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懂眼色听懂话
4248400000009

第9章 看懂升职:凭什么提拔你(1)

领导为什么不提拔你?可是,领导凭什么提拔你?性格、口才、能力、方法,一个都不能少。

真相一:你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问题

史上最失败的经理人

中国历史上最失败的经理人是谁?我首推杨修。

杨修当然有才,只不过,他的聪明似乎没有用在正道上。我们不记得他帮曹操打过什么胜仗、出过什么计谋,记住的倒是这样一些故事。

曹操逛花园,在院门写一“活”字。众人不解,杨修大手一挥:“赶快把院门改小了吧,丞相说门太阔了。”为何?这不明摆着嘛,门里加活即为阔嘛!众人皆服。塞北送来点心一盒。曹操写了“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桌上。杨修看见了,竟与大家分而食之。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答道:“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们岂敢违丞相之命?”

如果说这些耍小聪明的事,曹操还只是“虽喜笑,而心恶之”的话,那么“鸡肋事件”就让他不能容忍了,最终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一个企业就像一支军队,同样是不会容忍杨修这类人物的,这是典型的自作聪明,在不合适的地方卖弄才华,不是问题的解决者,却成了麻烦的制造者。典型的现象有:

1. 抱怨、批判企业的种种不是,不顾场合地说长论短发牢骚,挑战制度和文化,总喜欢证明别人的不正确

一位公司的老员工,因为和老板关系深厚,所以无所顾忌,平时言行豪放。这位仁兄虽然只是基层的主管级别,最喜欢做的却是分析老板的心态、预测公司的走势。大家都以为他有内幕消息,无不乐于倾听。

公司近期各部门经理频繁外出,这位老兄不失时机地在车间引爆了一个重磅炸弹,说经销商集体反水,共同抵制公司产品,经理们四处救火。“这道坎迈不过去明年就解散了,唉,我早说过要慎重,没有人听啊。”他以老前辈的口吻感叹,看到身边听众惊恐的表情,就更加起劲地发挥想象力添油加醋,一时间公司上下流言四起,甚至有人开始寻找下家。

传言终于到了公司高层耳里,公司不得不开大会澄清事实,通告近期企业正在进行价格调整的市场调查,目前已经与主要经销商达成一致,明年公司价格将上涨,利润率将大幅提高。

果然,随后订单不断增加,车间开足马力进入备货阶段。而那位热衷于发表新闻的仁兄却没有熬到年底,他直接被老板请回家休息了。老板不忍心让这位老同志丢了饭碗,但也实在无法继续容忍这个“搅屎棍”,在公司大局与个人情义之间,他只能选择前者。

每个集体都会有问题,每个人也都会有缺点,很多人喜欢议论、批评这些现象,似乎如此一来就可以显示自己的高明。事实上,这是愚蠢的自作聪明。在任何一个集体,人们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人,而是改善现状的人。尤其是资历尚浅的年轻人,更要注意不要轻易对公司制度发表评论。

“打工皇帝”唐骏在微软从一个普通技术员脱颖而出的故事值得重温:

唐骏到微软不久,发现Windows在多语言开发模式上存在错误。但他同时也注意到,其实当时有很多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甚至有不少人向经理提交了自己的书面解决方案。唐骏有过当老板的经历,知道当老板的把只会提建议的人叫做“挑刺”的人,这类人往往会让老板讨厌。老板对既能提出问题又能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会有好感,但一般不会重用。而老板最信任的人则是,除了做到前面两点,还能论证出方案可行性的人。于是唐骏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将他的开发模式进行实验论证,并得到了完全可行的结果。然后写了一份书面报告,不仅提出问题也解决了问题。这份报告果然使唐骏在微软脱颖而出,他的上司评价说:“你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也是不第一个带来解决方案的人,但你是唯一一个为解决方案找到论证方法的人。”

回想起来,我们初进职场之时,眼中尽是企业的不足,曾经如何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说过多少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恨不得一鸣惊人。

年轻的朋友们,切勿重复这样的错误,不要成为令人讨厌的“刺儿”,在没有解决方案之前,克制你提意见的冲动!

2.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浪费资源

局里办年终联欢会,小张的任务是负责音响设备。他到会场酒店看了看,对方告诉他音响设备都是现成的,到时候来用就是了。于是小张向领导汇报,音响没问题。

等到了开会的这一天,大家提前到会场布置,突然发现这家酒店的音响设备和笔记本电脑不能连接,而许多节目的内容都在电脑里存着。领导急眼了,质问小张:“不是说没问题吗?这是怎么回事?”小张满脸通红,嗫嚅道:“不晓得要用笔记本电脑来播。”领导大吼:“不晓得不会问啊,这么简单的事还要人教啊!”

