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懂眼色听懂话
4248400000014

第14章 看懂细节:带着“心眼儿”去工作(2)

送礼至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办事而送礼。权力在别人手里,要想达到你的目的,必须给掌权的人足够的尊重和代价。我们姑且称之为“被动型送礼”,它的目的性很明确,功利性也很强。能不能交易成功,往往要看这份礼品的分量。此处不表。

我想讨论的是另一种送礼,这种送礼主要是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象可能是上司,是客户,也可能是同事、朋友。送礼是一种润滑剂,让你在人与人的关系运行中更顺畅,可以称之为“主动型送礼”。这种送礼,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它能够让对方加深对你的印象,增强对你的好感,密切与你的关系。要说功利,也是有的,那就是会给你带来潜在的机遇和回报。

要实现这种效果,有这样一些条件:

1. 投其所好

避免烟、酒、茶、保健品这类俗物,送礼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心意,送就要送到别人的心坎上。

你在家里翻出一个老信封,上面有一张品相不错的老邮票。这东西对你来说,并无价值。但你是个有心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你的上司是一个集邮爱好者。于是,你在一个很随意的私下场合,把这个信封送给上司。无论这枚邮票有没有价值,相信你的上司都会有点感动的,因为这既表达了你对他的尊敬,也表明你是一个了解他的人。

客户的孩子刚上小学,你送上一套儿童图书可能比一瓶酒更让对方喜欢。

同事喜欢看电影,你给他一张《阿凡达》的电影票可能比请他吃一顿大餐更让他开心。

有一位客户,和我是很好的朋友,多年前就是因为一本旧杂志让我们真正成为朋友的。

我喜欢在旧书摊上淘书,有一次在书摊上发现多年前一本本地文学杂志,其中一篇小说的作者居然是我的一位客户。我花了两块钱把这本旧杂志买下,然后装在一个不错的包装盒里,在见面的时候,送给了他。他的眼睛一下就亮了,原来这本杂志上发表的是他的处女作,而他自己没有保存下来。显然,这本杂志勾起了他的回忆,也引发了我们关于文学以及过往岁月的许多感慨。有这样共同的经历和爱好,我们从客户关系变成朋友关系,也就自然而然了。

聪明如你,一定会从我的这个故事中感悟到了解对方爱好的重要性。

2. 要有巧妙的由头

送礼忌讳生硬,平白无故地送礼会让人觉得你有所企图,因警觉而拒收,这会让双方都尴尬。

销售总监到A市场考察,临走的时候,A市场的业务员买了两条当地的好烟往总监的包里塞。销售总监再三推辞,可是拗不过业务员的面子,只好带走了。但是没过几天,就把烟钱汇到了往业务员账上。他给业务员发短信说:“我们都是同事,并无上下之分,我接受你的好意,但不能接受你的烟,在我们公司,同事之间没有这个必要。”

这让业务员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做法不但没起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让领导有了看法。

这件事关键问题在于业务员送礼缺乏理由。一个有职业素养的领导,不会平白无故接受下属的礼物。如果他需要香烟,满大街都可以买到。如果他接受了这两条香烟,意味着他背上了一笔人情债。

将心比心,送礼的时候,也要理解收礼人的心情。

如果换一种方式,比如业务员出差到新疆,当地有一种很特殊的香烟,别处无法购买。而业务员知道销售总监喜欢抽烟,那么他带一些回来给总监品尝,理由是外地特产,出差顺带,那么总监将会更容易接受一些。因为,人家的理由是充分的,再不接受就是不近人情了。

3. 适可而止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如果业务员一次送上很多条烟呢?那销售总监很可能也不会接受,因为这份礼价值太大了,超出了人情往来的范畴。你一个月才赚三千块钱,一送礼就是半个月的工资,叫人如何理解?

总的来说,人情往来的礼物,不要过于昂贵,否则会给对方以负担。你送的礼物价值最好与你的收入相称,过高就会产生有所图的暗示。

当然,也不能太廉价。你去趟云南,买些几块钱的假玉坠当礼品送人,这种东西一看就是地摊货,谁挂谁丢人。不送还好,要是送人,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适可而止,还跟频率有关,不管是上司还是同事,一年送个两三次也就差不多了,要是每隔十天半月就送礼,也会让人厌烦的。

4. 另辟时机

逢年过节,大家的手机里都塞满了短信,办公室里堆满了月饼和烟酒。在这个时候送礼,很难给人留下印象。

可是如果在对方生日、对方孩子的生日、对方的结婚纪念日这样的日子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会让你的心意鹤立鸡群,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打听不到这些日子?那也不要紧,还有很多平凡的日子可以给对方不平凡的感动。哪怕是一次远行之后,看到一本好书、发现一张好碟,都可以成为与对方分享的时刻。

