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亚齐市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最北部,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北部的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有两条海路:一条是人们熟悉的马六甲海峡,另一条是靠近雅加达的提他海峡(即连接爪哇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海峡,不为常人熟悉)。无论哪一条海峡,亚齐市都是必经之路,从那里一直向西去便是一望无际、海浪滚滚的绵延几千海里的印度洋了。
印度尼西亚是个岛国,当地人常把该国称为“努山打亚”,即“海峡之间之国”,这比较准确地描绘出了该国的地理形势。
我一直想去趟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市,主要是在研究郑和七下西洋时,七次都经过亚齐,那里还留有郑和送给亚齐王子的大钟及修建的清真寺。
2007年7月22日,我赶赴亚齐市,从旅程开始时便有了难忘的印象。下午三点的飞机,平常去机场为了怕在飞机场等候都有迟去的习惯。那天,携家人五口一点钟就赶到了机场,在办理登机牌时,亚航小姐一看护照,说没有签证。我说可以拿到VOA落地签证,平时去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巨港和廖内省都是这样的。亚航小姐说去亚齐却需要签证。一家人兴致勃勃大包小包地来到机场,虽然自己明白没有签证是不能进入的,可是突然想起还带了邀请函,便再次尝试,出示了亚齐市举办的“国际马来人文化大会和研讨会”的邀请函。我作为演讲人之一,而亚航小姐看了之后,说有邀请函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发出邀请函的是马六甲的政府,并非亚齐市省政府。我说那马六甲的DMDI(国际马来人文化大会和研讨会秘书处)是该大会的主办单位之一。亚航小姐一直要求我出示亚齐市省政府的邀请函,我只好要了亚航的传真号码,当即给亚齐省政府的伽思冒博士打了电话,告诉他我已经在机场了,可是没有签证,让他赶快发来邀请函,并注明盖上章。十五分钟后,传真来了,我们被放行了。一家人顺利地登上了飞机。在飞机上,大儿子从窗户向外望着美丽的马六甲海峡和云雾下遥远的苏门答腊岛。不知不觉到了港口城市,儿子说道:“现在好了,可以去看亚齐市了。”我说:“亚航小姐没有经验,放我们过了,没有签证,真正的难处是在亚齐市机场的移民厅。”但是心里一直踏实。一个半小时后,飞机便到了亚齐市。在审结我们的护照时,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发现我们没有签证,便找来了上司,那位年轻的官员在看了文件和护照以后,说这是难题,其实我们可以在苏门答腊中部的大城市绵兰市签证入境,再转印度尼西亚国内航班进入亚齐市就可以了,在接我的亚齐市政府官员的说服下,那位移民官员最后说,让亚航写一个证明信,护照全交给亚航,也不用盖任何章,就放我们出去了。在路上,负责接我们的一位官员说:“你的命真大,即使住在瑞典的亚齐人(许多以前的亚齐异议分子)回来,也要通过绵兰转机。而你没有签证,没有护照,就这样进入亚齐市了。”另一方面,亚齐人的善良和好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亚齐人的第一种良好的印象油然而生。说到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亚齐市的地理和历史吧。
亚齐市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430万。与台湾相比几乎大了一倍(台湾3.5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多万)。
亚齐市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距雅加达约1600公里的路程。自然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木材、金银矿产和各类的海产。在历史上,亚齐又称做“亚提”等。在我查询亚齐市的背景时发现,中国古代人对这里并不陌生。宋明以后的史书都有记载,尤其是在清末徐继畬(1795~1873年)的著作《瀛环志略》有详细的记载(卷二之十《南洋各岛》)描写道:“息力之南,噶罗巴之西,有大岛横亘西南。曰苏门答腊,长约二千余里,中有大小绵亘,曰万古屡。迤东洼下,海潮侵涨,林莽秽杂,道路难通。迤西平坦,有大河萦带,地产沙谷米、沙藤、胡椒、槟榔、血竭、冰片、安息香、山产黄金、铜、铁、硫磺;河产金沙;海产龙涎香。兽多水马、狒狒、熊、虎;木多椰子,处处成林。部落之大者,曰大亚齐,在此岛北面之西界,西洋人称为亚珍。唐宋以来,朝贡中国,封苏门答腊国王者,即此国也。”
