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股权战争
4238500000037

第37章 金山软件:烫手的控制权(2)

金山搞网游还有一些花絮,金山的一位副总裁说道:“在讨论转战网游时,所有人大眼瞪小眼,都不懂。怎么办?所以雷军布置了一个硬性指标,每个高层管理者必须在游戏里练成一个40级的人物。刚开始做网游的时候,雷军有几个月,基本上白天工作,晚上通宵玩游戏,哪个游戏最火就玩哪个。”

2003年9月,金山首款大型网游产品《剑侠情缘网络版》正式推出,半年之后开始收费。关于《剑侠情缘网络版》,业界曾流传一个网易丁磊跟雷军打赌的故事:丁磊认为这个游戏两年之内在线人数都不能超过5万人,如果到2004年年底能过5万人,丁磊就给雷军10万美元。结果,《剑侠情缘网络版》公测5天,在线人数就超过了5万。

此后金山陆续推出更多网游,其网游收入也一路高涨,最高峰时期占据了金山整体收入的70%。到了后期的金山,说是一家网游公司一点也不为过。

金山转型互联网的第三役是,将自己原先的金山词霸、金山毒霸等传统软件产品,进行互联网化升级。即将原先通过光盘来售卖的方式,改成在线下载、在线升级、在线付费的模式,这样原先光盘版模式下的软件,就变成了互联网模式下的一个客户端。

传统软件完成了互联网模式下的客户端转型之后,金山毒霸的收入也获得迅速增长。

IPO八年抗战

与金山从软件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一样艰难的,是其历经八年的上市之路。

金山的上市是众多泛IT企业中走得异常艰难的一家,与金山同一时代创业的东软、用友、金蝶等软件企业在2001年以前都先后实现了上市,远比金山更晚成立的其他互联网类企业也有许多是以极短的速度实现上市的,唯独金山软件的上市磕磕碰碰、一波三折,久谋上市而不得。

早在1999年,金山就开始谋划上市,当时其主业除了WPS外,还有金山词霸、金山快译、金山毒霸等,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软件公司。不过那时的金山规模还太小,只能勉强达到香港刚刚设立的创业板的要求。后来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金山放弃了香港创业板的计划。

2000年金山转道国内计划推出的创业板,并且还配合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受纳斯达克网络股灾的影响,国内宣布创业板计划推迟。金山这一等就是三年。

2003年,金山再次谋求在国内主板上市,但受限于软件公司净资产相关的法规限制,申请未获通过。

2004年,金山宣布放弃国内主板,转道纳斯达克。但当时金山刚刚开始获得网游的收入,其软件、杀毒、游戏等相关收入没有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因而没有突出的主业,在资本市场给人定位模糊的感觉。

直到2006年,网游逐渐成为金山的支柱性主业,它才以网游为主概念申请纳斯达克上市。后由于种种原因,金山于2006年年底放弃了纳斯达克的计划,最终选定在香港主板上。

2007年10月9日,金山终于在港交所敲钟,完成了马拉松式的IPO。雷军也无奈感叹:“上市是8到12个月的短跑,我们跑成了长跑,8年上市过程能坚持下来的不多,能够不被拖垮已经是奇迹。”

从1988年金山公司成立到2007年金山上市,前后经历19年,这在所有泛互联网企业中是不可想象的大跨度。难怪金山被形容成“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企业上市本该是一件鼓舞人心、再接再厉的事情,但令人诧异的是,金山上市仅仅过了2个月,雷军就撂摊子决意辞去自己的CEO职务。

在2007年12月20日的CEO辞职说明会上,雷军袒露了一段自己的心路写照:

1992年我加入金山到今年,还差15天就16整年了,我从23岁干到了38岁。尤其是我们从1999年开始启动IPO之后,我相信这中间的压力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在过去的八年里,就像马拉松长跑一样,我只有一个目标,把公司做好,完成IPO。其实IPO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但由于我们不顺利的IPO过程,在我内心深处,IPO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是我一定要完成的目标。完成这个目标之后有不少朋友问我,我讲了两个字“还债”。

第一个,要还求总(求伯君)、张总(张旋龙)的知遇之恩,他们给了我这个平台,他们作为金山最早的创办人,我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这个公司成功,看到自己的心血能使公司到一个相应的规模。

