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懂眼色听懂话
4248400000010

第10章 看懂升职:凭什么提拔你(2)

同样是上面这个场景,聪明的人会这样处理:

“小王,半个月前开例会,已经明确交代由你提交市场总结,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这件事你太拖沓了!”

“非常抱歉,是我没做好,花的时间太长了。刘总,对不起。”

“到底怎么回事,怎么到现在还完不成?”

“我一直在努力协调这件事,但是非常抱歉,我的工作方式可能不对,其他部门的信息一直没有搜集到位。”

“是他们不支持你吗?”

“主要责任还在于我,我没有说明清楚,也没有盯紧这件事。”

“那这样,下班前你通知大家再开个会,我们再研究一次,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主动承认错误并且承担责任,会让对方消去一半的火气,分析问题也会更加理性客观。

如果你确实并没有做错,上司很快就会发现,此时他可能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向你表示歉意:“小王,上次的事情是我错怪你了。”二是口上不说,但心里明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与你谈话的态度,更耐心地听你解释。

事情就这么简单,你越想撇清责任、辩解清楚,就越难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面对批评,做一个主动担责的人、钝感的人,会更明智。

真相四:为什么别人说你指手画脚

王总在车上接到小陈的电话。

“王总,我有一个想法。”

“噢,你说吧!”

“你看,马上中秋节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搞一个促销活动。”

“有道理,你觉得怎么搞合适呢?”

“这个就是你们领导的事了,我只是提个建议。”

“……行,我知道了。”

王总挂了电话,心头莫名火起。

又过了一个月。王总亲自写了一篇软文,交给小陈去发表。小陈敲门进来,欲言又止的样子。

“什么事,你说吧!”王总说。

“是这样,王总,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换个角度。”

王总沉默了一会儿,说:“说说看,什么角度更合适。”

“我觉得,应该从礼品的角度,你看,我们这个产品既然已经定位为礼品了,最好还是围绕这个。”

王总强挤出一丝笑容,“小陈,不知道你有没有认真看,这篇软文就是尽量淡化广告色彩,从传统养生的角度讲礼品概念。”

“我觉得还是应该再直接一点更好。”

“这样吧,你去按你的思路写一个,好吗?”

“哎呀,这个我可写不了,我只是给王总您一个建议。”

王总嘴角僵硬了,“行,我知道了,你走吧!”

再过了一个月,小陈没能和公司续约。临走的时候,他愤愤不平,逢人便说,王总心胸狭窄,只喜欢听话的人,不喜欢提建议提意见的人。

小陈不懂得,他不是在提建议,而是在指手画脚。

没有人希望被别人指挥,老板、上级或者父母的话不得不听,但是下属、雇员如果还要说三道四,那就没那么好脾气了。

向上级提建议,一定要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说说就完事。你建议上司去做什么,那叫本末倒置,你成指挥者了,把他摆哪儿?

领导不是不喜欢听建议,而是讨厌没有实操性的建议。小陈如果换一种做法,结果将完全不一样,那就是不但给出建议,而且给出具体的方案——当你建议做一个中秋促销活动,如果领导认可,就该立即递上你写的促销方案;当你提出别人的软文不合适,就要能够拿出你认为更合适的软文。

“王总,我有一个想法。”

“噢,你说吧。”

“您看,马上中秋节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搞一个促销活动。”

“有道理,你觉得怎么搞合适呢?”

“我写了个方案,现在就发到您邮箱吧,请您看看合不合适。”

“好的,我知道了,看过就给你回复。”

挂了电话,王总会有一种欣喜。

这样的小陈还会这样处理关于软文的建议。

“王总,我拜读了您写的软文,写得很好。”

“噢,谢谢。”

“王总,我还按照产品的定位,写了另一篇软文,这篇更多从礼品角度阐述,不知合不合适,请您过目。”

“好的,你放在这里,我有时间就看。”

你会说,我要是实在写不出来怎么办?是不是就别开口了?

是的,你要是给不出具体的意见,最好免开尊口。如果表达的欲望实在是强烈,你可以带点东西去给别人提意见。

“王总,我觉得您写的软文很棒。还想再提一个建议,不知合不合适?”

“好啊,你说吧!”

“我最近看了一篇这样的文章,您觉得这种写法对我们有没有借鉴价值?”

“噢,你可以试一下嘛!”

