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生在中国(下卷):复生时代
428500000037

第37章 戊戌年 (22)

就在同一天,光绪皇帝召见了两位著名的维新人物:康有为和张元济。此时,康有为的官职是工部主事(未到任),官阶为六品;张元济的官职是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官阶亦为六品。这是清朝历史上皇帝第一次召见官阶四品以下的官员。不过,光绪皇帝到底还是怕这次召见过于违反所谓的祖宗家法、国朝老例,他召见康有为和张元济的地点不是紫禁城皇宫、而是北京西郊的行宫颐和园,让这次召见多少具有一些非正式的性质。

康有为和张元济到达颐和园的时候,还是凌晨天色未亮时分。康有为和张元济在朝房里等候召见的时候,慈禧太后的"奶弟弟"荣禄恰巧也在。六十二岁的荣禄扬着他那张老"俏脸",冷淡地看着四十岁的康有为和三十一岁的张元济,一副也不理他们、也不得罪他们的样子。康有为见状,忍不住又将如何进行变法、如何施行新政的话对荣禄大说特说起来。荣禄听着康有为在那里说,偶然也"哦"一声,语气中并不流露出任何显示同意、或否定的态度来。

光绪皇帝在循例召见过两个外放新任知府后,就命令"叫康有为的起"。

康有为被太监带到了仁寿殿。

康有为一走进殿门,光绪皇帝就好奇地、仔细地打量着他……与此同时,康有为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脚似乎已经不会正常移动了,脑海中也突然变得昏白一片,不过,他总算是按照朝规、恭敬而驯顺地行过了他此前已演练了多次的陛见大礼,然后,他就尽量屏住呼吸、略带颤抖地伏跪在光绪皇帝的龙案前,眼望着面前那漆光锃亮的地板……

光绪皇帝的龙案上,端端正正地摆放着康有为于这一年的年初--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八日(1898年1月29日)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

光绪皇帝开始向康有为问话,他的态度很和蔼、语言很平实,这让康有为立刻不能自控地感激涕零--因为,跟康有为此前所见过的荣禄等旗人大官相比,光绪皇帝简直就像是一个家境平常的普通旗人家庭出身的、极为讲究礼貌也极为谦虚的好学青年……光绪皇帝先照例询问了康有为的年龄和籍贯,康有为都诚惶诚恐地用他那广东腔特重、然而吐字却还清楚的官话回答了。光绪皇帝又将他对于康有为的垂念之意略说了几句,康有为也从他早就准备了许多的典雅而谦卑的回话中选了特别合适的几句说了出来。然后,光绪皇帝对康有为谈到了这次召见的正题:"先生关心国是,忠忱可嘉。你屡次上书的事,我都是知道的。而且,你的那些上书,凡是递到了我手中的,我都仔细看过了,尤其是你在今年正月初八的时候上的这个折子……"说到这里,光绪皇帝先伸出他那纤细瘦长的手指,将龙案上的那道《应诏统筹全局折》轻轻地碰了碰,再接着说道,"我维新之意已定,永无更改,先生有什么话,尽管说,不用顾虑!"

康有为完全沉浸在因为光绪皇帝称呼他"先生"而给他带来的那种如沐佛光、如聆仙乐的得意感觉中,于是,他仿佛忘记了自己只不过是个官阶低微的六品小官,就像在广州万木草堂中给他的学生们讲课似的,滔滔不绝地大说特说了起来……

康有为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一直说到了此时列强将要瓜分中国的巨大危机,他将中国从那时到此时前后六十年的惨痛历史概述总评了一通,让光绪皇帝听得直叹息、直掉眼泪……康有为又将"治国先求治本,首在革新制度"、"废八股"、"兴学校"、"奖工商"、"刷新吏治"等问题分析归纳了一番,并且向光绪皇帝预言说:"我中国地大物博、人才众多,以皇上之英明睿智,如能决意变法、厉行新政,三年之后,我中国就可以雄视天下!"

光绪皇帝的眼睛中忽然闪过了几星明亮的光芒,让他那张瘦弱而充满了抑郁之色的脸稍微有了一些朗润的泽晕,可是,不过片刻之间,那几星光芒就惨惨地掠过去了……此时,这间殿宇中只有他和康有为两个人,他特别想将如何让他成为一个"真皇帝"的具体措施向康有为痛痛快快地询问一番,可是,当他习惯成自然地悄悄环视着那些简直纹丝不动的帘幕帷幔的时候,还是像以前一样觉得心惊肺恐……那些此时不在他眼前的近侍太监、御前官员中,有谁在偷偷地监听着他与康有为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