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股权战争
4238500000023

第23章 新浪:城头变幻大王旗(1)

控制战

新浪的王志东辞职事件,或许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具有公司治理意义的商业事件。创始人兼CEO被董事会赶下台,这在中国还是头一遭,所以在当时的媒体报道中,王志东被描述成了一个充满悲情的人物。

中国的主流商业文化默认的逻辑是:创始人=老板=实际控制人,因而必然是企业的完全掌控者;但西方主流的商业文化逻辑是:创始人/CEO<董事会<股东会,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一整套公司治理模式。

新浪是最早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因而当西方逻辑与本土思维发生冲突时,初始阶段的不适与不解几乎不可避免。

时至今日,新生代网民们已经极少有人知道王志东是何许人也了。这位带领国内首家互联网企业登陆纳斯达克的新浪创始人,如今基本已经淡出江湖。而在12年前的世纪之交,王志东在互联网界的风头几乎无人可及。

自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诞生之日起,这家先驱型的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就充满了波折,期间五易其帅。而这诸多波折之中,创始人被驱逐则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0年秋天,东道主马云在杭州举办的首次“西湖论剑”上,那时候风头正劲的王志东,表现出一统江湖的自信。此时的新浪CEO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一年之后被董事会罢免执行董事及CEO职务。

王志东出走事件,可以说是国内企业首次以西方成熟的公司治理逻辑解决企业内部的争端。也正是因为王志东事件,使得国内公众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西方公司治理的游戏规则。

王志东之后,新浪历次换帅皆显得波澜不惊,表面是因其股权过度分散导致“城头变幻大王旗”,但背后却是现代公司治理规则在新浪逐渐落地生根。

新浪可以说是当前中国企业中最接近美国式标准的公众公司:没有一股独大的强势股东、没有真正意义的实际控制人、创始人与企业完全脱离、企业在职业经理人打理下良性运转。

本案例要讲述的便是新浪五次换帅背后的公司治理逻辑。

段永基出资,王志东创业

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诞生于1993年,由王志东在段永基资助下创办。

王志东,1967年生,是国内第一代程序员中的代表性人物,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求学期间,就已经靠编写软件程序闻名于北京中关村一带。毕业后短短两三年内,王志东便依靠独立完成国内第一套Windows3.0汉化系统而声名鹊起。

段永基,1948年生,四通集团董事长,中关村IT业的领军人物,见证了中关村的成长,被称作中关村公认的“村长”。但他在业内的评价却极具争议,有人说他德高望重,也有人说他老谋深算,不过他身上强硬、果决的风格却是没有太多争议的。

由于王志东在当时的中关村已经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因而段永基在找他成立四通利方时,王志东有相较其他技术人员更多的筹码来提条件:第一,要四通投资500万港元成立一个高科技公司;第二,在管理上采用总经理负责制,财政、人事权都由总经理负责,四通可以监督但不能直接插手管理;第三,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公司的部分股权;第四,不管赚钱与否都只做高科技的东西,不能中途改主意。

没想到,这一系列在当时看来非常出格的条件,段永基竟然都一一满足了王志东。在之后成立的四通利方,王志东作为创始人拥有了21%的股权。但据说这个股权只是口头协议上的,并没有落实到白纸黑字上。

四通利方创立之后,王志东领导的技术团队很快写出了RichWin这样的中文平台。当时微软的Windows还没有中文版,而RichWin是当时国内第一个跨平台、多内码、高兼容性并全面支持Internet应用的中文系统,据说该系统推出之后一度取得了国内微机中文平台预装软件市场80%的占有率。

引资华登国际,转型互联网

1996年1月,王志东结识了时任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的中国投资部主管冯波,并且和冯波签订了融资服务协议。

冯波,在中国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之后了,他的父亲冯之浚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由于他父亲的关系,使得他在中国政商两界都有深厚的人脉关系。

在冯波的协助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四通利方于1997年获得了来自华登国际的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来自华登国际的代表茅道临因此而进入四通利方的董事会。

1996年,四通利方开始尝试向互联网方向拓展。此次的拓展行动有两个背景,其一,王志东主持研发的RichWin中文系统,由于微软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受到强烈挤压,因此王志东需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其二,1995年美国网景公司的上市,点燃了整个美国的互联网狂热,进而也波及到大洋彼岸的北京中关村。