“我的文笔太差,小张的文章写得很好。”

“行啊,那你拿去让小张看看,让他试着也写一篇这种风格的。”

你走出办公室大门,王总即使不欣喜也绝不会讨厌你。而你即使没给他留下好印象,也绝不会留下坏印象。

记住,只提空洞的意见而没有具体的方法,那不叫建议,那是指手画脚。没有人喜欢被人指手画脚,你也不例外。

真相五:如何应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可能的任务

公司给各个驻外办事处下发文件,要求在一个月内找到独家经销代理商,改变现在多个经销商同时并存、互相压价的局面。

文件的措词很强硬,业务员们感到压力巨大。多个经销商并存的局面是历史形成的,想在一个月内改变谈何容易!苦恼的业务员们互相打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盲目决策”、“瞎指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片抱怨之声。

A区的陆经理是个老业务员,从经验判断,他觉得这可能又是一次有头无尾的决策,注定时过境迁,不了了之。因此,他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该干嘛干嘛,即使有经销商听到风声后来打听,他也只是大手一挥:“没事,说说而已,不会当真的。这么多年了,市场的情况我还不了解?大家放心吧,听我的没错。”

B区的刘经理是个直性子的人,收到文件的当天就给营销总监发了封措词激烈的邮件,力斥新政策的不可行性,言语中用到了“绝无胜算”、“不可能成功”、“肯定悔恨莫及”之类的“硬语言”。但这封邮件发出后,迟迟没有看到营销总监的回信。刘经理揣测可能言语上不妥,但是击中了上面的要害,让别人无言以对。如果不做点姿态,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特意找到所辖的几家经销商,跟他们说:“公司要收回你们的经销权,但我据理力争,维护你们的权益。所以你们接下来一定要配合我的工作,证明新政的想法是不可行的。”经销商们诺诺称是,刘经理不免有些悲壮的感觉。

C区的汪经理虽然和大家一样,觉得这份文件下得唐突,但他发过牢骚之后,静下心来仔细想公司为什么会如此急促地推行新政策。道理其实还是正确的,现行的政策的确会导致终端市场的混乱,价格不统一,零售商意见很大,对公司的品牌建设确实不利。只不过要在一个月时间内改变,实在勉为其难。此时此刻收回任何一个经销商的经销权,都意味着一笔货款无法收回,并且被取消资格的经销商很可能恼羞成怒,有意滥价甩卖,那企业的损失会更大。

汪经理思前想后,决定再认真走访一遍,摸摸底再说。于是他约自己区域的几家经销商分别深谈,当然只谈现有政策的利弊,听取经销商的意见。每次谈完,回家就仔细记录下来,并且深入了解其他产品的营销模式。半个月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翔实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汪经理首先对公司的决策表示认同,然后分析了这样做将会带来的后果。在报告的后半部分,提出了如何改变现有政策的具体建议,其中包括:通过促销活动收回尾款、清空库存做好新政的铺垫;砍掉的经销商如何改成分销商;新政之后如何分设渠道利润。最后陈述部分,讲到本区域内实施新政的合理的时间表和具体的工作步骤。

过了不到十天,公司召集业务员大会,董事长亲自出席。他说,这次经销新政是他的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确实有理想化的成分,文件的下达过于急躁。说到这里,业务员们长舒了一口气,但是董事长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坐不住了。

董事长说:“重要的不是你们做事的结果,而是你们做事的过程。”文件下达之后,销售队伍的反应让他非常失望,充满了消极、拖沓的情绪,甚至站在个人立场与公司对着干,这使公司意识到,营销的新政,首先要从销售队伍的整顿开始,现在这支队伍显然是无法适应公司要求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些有潜力的好苗子。”董事长接着直接以汪经理为例,他密切地关注了各地办事处的反应,汪经理提交的报告思路清晰、调查充分、措施明确,体现了对公司意图透彻的理解,说明这是一个有大局观、有思路、有积极性的人才。董事长当场宣布,提拔汪经理为营销副总监,接下来具体负责推行经销新政,让汪经理现场展示和陈述他的报告。

台下一片寂静,有的人心里哀愁自己恐怕要被裁了,有的人后悔这次没有认真领会公司的精神,有的人羡慕汪经理的提升,一夜之间连专车都配上了。但大家都不得不承认,汪经理的这个报告确实精彩,不但领会了公司的意图,并且给出了那么翔实有据的方案。自己光顾着想公司政策的不可行性,为什么就没有去多想想怎样使之可行呢?

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应有的态度是:

(1)不要激烈对抗、直面否定,这只会让你的上级感到没有尊严。

(2)不要发牢骚,除了发泄你的情绪,抱怨无济于事。

(3)不要用拖、糊、瞒等消极的行为去应对,这会让人觉得你没有能力、无所作为。

(4)深入思考任务的背景和原因,理解其合理性。

(5)就算再难,也要按照要求去尝试,去亲身体会“不可行”的实际困难。

(6)思考变通的方式和途径,想想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有没有别的选择。

(7)提出“不可行”的原因(不是想象中的,而是你实际遇到的),提交可行的方案。

用一个比喻来告诉你如何应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

老板说,为了增加公司照明度,要求你去把月亮摘下来。不要嘲笑老板,不要直接告诉他这不可能。

先去一趟楼顶,报告说你所能达到的最高处距离月亮还有38万公里;根据科技数据,月球的直径达到3476公里,即便摘下来公司的场地也无法容纳。

再提交方案:根据公司的需求,增加照明度的另一种可行性方案是采购照明灯,其中有白炽灯、荧光灯、太阳能灯,并列出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能达到的照明度分别是多少。以上可供公司备选。

