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智慧
4299000000020

第20章 善于决策(5)

1985年在超凡软件开发完毕的3月,微软公司包下了国内中央公园附近的绿园餐厅,举行“超凡”软件的新闻发布会,盖茨邀请苹果总裁乔布斯参加,结果大获成功,引起轰动。5月,在亚特兰大康迪斯电脑大展上,“超凡”再次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这就是盖茨第一招的一种方式。

盖茨的第二招就是用新闻发布会、演示会、现场培训,大造声势。

盖茨决定,10月1日,“超凡”同时进入全美电脑市场,他要求负责公关的汉森,要在广告宣传上造成轰动效应。除了采用维格尼尔他们在法国使用的训练经销商那一套外,还有新招。就是汉森、谢利、布鲁门松一帮人搞出由盖茨审查的“先用对话,再用故事。”

10月1日早上七时,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波士顿、费城等各大城市的听众,同时从广播中听到了一段节奏鲜明有力,类似军乐旋律的乐曲,随之而来的一个庄严的男中音:

“微软公司隆重推出‘超凡’软件,每个得到它的人将变得威力无穷。”

这时,出现了另一个声音:“‘真的吗?’‘真的!‘超凡’软件是个人电脑最杰出的电子表格软件。”

“哦”

“漂亮的图形显示,高超的数据文字管理能力,简单方便的操作控制,妙用无穷。”

“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购买吗?”

“不错!”

“‘超凡’软件可以帮助用户战胜竞争对手吗?”

“当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乐曲渐渐消失。

这则广告,以每天五次的频率,在各大城市电台的黄金时段播出,整整持续了一周。很快,几乎全美国的人都知道了“超凡”软件,知道了微软公司。

但是,事隔一年,盖茨再次为“超凡”展开宣传攻势。这次是易地而战,选择了电视台。这项活动名叫“新系统的灵魂”。

于是,每晚十点,当全美各大城市的观众打开他们的电视,就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家大公司的办公室里,一名公司主管告诉手下员工,原有的电子表格软件用起来有些麻烦,想换一下,不知哪种好。

一个员工立刻回答:买“超凡”;另一个员工也说,“超凡”不错。

但是主管说没听说过“超凡”,他拿不定主意。这时下班时间到了,主管下班回家。

那两位员工下班后,偷偷把“超凡”安在了电脑上试用。

第二天,主管来上班,抱了一大堆材料要这两位员工处理,他原以为起码得用一天,不料中午,他们就把活干完了。

主管十分惊奇,问他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快?

“用上了‘超凡’”两个员工齐声回答。

主管立即决定:“买‘超凡’。”

一时间,“超凡”家喻户晓。“走!买‘超凡’”更成了大大小小的电脑迷的口头禅。

借助广播、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盖茨使自己的广告宣传带上了文化的色彩,一下子使“超凡”的影响跨出了电脑行业。

美国不少的大公司,如联合航空、美国航空、波音、可口可乐等公司,就是在盖茨的宣传攻势后,接受“超凡”的。

也许正如盖茨所说过的“许多使用个人电脑的用户,并不一定就对软件有多大兴趣,他们不一定都关心软件业的发展,甚至个人电脑的发展。他们只满足于现成的东西。”那样,盖茨才把对“超凡”的宣传扩展到行业之外,采用了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

知己知彼是法宝

冷静地观察对手,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是你击败对手的“武器”。

聪明的商家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机遇与风险的挑战面前,只有那些了解自己,了解对手,并立即做出相应决策的人,才能百战百胜。

比尔·盖茨说:在激烈竞争的商场上,如果你想战胜对手,首先你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出相应的决策,这是战胜对手所必备的条件。其次,你应具备善于选择的眼光,这样你才能抓住取胜的机遇,去迎接挑战。

冷静地观察对手,然后做出相应的决策,是你击败对手的“武器”。

微软公司的“多计划”软件虽然没有打动IBM公司,却引起了苹果公司的兴趣。苹果公司从微软与IBM的合作中,看到了这家年轻公司蕴藏的不可估量的潜力。因此,他们很希望与微软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1981年8月,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亲率一批干将,访问微软公司。此时,苹果公司正在研制麦金托什电脑,因此希望与微软公司联手合作。

西蒙伊给乔布斯等人演示了“多计划”的功能,并谈了对工具接口的全面看法。

当天晚上,比尔·盖茨主持了最高级会议。对此,史蒂夫·乔布斯十分重视,特意召来兰迪·韦金顿参加会议——此人是苹果计算机公司的软件负责人,现已成为麦金托什小组的成员。

会上,史蒂夫·乔布斯谈了自己的宏伟目标,他计划建立一个供芯片用的硅工厂,用生产线生产“信息仪器”。新电脑将非常容易使用,并成为像烤箱一样的必需品,按他所讲,麦金托什电脑将比市场上任何同类产品都有价值,极易操作,并包括能满足任何人需求的基本软件,其性能将大大优于现在的IBMPC机和苹果Ⅱ机。虽然麦金托什暂时还不太完善,但它必将引导未来潮流。

这位年轻的奇才极富感染力,连微软公司的天才们也被他深深地打动了。

比尔·盖茨和西蒙伊都真诚地相信乔布斯的伟大构想,并准备让微软公司利用麦金托什赚钱。

两个月后,乔布斯邀请微软公司的应用程序小组参加了一个展示会。比尔·盖茨在这里看到一台电脑,它不仅能编辑文字信息,还能做图像游戏。苹果公司的托迪·赫兹菲尔德在上面随心所欲地绘画,把微软应用小组的人看得眼花缭乱。

比尔·盖茨不熟悉麦金托什电脑,就问赫兹菲尔德:“硬件是怎样显示鼠标光标的?”

