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177

第177章 辛亥年 (82)

一片降幡出石头!数代豪华,数代沧桑,辛亥年初冬的薄雪落下之时,又是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时,石头城--南京全城终于降下了满清的龙旗、挂满了中华民国的旗帜……

魂牵梦萦,陆珊瑚相信,陈宗权生在世上就是为了参加攻取南京之战,他生在世上,就是为了打这一仗,这是他的命运、也是他的责任!……

辛亥年九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1911年11月15日至20日),组成江浙联军的各部革命军陆续集中于镇江及其西南地区,总兵力为一万四千余人。其主要军事配备为:沪军洪承点部一千人,粤军黎天才部六百人,苏军刘之洁部三千人,浙军朱瑞部三千人,镇军林述庆部三千人,扬军徐宝山部三千人,另还有柏文蔚所收编、也集中于镇军范围内的原清朝陆军第九镇的溃兵二千人。江浙联军的作战方案是:先驱逐南京城外清军,夺取各要塞炮台,再攻取南京城。具体部署是:以淞军为右翼,攻乌龙山及幕府山炮台;浙军为中路,由麒麟门进占紫金山,向朝阳门、太平门进攻;苏军为左翼,经淳化镇向雨花台进攻;镇军为预备队,随中路浙军前进,进攻天堡城;沪军担任警戒;海军配合陆军进攻,掩护、运载陆军登岸;镇军柏文蔚部与扬军徐宝山部进攻浦口,断敌退路。

至于清军那边,其主要军事配备为:张勋部江防营二十营约六千人,王有宏部巡防营二十营约六千人,徐州镇胡令宣部二千人,两江总督衙门卫队二千人,驻防旗营兵三千人,总共约有二万人。

江浙联军各部队伍始终不能很好地团结协作,最麻烦的就是徐绍桢部与林述庆部、柏文蔚部之间的仇恨。柏文蔚为了缓和矛盾、让徐绍桢不再猜忌他与林述庆有自结朋党之嫌,就自请率所部与扬军徐宝山部配合,进攻浦口,以断张勋部之后路。而林述庆则率其所部参加直接会攻南京之战。江浙联军各方面都同意柏文蔚的意见,徐绍桢一时找不到什么茬儿,就也勉强允准了。

陈宗权带着石冬从淮安来到镇江时,恰在林述庆将要率部向南京出发之时。对于陈宗权的到来,徐绍桢、林述庆、柏文蔚都很高兴,因为他们都知道,陈宗权的才具之优、为人之好都是很难得的,所以他们都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忠实部下。徐绍桢有意将陈宗权留在江浙联军总司令部担任参谋之类的职务,可是,徐绍桢左右的亲信幕僚中,有许多人都非常嫉妒陈宗权的才干与资历,因此,他们找出种种理由,劝说徐绍桢还是暂缓任命陈宗权担任参谋之类的职务。徐绍桢考虑到暂且不引起身旁的人事震荡也好,就接受了那些人的劝说。林述庆与柏文蔚也商量了一番,最后,林述庆决定让陈宗权留在他所部军中担任管带之职,参加进攻天堡城之役。陈宗权是具有优秀的现代军事素质的战将,逢此战争紧迫之势,这一任命是能发挥其才的合适任命。石冬则跟着陈宗权入营当兵,由于他有文化,所以他也同时兼任了营中文书之职。此时,柏文蔚所部军中有一个名叫韩恢的年轻人,他虽然只有二十四岁,却是一位很有资格的革命党人。韩恢也是苏北人,他的老家是泗阳县史集乡,由于家境贫苦,他幼时读过一阵私塾之后就被迫过早辍学了。两年前--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二岁的韩恢离开老家,来到镇江投军,进入清朝陆军第九镇第三十三标当兵。由于曾在第三十三标担任军官的革命党人赵声、冷遹、林之夏、柏文蔚、伍崇仁等人的积极活动,第三十三标官兵中的革命气氛很是浓厚。韩恢投进第三十三标之后,由于很有军事才干、作战勇敢,很快就由士兵升任为下级军官;又由于他素有反清革命之志,所以他也很快就参加了同盟会,在军中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就在这一年,赵声远走广东,策划起义,后来,韩恢也与同盟会会员颜承烈一起,前往广东随赵声奔走呼号,力谋起义。艰苦辗转,韩恢几经劫难之后,于辛亥年(1911年)春天参加了广州起义。这次起义失败之后,他回到江苏,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前些天,他参加了徐绍桢所指挥的那次以空枪加刺刀冒然进攻南京雨花台要塞的起义,失败之后,他就随着大批溃兵一起退到了镇江,归在了柏文蔚收编之部。韩恢为人热情朴素、豪爽耐苦,在军中的下级军官与士兵中素来是个有影响的人物,石冬随着陈宗权去拜访柏文蔚的时候,在柏文蔚那里第一次见到了韩恢。韩恢与陈宗权的堂姐夫林斯槐一起参加了辛亥年春天的广州起义,谈起牺牲于这次起义中的林斯槐,两人都唏嘘不已……石冬一看到韩恢,就很佩服、很羡慕他,两人很谈得来,真有一见如故之感,由于韩恢年长石冬六岁,所以石冬就称呼韩恢为韩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