第二个,因为去年的私募融资是我牵头的,我跟不少的投资人,尤其去年的GIC也有一些承诺,我觉得IPO的完成也让他们赚到了钱。

最最重要的,是跟我一起打拼多年的同事们,我开了无数张空头支票,还没有换成钱,这是一个遗憾。

当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我以为只是自己累,董事会也很慷慨地给了我四个(礼拜)假期。我看有传闻说我从来没有上班,这不是事实,我只休整了四个礼拜。四个礼拜之后我还是觉得身心疲惫,我想可能当你登顶以后,当你突然放松以后,你会觉得很……反正四周休息下来还是觉得很疲惫,这是真心话。我跟求总沟通过,我说,有点累。如果这样的精神状态继续领导金山,作为CEO,我觉得恐怕会辜负大家的期望。

这些话大体应该是雷军发自内心的心声,毕竟,业务转型以及上市的双重折磨,足以令雷军苦不堪言。

“在我内心深处,我真的认为做得不怎么样。我也不比别人笨,至少也比别人勤奋,为什么我弄个企业就这么磕磕绊绊不容易?为什么他们弄个企业就挺容易?马云挺容易的,陈天桥也挺容易的。”雷军的话语中充满无奈的感叹。

雷军辞去CEO职务,外界也有解读成是董事长求伯君与CEO雷军矛盾激化的结果。求伯君回应道:“我们三位创始人16年的感情,不是说一点分歧都没有,夫妻也会吵架,但有句话‘床头吵架床尾和’,我们没有原则性的分歧。”

求伯君力不从心

无论是主动逼宫,还是被迫顶替,总之退居二线多年的金山创始人求伯君重返一线,再次操起当家人的活。

求伯君出任董事长兼CEO之后,对企业的业务板块进行了重新整合,将游戏、杀毒、办公软件分成三个独立运行的子公司。但在此后三年,求伯君领导下的三个子公司却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之中。

作为金山核心主业的网游业务,不仅业绩下滑,人才流失也很严重,骨干被挖角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出现整个部门被对手搬走。为了应对此种状况,2009年12月金山与盛大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来自盛大游戏的吴裔敏空降金山出任游戏总经理。但这个改革举措并未扭转金山游戏的颓势,反而造成空降兵与原有骨干之间的摩擦。最终金山游戏业务从行业第七位滑落至第十位。

金山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安全杀毒业务,更是遭遇滑铁卢。自从奇虎于2009年推出完全免费的360杀毒之后,整个杀毒行业的付费商业模式基本被360摧毁殆尽。正因此背景,金山与360之间在2010年4—5月在互联网上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口水战。求伯君自己也坦承,“2010年压力最大是三四月份,四五月份”。

第三大收入来源是传统的办公软件业务,其实这块业务早就已经处于边缘化地位,占比不足10%。求伯君之所以死守这块业务,更多是寄托了他当年靠WPS起家的某种心理安慰,不忍心彻底砍掉这块基本被判了“死刑”的业务。

2010年,金山的业绩出现连续3个季度下滑的状况。这基本意味着求伯君无力带领金山再上台阶,接踵而来的,是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

2010年7月的某一天,卸任CEO、鲜少出现的雷军,居然在早上九点上班时间准时出现在了金山位于北京上地的总部办公楼。虽然他还留有副董事长的头衔,而且那间大办公室还为他保留着,但他已经许久没有在此现身了。

此时的雷军已经是如雷贯耳的天使投资人了,他卸任金山CEO的几年间投资了包括多玩游戏网、拉卡拉、乐淘、凡客诚品、小米手机在内的十几家企业,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雷军系。

雷军的现身,竟然在金山员工中引起一阵骚动。

接下来求伯君召开高管会议,求伯君当众宣布:金山网游业务、毒霸业务以后将直接向雷军汇报!这意味着雷军实质上已经重归金山,因为网游、毒霸两大业务占据金山收入90%以上,基本可以说是全面接管了金山。

一年以后的2011年7月6日,一件彻底改变金山软件格局的事件发生了:

其一,求伯君与张旋龙将金山15.68%的股权售予腾讯,作价8.92亿港元。其中求伯君出售了9.79%股权,套现5.57亿港元;张旋龙出售5.88%股权,套现3.345亿港元。腾讯成为金山第一大股东。