赫兹菲尔德得意地说:“不是硬件的问题,光标是软件魔术搞的。”

赫兹菲尔德正准备炫耀一下自己这方面的知识,史蒂夫·乔布斯不悦地让他闭嘴,以免泄露公司的秘密。

1982年1月,微软公司与苹果公司初步拟定了合作计划,比尔·盖茨与西蒙伊等人一起去硅谷与苹果公司洽谈。

他们回来的时候,带回一个麦金托什电脑样品,它实际上还只是一组电路板。

比尔·盖茨对麦金托什电脑发生了兴趣,他委任哈伯斯为微软公司麦金托什电脑的开发经理。哈伯斯重新给麦金托什电脑起了个微软公司的代码名称:“沙漏”。

1982年1月22日,微软公司与苹果公司正式签订了合同。

合同规定,苹果公司同意提供微软公司3台麦金托什电脑样机,微软公司将用这3台样机创作3个应用程序软件,即电子表格程序、贸易图形显示程序和数据库。

乔布斯可以选择把应用程序与机器包含在一起,付给微软公司每个程序费5万美元。限定每年每个程序100万美元,或分开卖,付给微软公司每份10万美元,或提取零售价格的10%。苹果公司允诺签合同时预付5万美元,接受产品后再付5万美元。

史蒂夫·乔布斯担心比尔·盖茨从他的麦金托什电脑上学到经验,然后生产竞争性软件,就要求在协议中加入一连串对微软公司的限制条款。比尔·盖茨跟上回与IBM签约时一样,又毫不犹豫地在这份合同上签了字。

微软公司与两大电脑公司IBM和苹果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发展前景是可想而知的。一般来说,和大公司合作的好处不仅能赚钱,也能大大提升自身市场形象,而良好的市场形象又能吸引大批人才和大批客户,这可谓之良性循环。一旦进入这种良性循环状态,即使老板不怎么费心赚钱,钱也会自动找上门来。

适时才是好决策

坚持自己的决策也要把握一定的前提——当自己的决策明显偏颇的时候,就不能坚持错误,而是应该果断地寻求改变的策略修正决策。

坚持自己的决策也要把握一定的前提——当自己的决策明显偏颇的时候,就不能坚持错误,而是应该果断地寻求改变的策略修正决策。许多管理者都觉得改变主意是种无能的表现。而实际上则恰恰相反,及时改变错误主意是明智的举动。这非但不会遭人耻笑还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当然,如何圆满地改变自己的决策,其中也大有“艺术”可言。

一要选择一定的时机。如果情况发生变化,那你在一分钟内改变想法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改变决策以前,最好还是选个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作出决策与改变决策之间的时间越长,这种变化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为,时间会使环境发生变化,环境又能让人发生变化,而且时间久了,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你以前所持的态度。

设想在一次会议开始时你赞成某事,而会议结束时你又持否定意见。那么在别人眼里你没准会是个反复无常的怪物。而要是在会议期间,情况发生了新变化,那么在别人看来,你这种改变实在是明智之举。

同样,在以上情况下,把宣布改变决策的工作放到会后,效果会更理想。在你改变想法之前,经历的时间越长,你的新决策就越显成熟,看起来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时间一长,人们会觉得那是你作出的一个新决策,而不是什么改变主意的结果。

二要列出充足的理由。明确地罗列出你之所以改变决策的理由,别人就不会认为你朝令夕改。理由越多,大家就越相信这不是个草率的决策。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了,可是许多管理人员只凭直觉妄下断言。当手下问起为什么改变想法的时候,得到的只是诸如:“因为我想这么做!”或“我愿意!”那样硬邦邦的回答。从这些回答里,人们只能看到一个飞扬跋扈的老板的形象。

总之,当你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改变决策的时候,最好不要急于改变自己的想法。

三是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假如你既没有拖延时间的借口,又找不出足够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妨试着作一次武断的决定。显然,这样的决策一旦宣布,肯定会召来一片质疑,可对你来说理由总归是有的。

也许你手头掌握着一系列事实促使你改变决策。可现在时机未到,还不能把它们公之于世;也许这样的决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实质上却是个大有可为的长线投资;也许这完全是个根据事实推测出来的结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只好武断一次,尽管这种做法看上去不会很受欢迎,既称不上公道,又不易被人理解。

但你可以请求周围的人相信你。如果在此之前,你一直特别善于运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改变决策的艺术,那么偶尔地武断一次也无伤大雅。

在工作当中决策者如果想让部属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团结互助,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氛围,那么他就要正确地发布命令,善于揭示出团体的共同利益,从而让下属达成共识,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