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
4282800000059

第59章 认识自我(2)

年轻时的生命感觉

年轻的时候,我们觉得生命是如此漫长,不免会用我们活过的那么几年,来对整个人生的寿命进行衡量。在早年,所有东西对我们而言都是新的,所以它们看起来都很重要。当它们发生之后,我们还会想到并记住它们。所以,在年轻时,生命被各种不断发生的事所占据,这个过程就显得特别悠长。

36岁的界限

36岁以前,我们对于生命力的使用方式,可以用依靠资金生息而过活的人来做比喻:我们今天花掉钱,明天还会再有新的。可是,从36岁以后,我们的地位变化就好比投资者开始动用他的资金。最初,他不会注意到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大部分的开销都由本钱的利息来支付。要是超支并不大,是不会引起他的注意的。可是,超支在不断增加,有一天他终于觉察出这个问题的日渐严重。于是他的状况变得越来越不稳固,他觉得自己越来越穷,但又没办法不去吃老本。他像一件固体在空中下降,到最后毫无任何空间,就这样从富裕向贫困下降了。如果人的生命力和财富,也就是这一比喻的两个条件,都真的同时开始消解的话,那这个人的处境的确堪称可怜。正是出于对这种不幸的恐惧,人年纪越大,对财物就越为爱惜。

生命的本金与利息

我们的生命力在人生开始之际——也就是在我们成年之前的阶段以及成年之后的短时间内——就好像有些人每年都会在本金里面把一部分利息加进去一样。换句话说,他们不仅可以照常收到利息,而且其本金也在不断地增加。只要监护人悉心呵护,这种令人开心的状况——无论是健康还是财富——有时是可以实现的。噢,幸福的青春,悲哀的老年!

神童的结局

即使是在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也应该节省他的精力。亚里士多德指出,那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所有胜利者当中,能在两个不同的时期都获得奖品的仅有两位或三位,这两个时期分别是少年和成年。因为人们在成年之前接受训练所涉及的努力,会耗尽他们的精力,这样就很难维持到盛年。不仅在体力方面这样,在精神活动方面更是如此,而我们所有的智力成就正是精神活动的体现。因此,那些由温室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成果——也就是神童,他们在儿童时代是聪明绝顶,令人大为赞叹,但是到后来却变得平常普通。至于为何那些博学之士晚年竟是那么迟钝并且缺乏判断,也许可以从孩子们早早被迫学习古典语文当中得到解释。

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

岸上的东西慢慢在远处消失,而且变得越来越小,水手们正是以这种方式来观察船只的进程。同样地,当我们看到那些年纪大过我们的人都显得年轻时,我们才觉察到自己已经在慢慢变老。

我们所见所做所经历的一切在心中留下的痕迹,会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曾经作过解释。如果对其中含义加以引申,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只有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自己是充分而清醒地活着,而到了年老时,我们充其量只是半活半死。岁月不停流逝,周遭发生的事情,我们越来越没有感觉,人生万事匆匆而过,我们没有对其留下任何印象,就好像我们第一千次看一幅艺术作品一样。手边有什么事,我们就做什么,之后我们就已经将其彻底遗忘。

生命的旅途

生命越是向那一切知觉都将停止的终点接近,就会越发变得缺乏知觉,而时间似乎在增加转变的速度。人们在孩提时期,觉得所有的事物和境遇都是那么新奇,这就足以令我们清醒,完全感觉到生存的存在。所以,那时候我们会觉得每天都很漫长。旅行的时候同样如此:在外面的一个月,要长过在家里的四个月。无论是年轻时或是在旅行时,时间都似乎漫长得难以打发,实际上就是新奇感也无法消除我们的这种感觉。

最佳岁月

对于我们生存的每一阶段的整个性质,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时光流逝的速度在我们的感觉上所造成的不同。首先,它使得儿童时代——虽然仅仅只有15年——似乎是人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因而其回忆也最为丰富;第二,它让人容易产生烦闷无聊的感觉,年纪越小越明显。例如,大家可以想一下,孩子们时常表现出他们需要有事做——无论是工作还是游戏。如果他们的工作和游戏都已经做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阵可怕的烦闷感。甚至到了青年仍然如此,我们都害怕无所事事。成年后,这种烦闷感会逐渐消失。老人会觉得时间太短,光阴匆匆。当然,那些老朽的畜生并不在我所说的老人范围之列。随着岁月的流动,烦闷无聊大多会在人生进程中消逝,此时,激情及其所伴随的痛苦都会安分地沉睡。具体说来,与青春期相比,人生在后期的负担要明显减轻,当然,这个前提是还能维持健康。因此,拥有人生“最佳岁月”之美名的,就是紧接着衰弱、困苦的老年之前的那个阶段。