总之,除了结婚、过年这种随份子式的送礼之外,在别人都没有动作的时候,送上一份心意,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喜悦。

综上所述,生活中,需要维护好人际关系。而要维护好这个关系,向别人赠上表达心意的礼物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喜好,找到合适的时机和理由,送上合适的心意,会让送礼的人和收礼的人都感到舒服。

细节六:酒,喝还是不喝

很多年前,有人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酒精饮料的消费会降低,而非酒精饮料的消费会提高。

有理由怀疑这是非酒精饮料生产商的宣传,因为多年之后我们发现,非酒精饮料的消费确是大大增长了,但酒精饮料的消费同样也不断增长,即使其中最烈性的白酒,也丝毫看不到销量萎缩的迹象。相反,一个又一个高档品牌的白酒横空出世,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加入了酒民的行列。所有的酒水生产商都知道,餐饮用酒是最重要的市场,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商务人士,是最主要的消费群。

为什么喝酒会成为一项职场基本技能?为什么人们对喝酒乐此不疲?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是含蓄的,只有在酒精的催化下才能产生热烈的氛围、坦诚的话语、融洽的关系。所谓“不喝酒谈不成事”。

(2)由于无酒不成宴的传统,让客人喝好的传统使喝酒成为主人的义务和责任。

(3)喝酒也是一种娱乐活动,娱乐自己,更重要的是娱乐他人。在这种娱乐中,能够展示不为人知的聪明才智。

(4)中国有把酒品与人品挂钩的文化。以善饮并且善言者为能。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喝酒这件事至少在我们有生之年不会绝迹于职场。每个人都会感慨,三两知己把酒闲聊是一种情趣和境界,但更多时候是那些不得不喝的酒,不得不参加的应酬,实在是一种无奈和痛苦。

这酒,喝还是不喝?

先说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没酒量,甚至一喝就有不良身体反应。这种情况下,就坦率而坚决地说明情况,从此做一个酒桌上的看客。但是很多时候,旁人不肯放过你,比如你的领导。那就像喝药一样喝下去,醉一次给他看,让他相信你确实喝不了酒,从此他就会放过你了,甚至在别的场合还会帮你证明,免除你“喝药”的差役。

喝不了就认命吧,看到那些豪饮而面不改色、越喝越能调动气氛的人,咱就自叹弗如吧,谁让爹妈没给咱这个基因呢!在其他地方弥补吧,比如你的业务能力,毕竟这不是靠喝酒出业绩的社会。

另一种是真的有酒量,一般人还真喝不过你。那就不妨发挥这个特长。尤其在业务场合,需要有人举杯而上的时候,勇往直前。在酒桌上,能够为领导代劳,能够与对方轮番对饮,确实容易让领导看重你几分。

重要的是,能喝还要能说。“能说”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不该说的不能说,千万不能酒后乱言,也不能抢了领导的风头。作为一个配角的你,反而成了主角,这事就麻烦了,你在别人眼里会成为一个愣头青。其次是要借着酒,说一些得体的、表示尊重、体现真诚的话,不一定多,但能够体现你的水平和内涵,而不是一个只有酒量没有脑容量的莽夫。

以上两种人比较少,更多的人属于中间状态,能喝一点但喝不了太多。你想彻底不喝吧,别人说你不够朋友,不真诚;你想放开喝吧,又真的喝不了,要么酒后失态,要么呕吐连连,弄得自己十分不堪。对于这些人来说,比较恰当的是分清场合、灵活应对。

所谓分清场合,是指喝有价值的酒。比如这顿酒席的客人不但很重要,而且就喜欢痛饮的气氛,要是喝不好,确实会失去一次机会。这样的酒可以做好准备,迎难而上。不要空腹喝酒,事先往胃里垫点东西,边喝酒边喝水,保持一定的战斗力,把这场酒当做一次争取订单的机遇。而更多时候,酒席只是场面上的应酬,就像参加别人的婚宴、应邀列席会议,这种酒与业绩无关,与机遇无关,那就应酬一下,即使有人热情相劝,也点到为止,不要过量。

所谓灵活应对,一是指会说话。很多时候酒是说话的道具,说得好、说得巧,可以让你少喝很多无谓的酒。二是指合理逃避。实在喝不下了,装模作样地含在嘴里吐在水杯里,背地往酒杯里倒凉白开,以假乱真。甚至早点把肚子里的酒吐出来,也会让你好受些。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喝酒就是典型。社会环境如此,我们能做的只能是:

