变得更加强大。

起初扎克伯格预想一年内有500个应用软件运作就已经很理想了,但实际上在半年内出现了25万家公司的开发人员,有2.5万个应用软件正式运行。

F8从准备阶段开始,就使Facebook公司内部斗志昂扬:“自己将成为改变互联网的一分子。”受到这一使命感的驱使,F8成员连续几个月废寝忘食地工作。即使这样,一直到平台开放前一天也有不能正常运作的系统。于是他们好几天不眠不休,鞭策着自己那疲惫不堪的身心继续工作。这让我们联想到传说中的Mac机开发小组。

好友推荐比广告更可信

“我的祖父祖母也登录Facebook了。”

扎克伯格开放平台,免费给所有的外部开发者提供了自由活动场所:可以通过Facebook自由创业、发布广告消息、诚邀赞助商、进行商业活动,还可以通过链接跳到别的网页上。只要付Facebook营业额的30%,就不受任何限制了。

Facebook获得了外部开发者的无数应用软件,人们也很好奇这些应用软件是否受到了用户们的喜爱。NewsFeed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威力。

如果用户下载了新的应用软件,Facebook就自动给好友发送一条消息,感兴趣的朋友很有可能试着下载相同软件,这比眼花缭乱的网络图片广告更让人信服。

Facebook中也因此诞生了很多热门游戏,策略游戏就是其中之一,用户可以在网上PK,扎克伯格也乐此不疲。

为了和孙子在网上玩这个游戏,扎克伯格的祖父、祖母也登录了Facebook。扎克伯格吃惊地说:“我的祖父祖母也登录Facebook了。”

即使是资金不太雄厚的开发商,只要设计的应用软件有价值,慕名而来的用户肯定不少。

一攫千金不再是梦想。这一动力使人们不断进取。

开放平台以及好友推荐,不单使用户群获得量的飞跃,还使其有了质的飞跃。

首先,年龄层扩大了。从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中心的交友网发展到了拥有10万多名65岁以上用户的综合性社交网。

其次,用户群的国籍变得多样化了。Facebook从美国扩大到全世界,需要不同语言的对应。在这一点上,发挥威力的是2008年开始使用的翻译工具。世界各地的用户,把目录中的单词翻译成各种语言,并添加上去。汇总这些信息,便诞生了西班牙语版Facebook、德语版的Facebook等。到了2010年,Facebook已经囊括了75种语言。

Facebook没有年龄和国籍的阻碍,只要跨越语言障碍,谁都能进入到这个交流的大家庭中。技术领域是“胜者无敌”的世界,特别在社交网络的世界中,拥有众多用户的公司将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强者将变得更强,最终独霸天下。

正确的判断来自信任

“和可靠的朋友分享信息,这种心情是全世界共通的。”

F8之后的2007年11月,Facebook为广告界举办了一个大型活动,推出了新形式的广告信息服务Beacon,它把“商家推荐”的广告模式变换为“亲朋好友推荐”。这是一种革新!

由于脱离了“用户自己操控信息”这一原则,Facebook最终停止了这项服务。但这次失败并不是否定扎克伯格的矿脉,即“可靠的朋友”这一风格本身。

在网上进行一切活动的网络世界中,扩大“可靠的朋友”圈子,不像嘴上说得那么简单。为了赢得信任,扎克伯格一直坚持实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