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浪漫青春爱本无罪之兴凯湖情事
430700000071

第71章 创办大学校报(1)

《兴凯湖大学校报》在滕教授亲自授意下,按照校党委要求,如期出刊了。校报出刊后,师生反映很强烈。《政法新鹰报》在滕教授的帮助下,克服了资金困难局面、系某些领导的阻碍,在当年10月1日正式出刊了。报纸出印后,得到兴凯湖大学张校长高度称赞。张校长看着《政法新鹰报》后,召见了鹏贺,张校长希望鹏贺把这张报纸办好,而且要达到每位学生一份,要如期出刊。《政法新鹰报》出刊后,鹏贺在兴凯湖大学学生中的威望和名声顿时名震全校,鹏贺破格被任命为兴凯湖大学学生会科学艺术团秘书长,校学生会主席、校、系文学社社长。鹏贺在兴凯湖大学北校区两个左膀右臂新吉、丰驿由于没有得到滕教授厚爱,自己退后,被两个美女诱惑,双双投入爱情的河流,同居去了。

鹏贺单枪匹马每天穿梭在学校的各个走廊和领导办公室,工作成绩得到校、系领导的高度称赞,同学们都很羡慕他,鹏贺一时成了学校的名人,成了“校园作家”,追求他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可他为了尽快成为一名****党员,他始终保持正人君子的好名声。

L级中文班班长大鹏虽然没有得到校领导厚爱,但在系里的工作相当不错。由于年轻、帅气,虽在班级缺少群众支持,但在系里人气很旺,人气指数特别高,得到系领导厚爱。

北校区L级中文班其他几位得力干将由于L级中文班在兴凯湖大学的出名,特别是班级团支部书记鹏贺的出名,都恢复了“身份”,而且人气指数都很高。L级中文班刚到兴凯湖大学本部不到三个月,局面全面打开,而且在全校中的整体地位逐渐提高。

至于,《政法新鹰报》在未来怎样发展,鹏贺他们也没有具体的主义。鹏贺这些人只能在闲时搜集一些关于报纸方面的一些消息,作为办报发展的“软件”,但他们仍然在加倍地努力,他们打算把《政法新鹰报》办起来,而且要坚持住办好。浙江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张岚对对当代大学校报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网络迅速兴起,高校中的传媒也强势扩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影响。如何适应形势,谋求发展,是当前高校校报面临的重大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我国校报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有大学校报25家,到1966年,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五分之一。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余家。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属于内部报纸。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高校校报正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从此高校校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1900万人、高校教师80万人,如果包括学生家长、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高校校报的读者有数千万人之多。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既给高校校报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来自校园网络和网络媒体的冲击。互联网开辟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作为高科技新兴媒体的网络,正以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冲击。网络的运行也打破了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各高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学校的新闻、动态、事件等都以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而校报一般为周报、旬报、半月报,读者看到的常常是10天前的新闻,周期长速度慢使校报新闻变旧闻,常常处于老牛拉慢车的尴尬境地。同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社团都可在自办的网站或主页上传播新闻,与校报“争鸣”。除此之外,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网络媒体也在争抢师生们的“眼球”,对校报传播形成了极大的压力。来自校园广播、电视等校园传媒的竞争压力。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已成为当今高校校园的四大主流媒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而有线电视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传媒形式。目前,从对师生的调查看,校报依然是师生获取校内信息的主渠道,对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影响也较大。但由于校报自身的局限性,较之广播的快、电视的动,其新闻时效性和如何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便成为校报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当前电视传媒的优势在高校尚未充分发挥,一旦进一步受到重视,校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来自传播对象的挑战。校报的特点是读者群高品位、高素质、高层次。高校校报的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为高校师生员工,而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各学科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构成了校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他们文化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高素质的阅读对象对办报的质量也相应地提出了高要求,对信息量需求更大,对新闻的规范更严,对报纸的作用期望更高。但目前校报普遍存在面孔单一的缺陷,内容较单调枯燥,会议消息多,工作动态多,可读性不强,缺乏校报应有的生动活泼的学院派风格。来自报道内容的挑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的工作有其周期性和重复性,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性较强,这对校报的报道内容也提出了挑战。同时校报的报道范围狭小,信息源和新闻源多来自本校校园或兄弟院校内,反映的新闻事实也较为狭窄。加之校报的版面小,每期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也因此受局限。来自采编队伍的挑战。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是高校校报编辑部的普遍状况,而无(记者)证、无(新闻)职称、无(广告)收入,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校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这对校报的建设提出了考验。高校现有的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而往往一个编辑要负责从计划、选题、组稿、编稿、划版,直到校对、发行、发稿费等全部事务,因而编辑们学习和研究时间少,业务水平难提高。高校校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途径和对策。高校校报要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站稳脚跟,发展自我,就必须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充分认识到,校报不应自我约束,单纯作为宣传工具,而要让校报工作者更多地以报刊产业中独立的新闻业务运作者的姿态,按照新闻业务规律,独立灵活高效办报。目前,各高校对校报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改善办报条件,缩短出版周期,强化校报服务功能,并着力在校报的内容与版式上加以创新,印刷上力求精美,使校报的办报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一些高校校报在办报的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宁波大学报》近年来通过优化配置校内资源,与校内部门和学院合作创办系列子报,在全国高校中开了一报多刊之先河,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报路子,也为全国高校校报运作机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浙江大学不仅与校内部门联合办报,更尝试走出校门,借人办报、借资办报、借智办报。浙江大学与石油大学(华东)等几家校报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广告经营权,为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匮乏、人员不足的瓶颈问题带来了希望。笔者以为,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当前高校校报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