(1)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量。不贪杯,不恋酒。

(2)尊重但是不羡慕别人的好酒量。

(3)喝有价值的酒,拒绝毫无意义的拼酒。

(4)如果你不能喝,但所处的环境要求你非喝不可,那就果断地离开这个环境。

(5)不管酒量多好,也尽量少喝。酒喝多了,对健康没有好处。

细节七:钱财无小事,贪图吃大亏

匿名信

大李终于等来了机会。局里选拔处级干部,大李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大家都开始提前恭喜大李。

令人瞠目的是,最后的结果是大李再一次榜上无名。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他已经三十好几了,错过这次机会,以后的仕途恐怕要越走越窄了。

后来,他从总局高层那里终于知道了一些端倪。原来,在最后时刻,总局收到举报信,检举大李几年前收受过一笔回扣。说是他当时负责局里的装修,工程完了,故意压着不付款。乙方没办法,给他塞了一笔钱,然后才拿到款。但此事显然让他们记恨了,听说了大李要提拔的事,就写来了匿名信。

虽然是匿名信,总局无法核实,但已经给领导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本来几个候选人就条件相当,大李因此被刷下也不足为奇。

得知了这个原因,大李连续很多个晚上都没有睡着觉。他心里明白,这事儿总局没有继续追查下来已经是他的幸运。他更多的是无尽的懊恨,为了那区区几千元钱,付出的几乎是一生的官运——不值啊!

一张发票

小查从离开学校起,就跟着徐老板。老板很欣赏小查,觉得他学历高,有悟性,值得培养,所以大事小事都经常带着他。

这天老板参加一个饭局。临到结束时,让小查去买单。小查到服务台一问,发现饭钱让另一位参加饭局的老板提前付了。但是这位付钱的老板没有要发票,所以服务台见小查过来问买单,以为他是来要发票的,就把发票交给了小查。

小查心里一动,收下了发票。第二天到公司,把发票交给财务报了账。显然,他虚报了这顿饭钱。

然而,小查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这个举动,却很轻易就被发现了。

原来,那位付完钱没有要发票的老板,后来让他的司机去要发票,结果服务台说已经有人拿了,司机以为酒店故意不给发票,和酒店吵了起来,生了一肚子气,终于弄明白了是徐老板的下属拿走了发票。

没过几天,这位司机奉命来接徐老板,在车上就向徐老板说起此事,问发票还在不在。徐老板听完心里一惊,因为他还记得自己两天前才签了这顿饭钱的发票。老板未露声色,含糊了过去。办完事回到公司,立刻让财务找到了这张发票,并让人送还给了那位司机。

可想而知,接下来小查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一开始当老板旁敲侧击问他的时候,他避而不答,发现情况不妙,就想了很多办法来圆场。但终究于事无补,徐老板一纸文件把小查派到车间,理由是让他熟悉生产环节。

说实话,这是徐老板在给小查机会,他虽然极其痛心,但还是希望小查能好好反省,重新开始。但小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二话不说,写了辞职报告就走人了。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已经在这个城市的企业圈子里传开来,很多人认为这肯定不是他的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小查再找工作已经没有企业敢要了。

小查悔恨得自杀的心都有。最后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别的城市另寻饭碗。他心里明白,再找到一个像徐老板那样赏识自己的老板很难了,因为一顿饭钱,他之前的积累全部浪费了。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是代代相传的警句。但总有反面案例在重复上演,主要原因恐怕是人的侥幸心理,总以为这一次可以天衣无缝,那一次可以瞒天过海。

毫无疑问,贪图小便宜不一定每次都会暴露,有的不义之财你可能得来易如反掌,简直有不要白不要的感觉。但理性地分析,贪图钱财给你带来的损失其实远远大于你的所得。

(1)你以为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可能有人已经知道。只不过他们没有揭穿你,但你已经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人品不佳的恶劣印象,让你错失提拔、晋升、加薪的诸多机会,而你自己还茫然不知。

(2)一时没人知道,不等于永远没人知道。一旦东窗事发,你将前功尽弃。即使不至于犯法,但由于事关人品,你的前程将蒙上巨大阴影。

(3)你会担心事情败露而承担巨大的心理负担,心神不宁,疑神疑鬼。得到的是小钱,失去的是身心健康。

(4)如果心理素质很好,吃得好睡得好,那就更糟糕。得手一次之后,贪小便宜上瘾,胆子越来越大,总有一次要暴露。做得越多,代价越大。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确实占到了便宜,但没有谁是靠占小便宜发家致富的,也没有人因为贪图小利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对于真正追求成功的人来说,不属于你的东西不要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