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叶锦添:坚持高度,走出贫乏
智慧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叶锦添
叶锦添是个很难界定的人。二十多年来,他游走在古典与前卫之间,带着一份恣意妄为的轻狂,创造了多部堪称风华绝代的经典作品。他穿最简单的黑白素色衣服,谈笑间总是温文尔雅,脑子里却装满天马行空的奇思异想。从服装设计、电影美学到视觉艺术,合作过的都是大导演,拿过的都是大奖项,他不停地游走于各个领域却又总能得心应手。2009年,因为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设计,奇才叶锦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坚持人性的高度,直面梦想的曙光
1957年,叶锦添出生在香港的一个穷苦家庭。那时候,他和兄妹、父母和七八户人家挤在一个大房子中,一家人拥有的空间就是夹层的上下木板,没有隔墙,只有用帷帐划清的界线。
多年后,回忆起童年,叶锦添的脸上仍带着微笑:"智慧是被生活逼出来的。童年时我没有发表意见的习惯,只是喜欢想象,个性比较自闭,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
大人们照旧为生活忙碌。他们不能了解,这个看上去闷闷的男孩子缘何会那么狂热地喜欢上黑色和红色,在叶锦添的解读中,那是悲观的颜色。
家里五个孩子,叶锦添排行老四。从小,他就比较喜欢奇特的东西,漫画也喜欢特别一点的。那时,同样喜欢画画的哥哥一度成为他的偶像,跟着哥哥,他开始画画和摄影。童年的大部分时光,他都消磨在收集和画连环画中。
"穷人有穷人的世界,当你真正穷的时候,确实也不知道和别人有什么分别。我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盲目高傲的性格,总是会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对我不利的事情都充满了防范。我很容易会架起一道装饰性的围墙使自己看起来独特和出众。穷也穷得有型有格,虽然口袋里身无分文,但开口都是最贵的和最有品位的东西,无论怎么样都要去最好的咖啡厅,就是喜欢那种气氛。"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但儿时的兴趣会极大地左右此后的方向。父母担心儿子会走上穷画家的人生之路,于是坚决反对他画画。为此,叶锦添和父母爆发了长达几个月的冲突,直到他多年后站上奥斯卡的领奖台,他与父母的矛盾纠结才算彻底消除。作为妥协,1982年,叶锦添考入香港理工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去了电影双周刊《曝光人物》当摄影师。
在美术方面,叶锦添始终没有接受过太多正统训练,但却不妨碍他越画越有名。后来在香港本地的一次美术大赛中,他得了几项大奖。也正是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画作,他被香港电影"怪才"徐克一眼相中。1986年,吴宇森筹拍电影《英雄本色》,徐克是这部戏的监制。在徐克的力荐下,29岁的叶锦添成为该片的执行美术。在这部电影中,叶锦添为周润发做出了一个风靡一时的经典造型"小马哥"--牙签、西装、风衣和光可鉴人的发型,轰动全港。
毫无疑问,叶锦添23年前与徐克的初次邂逅让《英雄本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那仅仅是他踏入影坛后的第一份工作。与此同时,叶锦添还经常以双重身份穿梭于不同的摄制组,在做美术指导的同时,还在报纸上开设摄影专栏。
回忆当年徐克对他的提携,叶锦添至今心怀感激。是徐克的青睐,带他走进了电影圈,并使他真正爱上电影艺术。叶锦添称他与徐克的感情就像父子:"我喜欢他电影节奏上的天马行空,他喜欢我空间感上的天马行空,但我俩的做事风格并不一样。"
此后与关锦鹏合作的《胭脂扣》彻底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催生了叶锦添内心对电影,从工作到喜爱再到痴迷的疯狂历程。
出于对西方艺术的喜爱,1987年,30岁的叶锦添背起行囊,凭着一口不流利的英语走遍整个欧洲。从最西边的葡萄牙到东南边的希腊爱琴海,再到东北边的南斯拉夫,途经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他度过了一个年轻艺术苦旅者最难忘的悠游时光:一身旧军衣,十足的探险队造型,白天吃着面包赶赴博物馆、美术馆,晚上则落脚小旅馆和青年旅社。睡不了几个小时,又兴致勃勃地出发,寻找新的视野。在每天每分每秒中,说不尽的经验,已潜入身体的记忆里。旅行让叶锦添找到了同类,"看着毕加索、梵高他们的画,我就感觉是自己画的,因为他要表达的正是我想表达的,里面有我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