这个比喻很极端,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确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面对极端情况,你不能用极端的态度去应对,而应该用智慧和踏实去化解。人才,常常是这样冒出来的。

真相六:你是“会来事儿”的人吗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被认为是“会来事儿的人”。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别人的时候,似乎感情复杂,一方面有挤兑、妒忌、鄙视的意味,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人有能力、会做事。同理,所谓“不会来事儿”,既可以表扬这人厚道、实在、规矩,又可以嘲讽他木讷、迟钝、不会为人处世。

我们从正面来说这个词,“会来事儿”就是指机灵、积极、会做人、能办事儿。具体来说,“会来事儿”有这些表现:

1. 嘴甜

为什么从小父母就让你见人就喊叔叔阿姨?仅仅是因为让爸妈有面子,表示他们的孩子有教养吗?不全是,从根本上说,嘴甜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容易被别人接受,也就更容易成功。

嘴甜意味着主动积极地问候、招呼。迎面看到领导、上司或者同事,不是害羞地低头装作没看到,也不是僵硬地点头致意,热情一点,大方一点,用对方能够听清的音量打个招呼,问个好。热情的问候,会让对方感到受尊重,你真诚的尊重会给他留下好印象。

嘴甜意味着适当的赞美。人们说,赞美是最廉价却最有效的礼品。要善于做这样的“无本生意”,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我们往往喜欢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却不习惯、甚至不屑于赞美别人,仿佛会降低自己的品格似的。

事实上,善于赞美别人是一种能力。因为我们所提倡的赞美并不是生硬地献媚或者人云亦云拍马屁,而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并且真诚地加以肯定。人总是有优点的,也许是好身材、好面容,也许是好文笔、好嗓子,也许是孩子争气、老公体贴,也许是豪迈,也许是文静,也许仅仅是今天穿的衣服比较合身、昨天买的带鱼特别便宜,总之,每个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关键看你是不是能够发现,并且恰当地给予肯定。这就叫做情商,情商高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

坦率地说,不喜欢或不善于赞美别人的人,要么是心胸狭窄,要么是表达能力太差。因为心眼小,所以看不到甚至看不得别人的好;因为嘴巴笨,所以说不出想说的话。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都可以改变,只要你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嘴甜意味着善于拉近彼此的关系。赵本山的小品《不差钱》里,人人都表白自己的姥爷也姓毕,这当然是最俗套的套近乎的方法,但不得不承认,懂得套近乎也是有效果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总是乐意用各种方法套近乎。最常见的是老乡、校友、战友,如果你们确实是,完全可以告诉别人,这一定有助于拉近你们的关系,虽然俗气,但绝对有效。要么是发现共同的爱好。比如下棋、赛车、足球,或者某个明星、某首歌曲、某部电影,共同的爱好会有共同的话题,会快速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产生心有灵犀的愉悦感。与此相对应的,如果你恰巧讨厌对方喜欢的东西,请你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发出不以为然的声音,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会因为支持不同的球队而吵起来,在职场上因为这种事情树敌,毫无意义。

2. 腿勤

为什么办公室里打开水的永远是新来的大学生?不为什么,如果新来的大学生坐在那里泡茶看报,而老科长却在打水扫地,这个世界就乱套了。世界是有秩序、有规矩的,年轻人多跑腿就是无需成文的规矩。

懂事的人不但自觉接受这样的规矩,并且善于发现别人需要什么,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所谓“眼里有活儿”就是这个意思。

一是主动。领导说:“有个材料要送到某某部,谁有时间跑一趟?”不要坐在办公桌前发愣,第一时间站起来接过材料,说:“我这就去。”你想想,如果领导发话却无人响应,他会多难堪。就这么点小事,跑一趟还能减点肥,何乐而不为?

二是细心。在车间工作的老师傅都有分辨人才的能力,那些好徒弟会在合适的时间递上师傅需要的工具,也会在合适的时间自觉打扫机床,几乎无需师傅开口,便把该做的做得很好。相反,那些笨徒弟总是手足无措,总要师傅开口,才知道该干什么。

这是一种观察的能力,首先是有心,在看似平淡的工作中理解了各要素的组合、人的习惯、行动的流程,于是便能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

就像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员,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帮你拉开门、拎起箱子、换一个骨碟、端一杯茶水,自然、贴切、恰到好处,这种勤快让人舒适与满足,多花钱也心甘情愿。

腿勤的核心是要积极主动,不要事事冷眼旁观,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很多人喜欢把分内分外分得很清楚,不是自己的事,就装作没看见没听见。看起来你是舒服了,也没人因此而指责你,但周围的人很可能会给你贴上一个自私、自闭、消极的标签,除非你用双倍的努力去改变,否则永远不会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