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要懂的消费心理学
4287100000085

第85章 莫让人情消费成负担

心理学关键词:人情消费

“去年10月份一个月的时间,我参加了5个婚礼、1个孩子满月、1个乔迁新居、1个开业庆典、还有1个葬礼。”而参加这些活动,一次最少要搭上200元的礼金,多的300至500元,一个月光搭礼就2000多块钱。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听到类似无奈的牢骚?

其实人情消费作为人际交往的投资,具有加深感情和促进交往的功效。然而,当下各种由头引起的五花八门的人情消费难以胜数并且逐渐演变成一种赤裸裸的敛财方式。

有一个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曾经有过“害怕过年”的心理,遭遇过种种“过年心理病”。专家分析,大概有这么几种人比较怕过年:一是领导。他们大都应酬很多,对他们而言,过年已变成“社交频繁期”,有不少人想起过年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二是中年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全家的过年大戏中唱主角,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三是年轻人。他们一到过年,就会放松到放纵的地步,不规律的生活和过度放纵,会使人体力透支。另外,他们刚工作不久,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又需要支出很大一部分压岁钱,一般比较拮据。

针对这种现象,心理学家指出,过度的人情消费其实是人们攀比心理、补偿心理、敛财心理的集中体现,说到底就是“面子”在作怪。我们一面在为人情消费的增长发愁,一面却又为此“推波助澜”。当“人情”变成一种“债”时,对于社会,对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不可将礼金多少作为衡量情感深厚的标准。在人情消费中,要选择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且最能表达情感的方式。如逢年过节发个短信,打个电话或送个贺卡,道声祝福;遇有喜事送束鲜花;同行朋友搞些小聚会,交流感情;亲戚邻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等等方式,都能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这样既不落俗套,又经济实惠。这才能体现出礼物原本应有的“人情味”。专家提醒我们要理性对待人情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