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203

第203章 邵蕙波悬崖撒手 (16)

1919年6月23日,徐世昌接见了山东请愿团。山东代表们看到徐世昌之后,一边痛哭,一边争相诉说日本人在山东无恶不作,各地民众受尽了他们的欺压凌辱,请求大总统拒签和约,保我山东领土,护我山东人民。有一位代表满腔愤慨地向徐世昌大声责问道:"请问大总统,山东是不是中国领土?!山东民众是不是中国人?!大总统还要不要我们?!"徐世昌默想了很久之后,才缓缓说道:"政府主张与诸君意见相似,定会维护山东主权,保护山东民众。"

1919年6月26日,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电告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力主保留山东,否则拒签和约。--"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

1919年6月27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京师总商会代表、留日学生代表、报界代表等又会同山东请愿团,总共约四、五百人,集体到中南海总统府请愿,严正提出了三项请求:拒签和约;废除高徐、济顺铁路草约;恢复南北议和。

1919年6月28日,来自山东的第二批请愿代表一百单八人、来自天津的请愿代表七十余人、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各省的众多请愿代表陆续到达北京。这一天,徐世昌在中南海总统府怀仁堂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愿代表,他向代表们宣布说:"政府已电令陆使(陆徴祥),切实保留山东,否则就不签字。"徐世昌话音才落,只见陕西学联代表屈武突然长跪痛哭,以头连连碰地……

这一天,原定就是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日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陆徵祥、施肇基、顾维钧、魏宸组、王正廷等人没有在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1919年7月10日,徐世昌发布了总统令,公布了拒签对德和约一事。

巴黎和会上,中国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了,废除"二十一条"、废除治外法权等要求也均遭拒绝……对于日本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既成事实,中华民国政府根本不敢有任何反抗之举!

"五四"时代仍在,"五四"精神永存!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在古老的中国绵延着……

1919年9月1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高师)开始了民八至民九这一新学年的生活。新学年伊始,学校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此时,整个女高师设有国文部、数物化部、博物部、家事部、补修科、图画手工专修科、保姆讲习科、中学四年级等部科,共有学生二百六十人;其中国文部、数物化部、博物部、家事部这四部设有本科、预科,不过,此时除了国文部同时有本科生与预科生之外,其他三部还都只有预科生。十五岁的邵蕙波已升到中学四年级学习。十九岁的冯淑兰(冯沅君)成为了国文部本科1919级全班三十余名学生中的一位。担任国文部主任的仍是陈钟凡,他此时三十一岁。

女高师原来规定,国文部本科1919级学生全部都由此前的国文专修科二年级学生升入,可是,后来却额外又收了两位才华非凡的旁听生,一是苏梅(苏雪林)、一是黄英(庐隐)。苏梅此时二十二岁,她祖籍安徽省太平县、生于1897年,她从设于安徽省垣安庆的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这个学校的附属小学教书。1917年,苏梅的同事舒畹荪女士被委为安庆实验小学校长,约她去那个小学教每周一、两点钟的功课。在安庆实验小学兼课的时候,苏梅认识了当时在那里担任体育教员的黄英。黄英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生于1898年,年少苏梅一岁,黄英九岁时,进入北京的一所教会学校慕贞学院读小学,舒畹荪与黄英是慕贞学院的同学。黄英在她十三岁那年考进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此后的几年里,她曾在北京女子中学担任体操、家事园艺教员,然后,她就应旧同学舒畹荪之邀,来到安庆实验小学担任体育教员。苏梅与黄英同事半年之后,在那时喜欢东奔西跑的黄英由于厌倦了安庆这座封建闭塞的江城的沉闷生活,就回到了北京。然后,黄英就到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教了一个学期的课,由于那个学校环境实在太腐败,于是,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她就辞职回到了北京。1919年春天,为了能在这一年秋天考上女高师国文部本科、接受盼望已久的大学教育,黄英又回到安庆实验小学教课半年,以赚些薪水、积攒学费和保证金。苏梅那时也热烈盼望在1919年秋天考上女高师国文部本科,于是,她与黄英相约这一年秋天一起到北京赴考。可是,在她们正为了考试而拼命苦读的时候,她们却突然得知,女高师国文部本科在这一年秋天招收的学生全部由原本校国文专修科二年级直接升上来,名额已足,不再招补。苏梅与黄英都一心想在女高师深造国文,可是当她们看到希望之门已开之后,却发现偏偏没有她进去的份儿,其心如何忧叹,可想而知!无可奈何之下,苏梅请她正担任预科教员的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徐皋甫用学校名义行文女高师,请求容她入校作一个旁听生。徐皋甫校长于苏梅素以大器相期,他看苏梅升学之心不可动摇,就想了许多办法、恳切地向女高师国文部连去数道文书、请求通融。最后,女高师国文部本科终于同意让苏梅入校做一个旁听生。黄英原为女高师的前身--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她从安庆回到北京之后,请母校老师通融了一番,也成为了女高师国文部本科的旁听生。国文部本科1919年秋天入学的这一届学生中,只有苏梅与黄英是旁听生,不过,她俩的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