还好没到开场时间,通过酒店协调,临时从别的场地借来一套音响设备,总算没有耽误开会。但局长看着临开场之前一团糟的样子,显然对办公室不满意,狠狠地批评了主任一顿。

回头办公室主任当然要收拾小张。由于事先的沟通不到位,临时租设备多花了一大笔开销,其中一部分直接让小张承担了。

接下来小张办事特别谨慎,生怕出错。可是谨慎过了头,一样会出问题。

局里准备在当地媒体发一篇报道,办公室让小张对接此事,小张心想这回一定要办周全。首先是这篇报道,他找到局里两位“笔杆子”来写,然后从中择优选用。两篇稿子送到主任那里审完之后,又送给局长看。交给报社的时候,对方要收一定的版面费,小张觉得很为难,于是给主任汇报,主任说没问题。小张又觉得关系到钱的问题要小心,一定要请主任亲自出面去敲定版面的具体费用。

主任看了看他,叹一口气说:“小张啊,别人两天可以办完的事,你弄了一个星期还不成。这么一篇稿子,按道理你写完交给我看一看就行了,结果你搞得那么兴师动众。去联系个报社还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承担责任。这样下去,谁敢让你去办事呢?”

小张这两件事,第一件是太马虎大意,第二件是多心太过虑,都属于不会办事,把小问题弄成大麻烦。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人被认为“不会办事”,那么他基本上就没啥前途了。

3. 把人际关系复杂化,滋生矛盾

有人认为,在“鸡肋事件”之前,曹操已有诛修之心,因为杨修犯下大忌,介入了立嗣之争。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权衡再三,最后决意立长子曹丕。但杨修却力挺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背后给曹植支招,试图向曹操证明曹植更具才干,而且这都一一被证明都是杨修的“教导”。曹操终于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

杨修显然是因为个人喜好而力扶曹植,但这种不明智的介入,破坏了曹氏家族的内部凝聚力,激化了矛盾,他自然在劫难逃。

职场虽非官场战场,但道理是一致的。

小袁性格活泼,爱说爱笑,不过这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因为她太喜欢当“喇叭”了。

销售部门开内部会,业务员们对生产部供货不及时发牢骚。还没等人家的会议结束,小袁就故作神秘地跑到生产经理跟前说:“郭经理要小心哦,销售部门有看法啰。”

郭经理脸色一变,问什么意思,小袁眨眨眼:“我也不知道啦,就是听说嘛,郭经理别当真嘛。”郭经理嘴角一撇,摆手走了。

第二天开部门经理会,轮到郭经理发言,他面沉似水,说:“销售部门如果对生产部门有看法,希望直接批评指正,我们会虚心接受,最好不要绕圈子。”听到这话,销售经理坐不住了,他说业务员的确有些意见,但都是老生常谈,所以不准备给郭经理汇报,没有必要给生产部门压力,不知道“绕圈子”该如何理解。

郭经理直截了当地说:“为什么小袁会跑到我跟前来警示我呢?”

销售经理一拍大腿,说:“嗨,这个小孩啊,你不太了解,管不住一张嘴,就喜欢添油加醋,到处广播,郭经理可千万别误会。”

还好,这两位经理还算敞亮,把话说开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不过,小袁没过两个星期就被调换岗位了,从销售部的客服专员调到车间一线做装配工人,领导说让她再磨炼磨炼。

真相二:让领导做问答题还是选择题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被领导书面批评的经历。

有一次给董事长送《领导决策参考》,这是一种内部信息资料,似乎是仅供县团级以上干部阅览。像往常一样,我贴上传阅条,把近期到的好几本杂志一起送到了董事长办公室。

过了几天,杂志拿回来了,上面有董事长的一行铅笔字,写的是:“不要以已昏昏,使人昭昭。”我的脑袋“轰”的一声,特沮丧。我猜想董事长的意思大概是:“你一下子给我这么多东西,我怎么看得过来呢?你应该有所选择,把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挑出来给我看。否则就是糊里糊涂地传资料,别人糊里糊涂地看不懂。”

但我当时不太理解,也不太服气。我觉得我没做错什么,我的职责是传阅文件,没有说要我们来替你选读啊?

后来我慢慢理解,作为上级,他希望下属能给他明确的信息,给他最直接的参考意见,而不是拿一堆东西让他自己去挑选去过滤。帮助领导过滤多余的无效的信息,让他的决策更容易,是下属的义务。

比如,公司计划进行产品战略结构调整,既不赚钱又没有前途的产品要砍掉。作为市场部门,需要给出决策参考意见。市场部最终呈现的报告可能有三种情况:

(1)不合格的报告。这种报告是信息罗列,把公司若干个产品的销量、利润率、贡献率一一列明。领导需要通过自己的比对,来了解各项数据的高低排列。

(2)刚刚合格的报告。这种报告同样有上面的内容,但重要的是产品的排序有了规律,按照不同的数据分类有了比较清晰的高低对比。

(3)优秀的报告。这种报告不但有第二种报告的内容,并且有明确的意见和综合分析,哪些产品应该保留,哪些应该重点经营,哪些应该砍掉,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让你的上级做计算题,不如让他做选择题;让他做选择题不如让他做判断题。