1996年4月,从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归国的汪延加入了四通利方,主持创建国际网络部,并出任该部门第一任部长。四通利方国际网络部便是今日新浪网的初始源头。1996年4月29日四通利方的第一个站点利方在线中文网站(www.srsnet.com)建设启动,6月,利方在线正式开通。

而让利方在线获得真正发展的,是传播足球比赛的信息。

1997年10月31日世界杯亚洲十强赛,中国队在大连金州主场失利,王峻涛(网名“老榕”)在利方在线写了那篇著名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此后该文被《南方周末》全文转载。此举让利方在线一举成名,同时还成就了两个人—其一是作者本人老榕,其二是日后成为新浪网总编辑的陈彤。

接下来的1998年法国世界杯,汪延又回到了曾经留学的法国,为利方在线进行前线报道。由于汪延通法语的缘故,在世界杯现场经常被央视等电视台的主持人拉去当翻译,进而结识了国内一大批体育类媒体,这对利方在线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带来不小帮助。整个世界杯期间,利方在线甚至获得了18万元人民币的广告收入,这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的情况下,简直是个奇迹。

此后,负责网站的运营成了汪延的主要职责,王志东相对较少过问互联网这块业务。

与华渊合并,新浪网诞生

1998年9月,在投资人华登国际茅道临的穿针引线下,四通利方开始了与北美华人网站华渊网的合并历程。

华渊网于1995年在中国台湾人曹德丰的投资下,由蒋显斌、林欣禾、洪殷瑞三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联合创办,并在几年时间内成为北美及中国台湾最大的中文网站。1996年姜丰年出任华渊CEO,谋求将华渊网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于是前来中国大陆物色可能合并的对象,并获悉四通利方旗下有个访问量很大的利方在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登国际的茅道临居中介绍,四通利方CEO王志东与华渊CEO姜丰年相互结识并探讨两家合并的可能。

此后,双方就合并事项在北京及美国分别进行了两次谈判。在当时的谈判过程中,双方对估值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按公允价值计算,当时的华渊网估值为2000万美元,而四通利方的估值为1500万美元。如果按照这个估值双方合并的话,四通利方的股东在新公司中只能占小头,而华渊方面的股东则在新公司中占大头。王志东不能接受这个估值方案,他提出如果要合并的话,四通利方的估值必须达到3000万美元。

在双方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华渊方面的姜丰年做出了妥协让步,同意了王志东的条件。1998年10月27日,双方签约,两家合并,华渊占小头,四通利方占大头。

合并之后的网站名称既不用四通利方也不用华渊,而是取名为新浪网。sina一词源于“中国”的拉丁语翻译sino,在拉丁语系中,sino是“中国”之意,而在古印度语中,Cina也是中国的意思,与英语China合拼,取名sina,意为“中国”。sina的中文名称“新浪”是王志东翻译的,这个域名表达了新浪网希望自己成为大中华区最大门户的愿望。

合并之后的公司,双方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大体平衡:华登国际作为投资人占有1席;四通利方拥有3席,包括四通集团的段永基与刘菊芬以及四通利方的创办人王志东各占1席;华渊拥有3席,曹德丰、姜丰年、陈丕宏各占一席。

虽然在股权上四通利方占大头,但在公司运营方面,似乎华渊略占优势,至少董事长是由华渊方面的姜丰年出任的。之所以华渊方面一开始会掌握更多话语权,很大一个原因是合并之前华渊网已经是一个成型的门户,在北美获得了肯定,而利方在线还只是一个草台班子的论坛,上不了台面。而且,在双方合并过程中,姜丰年已经在估值方面做出重大让步,王志东自然不好再去争夺管理权限了。

四通利方与华渊的合并后,华人世界最大的中文门户新浪网即宣告诞生,随即,华登国际的2500万美元第二轮投资注入。

根据记述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沸腾十五年》一书对当时情况的描述,华登国际在第二轮注资之后,希望增补一个董事会席位,以增加对企业的控制权。但此前华登国际在新浪已经有茅道临作为代表出任董事,要求2个董事会席位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做了一个变通,茅道临辞任董事出任新浪CFO,空出的董事名额由华登国际总裁陈立武替补上。这样华登国际就实现了只占用1个董事会席位,但在企业又实际拥有2个利益代言人。茅道临出任CFO还有另一个用意,当时双方刚刚合并,尚处于磨合期,华登国际作为投资人,多少需要监管一下企业的资金,派驻一个CFO也就顺理成章了。

