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57

第157章 辛亥年 (62)

吴禄贞到了滦州、见到张绍曾之后,立刻就与张绍曾密谋了一番。前些日子、准备参加"永平秋操"之前,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就曾密谋过,在"永平秋操"中暗中私带子弹,然后突然发难、趁禁卫军不备解除其武装,联兵攻打北京。可是,这一密谋还未成型,就由于武昌起义爆发、"永平秋操"被取消而被搁置了。于是,吴禄贞这次劝张绍曾说:"现在虽然晚了一步,趁袁世凯任职不久、部署未定、全部的精神和整个兵力都用在征讨武汉之际,还是我们的好机会。"他提议张绍曾率部南下丰台,他自己率部北上长辛店,截断武汉袁军归路,两路合取北京。他乐观地认为"京里仅有禁卫军,不堪一击,其他部分军队都去南征,调不回来,北方可以不战而定。"他又将可耍的政治手段分析了一番,说"北京的那些清朝亲贵,除了奕劻那老杂种那一派之外,全都一贯敌视袁世凯。待我等会师北京之后,就先提出'拥护清室、削除袁世凯',来稳住局势。这么一来肃王(善耆)、泽公(载泽)、涛贝勒(载涛)还有良弼等人就都能谅解了,他们会认我等为友军,不会跟我等冲突。我等进入北京、拿到了中央政权,就也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袁世凯那厮先解决了,再对于武汉前线军队,酌量调拨,将这一部分旧势力给分化了。这之后,就可进一步达成我等之最后目的了……当然了,这只能见机行事。"张绍曾对于吴禄贞那一派乐观的描绘很是犹豫,他没敢独自给吴禄贞一个明确的回答,只说"待我和协统们商量一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张绍曾将他部下的第三十九协统领伍祥祯、第四十协统领潘矩楹悄悄找来、密议一番,可是,潘矩楹先就明显地对于吴禄贞的计划不以为然,这番密议最后没有结果……

张绍曾尚还对于吴禄贞的计划不置可否之时,潘矩楹却毫不犹豫地立刻偷偷向袁世凯与新任军咨大臣的北洋新军"老长官"徐世昌告了密。潘矩楹这厮,可算是徐世昌亲自培养、提拔起来的,于是,徐世昌根据袁世凯的授意,以军咨府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发出了两道命令:其一,迅即将滦州铁路线上的大车尽数调进北京,断绝陆军暂编第二十镇进军北京的快速运输工具;其二,电令吴禄贞率其在保定所部开赴山西,镇压太原起义。另外,徐世昌还向潘矩楹抛出诱饵,许诺一旦平息了"滦州兵谏",就让他代替张绍曾出任暂编第二十镇统制一职,让他更体面、更尊贵、更遂了素日那要与"士官三杰"争一争的志大心高之愿。潘矩楹得到这个信儿之后,哪有个不拼命奉承、着意巴结之理,不仅如此,他还说服了伍祥桢,让伍祥桢同意与他一起进退,绝不跟着吴禄贞、张绍曾去瞎闹腾那些早晚得悔得没味儿的事。

吴禄贞与张绍曾一起在滦州接到军咨府的这两道命令之后,立刻就判断出他们的密谋已被泄露了,都急得要命。吴禄贞脑子很快,他立刻就跟张绍曾商量说:"去山西就去山西。干脆就趁这个机会联合晋军'阎老西儿'(阎锡山)、'姚老西儿'(姚以价)他们,一起大闹一场!"张绍曾心中很是忧惧,但还是同意了吴禄贞的这个主意。

对于袁世凯而言,吴禄贞、张绍曾等人的种种活动对于他最终在北京窃取全国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袁世凯简直恨不得立刻亲自从湖北战场赶回直隶,率众兵将把吴禄贞、张绍曾给解决了,可是,由于此时汉阳大战正在紧要之时,他手边并无可以抽出北上的兵力,若是他非抽兵北上不可的话,他就得冒汉阳之败的危险。若是汉阳遇败的话,就会让清朝的那些敌视他的亲贵重新找到罢黜、驱逐他的绝好理由。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派时任第二军总统的"北洋之虎"段祺瑞悄悄离开驻军地河南信阳、回到北京,彻底收拾一番,因为参加了"滦州兵谏"的将领们大多都曾是段祺瑞带过的旧部,凭段祺瑞的厉害大约还能将他们给震吓住。

段祺瑞带着徐树铮等亲信幕僚迅速回到了北京之后,真个很快就完成了袁世凯的吩咐。他不停地公开或不公开地给参加"滦州兵谏"的将领们、其中有张绍曾本人发去电报,劝他们停止兵谏,服从袁世凯的调遣、率部南下。他对于张绍曾部下那两个掌兵的协统伍祥桢、潘矩楹着意施加的压力将那二人彻底吓怕,从而使得张绍曾在暂编第二十镇中的权力被架空。他派人去东北,在他的旧部代理陆军第三镇统制卢永祥等人之中进行广泛联络,卢永祥一向最佩服、也最怕段祺瑞,听了段祺瑞让人带过来的一番恩威并施的说服之辞之后,他哪还有胆子去接着为"滦州兵谏"起哄?第三镇是北洋新军的一支精锐部队,当第三镇重新回到段祺瑞的牢固掌控之中后,张绍曾已知道"滦州兵谏"算是没戏了,他开始仔细盘算,袁世凯到底打算将他怎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