其二,雷军以10.3%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一大个人股东,并接替求伯君出任金山董事长。求伯君的持股比例由之前的19.33%股权降至9.54%,张旋龙的持股比例由8.93%降至3.05%。

其三,求伯君及张旋龙所持剩余股权的投票权完全委托给雷军,并且承诺三年内不会套现任何股票。雷军借此掌控金山23%的投票权,超过第一大股东腾讯所拥有的15.68%投票权。

在雷军出任董事长的发布会上,求伯君说了一番话,几乎可以作为他领导金山力不从心的写照:“2007年,当时雷总由于身体原因暂时退下CEO以后,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临时接了CEO。三年下来,我确实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去年开始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希望真正地退下来。经过多次跟雷总沟通,最后还请我们的老板,就是张旋龙张总,请他一起出面,说服雷总再度回来带领大家一起把今天这个事情做好。”

为了说服雷军出任董事长,求伯君还承诺他在过渡期半年内继续担当CEO一职,同时协助雷军共同物色新的CEO,并且在新任CEO到任前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1年10月24日,前微软研究院和亚洲工程院创始人之一张宏江正式加盟金山,出任CEO,求伯君彻底退出金山的日常经营。

至此,雷军与求伯君之间的身份交替彻底完成。

雷军的先抑后扬

梁斐(欧泊投资执行董事)

在媒体眼中,雷军是毋庸置疑的金山软件的代言人与掌舵者,但他其实只是金山的第二大股东,而非金山的创始人。

从1992年加入金山,直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在金山公司一共待了16年。由于拥有期权激励,再加上雷军一直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企业的股份,他最终从一个纯粹打工者,熬成了仅次于董事长求伯君的第二大股东。

雷军的故事,是一个“从伙计到掌柜、从掌柜再到东家”的跃迁故事。自雷军出任CEO之后,求伯君基本上将企业交给了雷军打理,求伯君当起了“甩手掌柜”。但由于雷军和求伯君的持股比例接近,后者又是董事长,一些事情就变得麻烦起来。

由于求伯君不再打理具体事务,所以他就必须考虑如何驾驭雷军。以至于遇到某些具体决策时,不放心的求伯君总是会强势介入一把。这就导致了身为CEO的雷军,在重大事件上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决策,最终还得征询求伯君的意见。

在金山过往的历次战略拓展方面,无论是WPS软件、金山词霸、金山毒霸、金山网游等,雷军和求伯君都有过分歧,而最终都是以雷军的大幅让步而告终。特别WPS等办公软件方面,其实金山上下都明白这个业务已经日薄西山,按照雷军的内心想法是应该完全砍掉这块业务的。但是由于这是求伯君当年赖以成功的基础,成了他最大的心理寄托,所以无论如何不赚钱,求伯君都坚持要养着这块业务。因而,求伯君身为程序员的理想主义与雷军身为商业决策者的务实主义,二者在行为风格上是有严重对立的。

论能力,或许求伯君要逊于雷军。庆幸的是,雷军有自知之明,纵然他“功高震主”,他也不会因此去与大股东求伯君内讧。无论双方之间的战略分歧使得雷军多痛苦,他都没有产生念头去挑战求伯君的创始人地位。

当雷军始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时候,他的痛苦与疲惫就会持续积累。2007年10月,经营了19年之久的金山,终于跌跌撞撞跨进了港交所的大门,雷军即于当年年底宣布隐退,由求伯君重新接手公司CEO职务。

但是,自求伯君接手CEO之后,金山的情况每况愈下,网游业务从第七位跌落到第十位,杀毒业务被360蚕食殆尽,伴随而来的便是金山股价下挫60%。

在此状况之下,求伯君不得不再次让位给雷军。2010年7月,求伯君在金山内部宣布,网络游戏和杀毒两项业务都直接向副董事长雷军汇报,而这两项业务占据了金山总收入的90%。业界对此的解读是,雷军实际上是重返金山掌权,而且他与求伯君的职位实现了对调:雷军成了实际上的执行董事长,而求伯君则成了挂名CEO。

2011年7月,求伯君进一步套现退出,雷军出任董事长重掌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