青春期的种子

青春期可谓我们心智的春天,这个时期的知觉是很活跃的,可以接受一切印象,种子在此时播下发芽,这是青春时代所拥有的特权。对于深刻的真理,青春期的人们可以领略,但却无法构想——也就是说,对于深刻真理的初始认识是即刻的,是由一时的印象而产生的。人们要获得这种认识,只有当印象深刻活跃时才有可能。我们必须善用前段岁月,才对深湛真理有所了解。在人生的后期,由于我们的天性已经发展完备,不会再受新观点控制,我们可能更有能力去影响他人——影响世界。这个时期是我们诉诸行动和获取成就的时候,而青春期则为我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外表与思索

在年轻时,最吸引我们的总是事物的外表,等到年老,思索就成为我们心智的主要特质。所以,青春期会对诗歌特别钟爱,而哲学是老年的偏好。在实务方面也一样:年轻时,我们的决心常由外表世界所给予的印象而成,而在年老时,决定我们行动的是思想。一个人只有当他年纪大了的时候,他观察外表所得的成果才够份量,才能将这些成果按照它们所代表的观念进行分类——这一过程又能使他在各个方面对那些观念了解得更为充分,它们的正确价值以及可予信赖的程度,才可以被他加以评定。在这同时,他已经对人生各种姿态所灌输的印象习惯了,这些印象对他的作用会不同于从前。

想象的图画

在年轻的时候,各种事物(也就是人生的外观形式)在人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印象,非常强烈,那些性情活泼、想象丰富的人们感觉更甚,在他们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一幅图画。他们只是担心,在这幅图画中,他们会是什么人物,样子是怎样的?不,他们其实并不明白其程度是否与实情吻合。年轻人在个人虚荣以及对华服的爱好上(如果不是在其他方面),其表现就是不一样,大家所看到是心智的本质之一。

智力的持久与衰退

无疑,年轻的时候是我们的智力最能做大量和持久努力的时期。有人可将这一阶段维持到35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智力就开始衰退,虽然速度非常缓慢。不过,我们也不能说在我们生命的后期,甚至包括晚年,就没有任何智慧上的补偿。只有在这时,我们才可称得上是经验丰富,或是学识渊博;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从各方面去对人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将两件事物作比较,并从中找到其接触点和相连的链条。因此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对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有了正确的了解。另外,我们在年轻时所获得的知识会更为深入;现在有更多的例子可以对我们在过去所获得的观念做出说明;而年轻时自以为已经深知的事物,现在的了解更为深刻。还有,年轻时候的知识总有一些缺陷,比较片面,而现在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能构成一致的并且互相关联的整体,无论是朝哪个方向延伸,它都是彻底的。

人生的入口与出口

任何人在进入老年之前,都不可能对人生有完整而适当的认识。只有老人才可以看到人生的所有,了解它的自然进程。对于人生的入口,所有人都有所认识,但对于人生的出口,却只有老人才有认识,这一点颇为重要。所以,其他人从不停止努力,因其总免不了抱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错误想法,只有老人才充分了解到人生的极度虚妄。

果实与基础

年轻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更为丰富,那时候,我们常常可以“举一反三”。到了年老,我们却对判断、深入和彻底特别中意。为了对这个独特而奇异的世界有所体认,年轻时代是他搜集有关资料的时候,藉此写下他对人生的创新观点,也就是说,一位天才给同时代人留下了无数瑰宝。可是,只有到了后期,他才能够对这些资料善加利用。所以我们会发现,一般伟大的作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大约50岁才完成的。虽然知识的树要待长成后才会结果,但是却须在幼小时就为树根打好基础。

错误的看法

任何一个世代,无论其特征有多么贫乏,都会认为跟上一代相比,自己这一代要聪明得多,至于那些更久远一些的时代,就更不用提了。同样,我们一生的各个阶段也是如此,总觉得这一阶段要优于上一阶段,不过对于这两件事情的看法,往往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体生长的时候,我们的智力和知识也在增长。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今天轻视昨天,其实这时我们倒应该在今天佩服昨天。因此,对于自己年轻时候的成就和判断,我们常会不适当地进行贬抑。

智力的变化

虽然从主要品质来说,一个人的智力和心地都是天生的,不过毕竟跟后者相比,前者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实际上,智力会经历很多变化,其变化一般都会实际显露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智力在身体中基础深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智力所处理的素材,是由经验而提供的。因此,我们发现,从身体的观点来说,假如一个人具有特殊的才能,那这种才能会逐渐增进实力,然后达到高峰,转而走向缓慢衰退,最后完全成为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