合并之后新浪的CEO人选,既没有由华渊的人出任,也没有由四通利方的人出任,而是外聘了一个职业经理人—沙正治。

沙正治是当时硅谷华人中的风云人物,他1994年担任网景副总裁,1995年网景上市使得沙治正也跟着身价猛增。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而言,聘请独立第三方的沙正治出任CEO,主要基于几点考量:第一,华渊方面已经有姜丰年出任董事长了,如果再由华渊的人出任CEO,无疑就会导致华渊方面话语权太重,四通利方的人马可能会过分被边缘化;第二,四通利方在股权上是大头,在经营权方面华渊过分强势显然无法让大股东心里舒坦;第三,由四通利方的王志东来出任CEO,也许能起到双方力量平衡的作用,但王志东似乎显得还有些“稚嫩”,由他来掌控一家全球最大的华人门户不被看好。因此,作为最后的折中与妥协,只好找一个硅谷的职业经理人来出任CEO了,而且这个有网景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分量足够重、拿得上台面,各方都能接受。

沙正治出任新浪CEO之后,带来了自己的嫡系班底,CFO茅道临被取代,CTO严援朝也被替换,王志东被无形边缘化。

然而,好景不长,沙正治半年之后就被下课。

1999年9月,新浪召开董事会,沙正治抛出一个改革计划,并意图进一步清理总裁王志东。此前沙正治已经先后撤换了CFO、CTO,现在又要对总裁下手,其意图控制企业的目的越来越明显。作为职业经理人,沙正治这样的举动是各方不能接受的。

首先,王志东以及姜丰年就不能同意沙正治这样大面积地控制企业;其次,投资人华登国际也对沙正治严重不满,因为其把自己安插的CFO茅道临给拿下了。

所以,相关的几方一合计,这个职业经理人不靠谱,索性就将沙正治解雇了。王志东坦言:“当时这样做完全是经过慎重考虑后做出的决定,是他和姜丰年采取的一个行动。”当然,华登国际总裁陈立武在此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王志东上位,新浪上市

随着首任CEO的出局,身为总裁的王志东顺理成章上位接任CEO一职,紧接着华登国际的代表茅道临也重返新浪出任COO。

当时的新浪正在谋求纳斯达克上市,随着新浪内部的人事变动,其上市计划也发生些许变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更换上市保荐人。

曾在摩根士丹利任职的曾子墨,在《墨迹》一书中详细描述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之间的“新浪争夺战”。摩根士丹利借着王志东新当选新浪CEO的机会,最终反败为胜成为新浪的上市保荐人。她形容新浪确实是摩根士丹利“抢”来的,而且是“明目张胆、硬生生地从高盛手中抢来的”。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政策还处于不清晰的状态,信息产业部对境内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更是属于政策空白。因而,这令许多计划于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络公司都未敢轻举妄动。

从1999年9月开始,新浪开始和信息产业部沟通。“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公司各地的运营都是合法的。由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很快,又没有相应的立法,因此灰色地带非常多。”王志东回忆说。

当年9月底,时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在一次讲话中认定,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为电信增值服务,根据中国的政策法规,这块不许外资进入。当时的新浪股东中已经拥有外资股东,便与信息产业部进行了沟通。信息产业部认为新浪当前的股权结构是违规的,需要重组剥离,希望新浪能配合进行一些重组工作。

接下来,新浪便向信息产业部提交了一份重组方案,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协议控制”模式(也称“新浪模式”)。根据这个方案,新浪将原有的ICP业务、资产从原母体“四通利方”剥离出来成立全新的纯内资公司—新浪互联信息服务公司,由王志东和汪延(新浪COO)以自然人身份持股。然后信息产业部将ICP牌照发放给这家新成立的内资企业,取消原母体“四通利方”的ICP牌照。同时,王志东和汪延又以自然人身份,设立了“新浪互联广告公司”,负责经营网站的广告。剥离之后,两家纯内资的“新浪公司”不参与上市,仅把四通利方拿去上市。但是,四通利方和纯内资的两家“新浪公司”签订了一系列控制协议(软件技术服务协议、顾问服务协议、投票代理权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等)。通过这一系列协议,四通利方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将新浪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转移至四通利方;第二,两家新浪公司在法律上是纯内资公司并且不在上市体系之内,但在实际效果上却等同于四通利方的全资子公司(如图7–1)。

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认可,从而彻底打通了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的政策障碍。无论如何,在一个无可选择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新浪做了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也为其他互联网公司冲出了关键性的一条道路,给整个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续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境外上市模式,皆为新浪模式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