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惨案"的爆发,让阎锡山与其他各类想除掉丁宝铨之流的人都抓到了机会。丁宝铨之所以派夏学津带重兵去镇压请愿群众,就是想让夏学津趁此机会重掌兵权。夏学津这贱厮本以为他残民逞凶之后,就得到了向丁宝铨报功的大资本,可是,《晋阳公报》的两个访员--也是阎锡山秘密小组的两个成员张树帜、蒋虎臣得知这个惨案之后,立刻奉该报总编纂、也是同盟会会员的王用宾之密嘱,紧急赶到肇事地点,实地察访了一番,然后,他们就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了新闻,公布在报纸上。丁宝铨看报之后大怒,立刻传见报社总理刘锦训,诬民为匪,否认肇事,要求刘锦训登报"更正"。刘锦训与报社其他负责人商量之后,决定不仅不将那千真万确的新闻"更正",还要继续报导。刘锦训辞去报社总理之职,到北京暂避,其遗职由王用宾兼代。第二天,丁宝铨看报,发现报上只有刘锦训的辞职启事,并无他所命令的"更正"字样,于是,他就下令将访员张树帜、蒋虎臣二人逮捕,又将敢为此案说真话的山西咨议局议员、同盟会会员张士秀以"挟妓逞凶"的罪名判刑二年,并将其押解回原籍临晋县监狱执行。这下事情可闹大了,传得全国皆知,上海《申报》与汉口《中西日报》、还有各埠报刊,多予刊载。丁宝铨慌不择行,竟然将刘锦训专折奏参,又想找理由逮捕王用宾等人,以转移社会注意。王用宾知道风声之后,赶快逃到石家庄,写了《正告山西咨议局》一文,公布在报纸上,以刺丁宝铨。丁宝铨看报之后,更加大怒。可是,正当他琢磨如何大兴冤狱、以掩恶丑之时,御史胡思敬却具折上奏了"文交惨案",并将他以及夏学津等当事官员都弹劾了。于是,面对着上谕"交直隶总督陈夔龙彻查,拟议具奏",丁宝铨真的傻眼了……
"文交惨案"爆发两个多月之后--宣统二年四月初七日(1910年5月15日),丁宝铨被交部察议,文水县知县刘彤光被革职永不叙用,交城县知县刘星明被革职,陆军教练处帮办夏学津被撤差褫革。
丁宝铨、夏学津被斗倒之后,阎锡山终于真正掌握了他梦寐以求的兵权,接任了第八十六标标统(团长),这时,他这个"阎老西儿"年仅二十七岁;第八十五标标统则由阎锡山的留日同学黄国梁接任。从此,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就掌握在同盟会会员的手里了,其实,这也等于山西新军已被阎锡山这个"阎老西儿"给控制住了。由于阎锡山的推荐,许多同盟会会员成为了山西新军的骨干军官。其中,常樾出任第八十五标教练官(副团长),南桂馨出任第八十五标军需官;马开崧出任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乔煦出任第八十六标第一营管带,张瑜出任第八十六标第二营管带。
宣统三年--辛亥年夏天(1911年6月),清朝廷以丁宝铨有病为理由,将他正式免职"开缺"。
阎锡山这个"阎老西儿"究竟有多狡猾、多厉害,可不是丁宝铨之流所能想到的……
就是在"倒丁"之战如火如荼之时,暗中领导同盟会会员进行活动的阎锡山竟然成功地争取到丁宝铨本人与时任山西督练公所总办的姚鸿发、山西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一起支持他在山西实行征兵制--这在当时的中国各省,可是独树一帜的大胆举动!实行征兵制之后,陆军暂编第四十三协全部人数的十分之六,都是新征集来的山西农工青年,此举将原来占全协人数十分之六的外省籍"老营混子"都给赶走了,并使得新兵与旧兵的比例从二比八变成了八比二,更容易纳入同盟会的号令掌握之中。当姚鸿发向阎锡山与黄国梁提出整理军队的计划时,阎锡山就趁机努力活动,说服姚鸿发从第八十五标、第八十六标这两标中挑选优秀士兵,各自组成一个模范队,并争取到将两个同盟会会员王嗣昌、张德荣分别任命为这两个模范队的队长。据阎锡山自己向他的同志盟友秘密所说的,这两个模范队"名义上作训练的表率,实际上作起义的骨干"。而且,阎锡山明着与姚鸿发商量出一个"旧兵退伍,补充新兵,教育一年"的办法,实质上,他借此为名,让一批有文化的同盟会会员直接下连队当兵或担任文书职务,让他们深入兵棚作"兵运"工作,多多团结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