当你要去和领导进行某事做交流或决策的时候,你不要把所有的材料全给他,然后说:“你去看吧,反正我信息和数据全给你了。”问题往往是他无法消化那些庞大的对他来说并不专业的材料。你要告诉他的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罗列,而要尽可能把信息进行过滤,让领导做选择题:“我给你A、B、C三个解决方案,你打勾就行了。”

如果你能再进一步,将问题简化至判断题就更好了,拿出你的具体建议以及理由,领导只要判断“YES”还是“NO”。我相信领导都会喜欢这样的人,在需要决策的时候,能够给他有效的信息以及决策的建议,使他拍板变得容易且痛快。

很多时候,下级会抱怨领导优柔寡断、拖拖拉拉,送上去的文件总是不能及时反馈,老是压在办公室,模棱两可的态度,让人不知道该怎么推进。

你要反思一下,到底是他太黏乎,还是你偷懒?你给的信息和材料,是不是让他难以决策?如果你的报告内容更简洁一些、观点更鲜明一些、建议更具体一些,情况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公司准备启用新的LOGO,设计公司做了若干个方案,排在一起让人眼花缭乱。

LOGO是企业的脸面,当然要让老板来拍板。但如果把所有的方案都堆给老板看,可能会让他迷糊,他并不懂美术设计,如果选中个最差的,麻烦就大了。

正确的做法是,让专业人士从中挑选几个比较好的方案,并且统一意见,主推其中一个。然后,让老板看这几个备选方案,同时把主推的方案拿出来,附上专业人士的推荐理由。老板很可能会说:“行,听专家的,就这个吧。”这件大事也许很快就定下来了,各项后续工作也可以顺利开展。

如果你不这么做,老板可能看半年也不知道该选哪个,一沓图摆在他办公室,意见迟迟拿不准,相关事宜迟迟推进不了,大家心急火燎,背地里还会骂老板太娘儿们,太不干脆。其实事实的真相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做好应有的准备,没有营造一个易于决策的条件。老板很失败,你也很失败。

真相三:面对批评,敏感一点还是钝感一点

在现实工作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

“小王,半个月前开例会,已经明确交代由你提交市场总结,为什么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这件事你太拖沓了!”

“噢,刘总,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个总结涉及很多部门,我一个人确实无能为力。”

“如果你写不了,为什么不及时反馈?你说需要很多部门支持,那么你有没有去寻求他们的支持呢?”

“噢,刘总,我觉得由我出面去要求各部门支持不太合适。至于及时反馈,我已经告诉过张副总了。”

“这是理由吗?开会确定的事情,说一声干不了就完了吗?我要的是结果,不是借口。”

“但是刘总,我确实不可能一个人完成这项工作,你应该知道这是一项综合工程。”

“我当然知道,交给你就是让你去协调!半个月过去了,居然没有任何进展!”

“那我已经跟张副总说过了啊!协调这件事,我认为是需要一定层级的,我一个办事员,别的部门是不会理我的!”

“行了,不要解释了!不管怎么说,答应的事情一定要有结果!”

“也许是我的沟通有问题吧,没有及时告诉你,只告诉了张副总。”

“这不是沟通的问题!”

“但我觉得这件事确实是需要综合协调和布置的,你也知道,我能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

……

这样的解释越多,领导只会越恼火。你在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正确的时候,也就是在证明对方的错误,你在告诉对方:“我没错,你错了,你批评我就更错了!”

大多数情况下,领导会挥挥手:“行了,就这样吧,你走吧!”你走出房门,他重重地坐下来,气急败坏地想:“赶紧找个人,把这人开了!”

如果你要跳槽,那么与领导辩解不失为一种快速了结的办法。除此之外,奉劝你不要尝试。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了本书叫做《钝感力》,说的是做人不要太敏感。在大多数时候,钝感的人会比敏感的人更快乐也更成功。尤其面对上司、面对不同意见或者批评时,无论对与错,不要在第一时间反驳、争论,否则事情很可能朝恶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有个例子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说在医学院里,有位博导才华横溢,但脾气很坏,总是不断地训斥他的助手和学生,哪怕是在手术室里,嘴上也总是在喋喋不休地骂着:“没有吃饭吗?动作慢得像乌龟”、“你没长脑子吗,连这个都不会”、“说过多少次了,一点记性都不长”,诸如此类。据作者观察,有些被批评的博士显得特别“迟钝”,不恼不怒,从不会露出半点不悦的表情,好像导师的无端训斥只是空气一样,而他们日后往往有更高的成就。渡边淳一分析说,钝感力强的人一方面能够拥有比较平静的心态,不会因为太敏感而经常导致情绪波动;另一方面,对批评的钝感往往能让他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较少产生人际摩擦。钝感力在这两方面的效用都是有利于职场成功的。

在职场地位不平等的时候,要学会给上级足够的面子和尊重,辩解通常只能给你带来负效应,你越是证明你正确,对方的心里会越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