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一边对着天空无声高喊着,一边恍惚想起,按照惯例,光绪皇帝在"叫起"结束之后,会先退朝进早膳,然后才会离开紫禁城,去颐和园给慈禧太后请安,因此,如果他现在赶快跑到光绪皇帝离开紫禁城时必然经过的西华门旁等着,也许还有希望再见光绪皇帝一面……
翁同龢又似跑、又似拖地将他自己弄到了西华门旁,正在这时,光绪皇帝的卤簿浩浩荡荡地过来了……
翁同龢按照已熟得不能再熟的礼仪规矩,在御道旁那湿漉漉的地上双膝跪倒,磕头迎驾。
光绪皇帝的那丝竹、管、笙、锣、鼓等全套御乐俱全的导乐队先走了过去,在这雨后又湿又凉的气息里,那音乐之声显得比平时更嘹亮,嘹亮得冷酷,嘹亮得惨狠……然后就是一对对御杖、吾杖、立瓜、卧瓜、宝星、斧、钺之类,又有十面五色金龙旗、十面双龙黄团扇、十把九龙杏黄伞等旗幡扇伞冉冉而来、慢慢而去……然后一把九龙曲柄杏黄华盖过来之后,才是十名佩刀侍卫簇拥着那正坐在一乘由二十八名太监抬着的金辇上的光绪皇帝,缓缓行来……
光绪皇帝早已经透过金辇上一幅朱帘上的一格蓝纱窗远远地望到了翁同龢正跪在路旁接驾,于是,当金辇走到翁同龢的身旁的时候,他轻轻地掀起了朱帘……
翁同龢圆睁着一双流泪的老眼,直瞪瞪地看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蹙着眉、含着泪、抿着嘴唇,完全是一副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样……
翁同龢与他的"好学生"光绪皇帝所见的这最后一面不过持续了数秒钟而已,然后,光绪皇帝所坐的那乘金辇就匆匆晃过了翁同龢的眼前……那金辇圆盖方轸,高一丈五尺,盖高一尺九寸,檐径七尺一寸,柱高五尺,相距各四尺九寸,门高四尺七寸五分,内二辕长二丈八尺一寸,外二辕长二丈六尺一寸,其架势显得很阔大;而且,那用泥金装饰着的圆盖上衔着四块金圆版、并且冠着金圆顶,那金圆顶以镂金垂云承之,那檐边垂着的两层黄缎幨上满满地绣着金龙如意五彩云霞图案,那朱帘上镶着的黑缎缘上织有用近似色按浓淡配置而产生了远望如凹凸、近看却平的浮雕般效果的飞龙腾云图案,那内二辕、外二辕各自的首尾两端都衔饰着金龙,其外观显得很华贵。可是,这金辇就像是一座活动的监狱!……
金辇后面又有豹尾班侍卫们举着明晃晃、像密林似的枪,如潮水般地拥着金辇离去!……
就在翁同龢被勒令"开缺回籍"的这一天,慈禧太后还命令光绪皇帝颁布了两道对她特别有利、对光绪皇帝自己特别不利的上谕。其一,朝廷臣工、仰蒙皇太后赏项及补授文武一品及满汉侍郎均到皇太后前谢恩,各省将军、都统、总督、巡抚等官授职后,也要到皇太后前谢恩。--如此一来,慈禧太后很轻易地就从光绪皇帝手中夺去了对清朝廷重要官员赏赐和授任的大权。其二,"命直隶总督王文韶迅速入觐,以大学士荣禄暂置直隶总督。"--王文韶此时六十八岁。慈禧太后准备将这个以"老滑头"、"老年糕"的名声被人们骂不绝口的王文韶调进军机处,以填补翁同龢的空缺,因为,在她看来,王文韶尽管没什么能耐,可是至少会特别小心地听从她的吩咐。而且,她早就蓄谋让她的"奶弟弟"荣禄掌握直隶重地的兵权了,趁着将王文韶这厮搬走的时候,将荣禄挪过去,正好让她遂心如愿。
就在翁同龢被勒令"开缺回籍"的这一天,光绪皇帝还宣布了一些象征着"变法"和"新政"仍在进行的上谕:选派宗室王公出洋游历,特别是近支的王、贝勒等,由他自己亲自察看选派,公以下以及无爵位、无差使的宗室闲散人员,则由宗人府保荐;裁督办军务处……
第二天--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1898年6月16日),慈禧太后命令光绪皇帝颁布上谕,任命她的亲信奴才崇礼署理步军统领,将她的"奶弟弟"荣禄所留出的空缺填补上。崇礼得到这个任命之后,立刻按照慈禧太后命令光绪皇帝在前一天所颁布的那道上谕的要求,颠颠儿地跑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又磕头、又谢恩地表了一番忠心,慈禧太后却只是冷着脸向他训斥道:"小心着点儿当差!从今以后,北京还是不是一个能让我过几天安静日子的地方,可就看你的了。若是敢闹出一点儿不肃靖的事,你自己先摸摸你那顶大帽子上的顶子、再摸摸你那截脖子上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