又说:“大亚齐在锡里西北,疆域稍大,由红毛浅外海西北行日余即到,由国都西北行陆行五六日,则至山尽处,俱属大亚齐地,风俗与巫来由(马来人)各国同。”“潮州人多贸易于此”。目前,亚齐市有华人一万多,由于华人善做贸易,亚齐市区中心的华人商店居多,在古老著名的亚齐巴以窦纳清真寺附近,也可看到华人的商店。我曾拜访一位姓黄的金店老板,据他说,他们是客家人,华语讲得好,是因为小时候学过华文,而小女儿也经常私下补习华文,所以,讲起华文并没有多大的困难。目前,亚齐市没有1间华文学校,但有3间华人庙宇。由于现代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友好关系加强,当地的华人和马来人都很乐意学习华文。我曾碰到过十多年前在马来西亚留过学的阿次哈老同学,他讲到当地马来话中也有许多中国话(如Camca—勺子,Cawan—杯子,Pinggan—盘子,Tawcho—豆角,Taofu—豆腐,Mie—面等)。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亚齐的马来人心胸开阔,许多当地人给我讲亚齐(即Aceh英文和马来文),本身是多元种族的地方。Aceh中—A指阿拉伯人,C指中国人,E指欧洲人,H指印度人。
我和黄先生曾说起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5·28”反华事件。我问亚齐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反华事件,这也是我心中急切想知道的事情。据黄先生说:“亚齐从历史上看,从来没有发生过反华事件,这里虽然马来人占98%以上,但大家相敬如宾。1998年5月28日,在雅加达和距离亚齐800公里的棉兰市曾发生过袭击华人的骚乱事件。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方也发生过反华事件,但这里从未涉及过。”他接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比如在周五,穆斯林中午聚礼,我们一般为了尊重当地的穆斯林习惯,关掉商店,其他日子都很正常地做生意。”在明朝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必经亚齐市,惹人注意的是1409年,即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他专门从中国给亚齐市年轻王子带来了大铜钟。从1409年到现在的2009年,六百年过去了,大铜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被亚齐人保护得很好。目前,被放在亚齐市以前的王宫改成的现代博物馆的院子里,有一木亭置立。该钟是亚齐市现存的悠久文物之一,也是亚齐人民对郑和下西洋传播友好的永远纪念。在亚齐的旅游手册上及亚齐市历史介绍书籍里许多重复的资料中可以看到,该大钟也被作为现代少见的文物选入亚齐省的历史课本中和受保护的历史文物。在亚齐省出版的历史书籍中,特别强调到亚齐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即1607~1636年的亚齐苏丹,也是亚齐人一直津津乐道的伊斯兰的黄金时代,在年轻的苏丹伊斯干答穆淡的强力统治下,使亚齐对东南亚影响巨大,国土面积曾经一度扩展到马来半岛。1873年,荷兰又为了掠夺亚齐的丰富资源,如香料和胡椒,攻下了亚齐。在美国的妥协下,荷兰的殖民一直到1943年,此后归入印度尼西亚。由于亚齐丰富的资源,中央政府又把自然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统统纳入国库,致使亚齐人民普遍贫穷。以1998年为例,亚齐仅天然气一项就给中央政府上交财政45亿美元,而同年地方财政只能拿到2140万美元。加上亚齐本身就有伊斯兰的历史影响,在多种因素下,亚齐独立的武装斗争从未间断过,从1976~2005年,亚齐人进行了前仆后继的30年斗争。《亚齐和约》已经签署多年了,我到亚齐市看到《亚齐独立之报》报名下面写着——为了亚齐人的尊严。报上署名日期为18 Syaban 1429,H即伊斯兰年历。
这样,从历史上看,在亚齐的独立战争,一是最早先的反动荷兰人统治的1873~1904年的反荷战争,二是从1976~2005年长达30年的“自由亚齐运动”。反映了亚齐人非常突出的和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不同的社会特性。一是早先时代,印度尼西亚并非一个国家,而是各地苏丹分割的不统一的领地,“印度尼西亚”此一称呼也是外来词,1945年二战后,印度尼西亚才形成一个独立的大国,而印度尼西亚自己人则称其国为“努山打亚”,二是亚齐穆斯林占总人口的98%以上,也是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最早的发源地,其伊斯兰教色彩比其他地区都强烈,目前也是在印度尼西亚唯一实行了“伊斯兰教法”的省份,而其他地区则比较松散自由。比如在2005年,亚齐市实行伊斯兰教法后,亚齐市则找不到任何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的“红灯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