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
4319300000021

第21章 不断膨胀的金融泡沫(1)

3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995年以来,斯坦福玩弄着与麦道夫相同的手法,号称每年的投资回报固定在10.3%至15.1%。他手下“斯坦福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单,年收益率可高达摩根大通银行的3倍。

艾教授通过校友会的介绍,将税后的50万美元交到了艾伦斯坦福的手上,说好每年至少10.3%的利息,最快五年后便可加倍奉还。没想到金融海啸来了,艾伦斯坦福东窗事发,艾教授那50万人间蒸发。

刚到美国时,我在中部的一所州立大学攻读大众传播硕士学位。听说美国人数学不怎么样,于是第一个学期选修了统计学(上)。原以为在国内修过统计学,可以轻松混三个学分,腾出时间去打工挣学费。却不料授课的艾教授也是中国人,想混学分不容易。

艾教授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到美国的留学生,在斯坦福大学攻下天文物理博士后,应聘到我所就读的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相当于国内的副教授)。如此的经历,在当时的中国人中算是凤毛麟角的了。结果第一学期结束我只得了B+(相当于86到89分),这对于从小到大数学成绩一向优异的我来说,是不能容忍的。第二个学期我接着又修了统计学(下),还是艾教授授课,终于得了个A。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受益匪浅。

三个学期后,我离开中部搬去纽约。不过,一直与艾教授保持着联络。特别是进入华尔街后,我时常向艾教授讨教模型问题。后来,艾教授的许多学生收入比他当教授高,特别是那些进入华尔街的,平均收入比他高个两三倍。可是,艾教授醉心于科研,不原意离开学校。

皇天不负有心人,前年,艾教授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邵逸夫奖,奖金一百万美元,他一人独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一百万美元常常是两、三个人分)。得知这一消息,我第一时间就打电话去祝贺!艾教授说,辛苦大半辈子了,这笔钱扣去50%的税,也可以买个度假屋,享受退休生活了。我劝艾教授,说美国房价大泡沫,即将大跌,最好再等两三年再进场。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和他视频聊天,告知他美国房价已跌去30%以上了,现在是购买度假别墅的时机了。只见他浓眉扯了一下,耸了耸肩膀说:那笔钱都蒸发了,一半給了IRS(美国税务局),另一半交给了“斯坦福”。交给税务局是没有办法,“斯坦福”不是他的母校吗?是他捐给母校了吗?细问下来,原来是另一个麦道夫——艾伦斯坦福。艾伦斯坦福是继麦道夫之后,在金融海啸中所出现的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制造者之一。其中,麦道夫与斯坦福是涉案金额最大的两起。

提到“斯坦福”这个姓氏,很多人会想起美国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这也是后来斯坦福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重要砝码。原本和他斯坦福大学毫无关系,为了建立与斯坦福大学的联系,他一方面,向外界宣称他与斯坦福大学的创始人——利兰斯坦福是远房亲戚;另一方面,又利用金钱来“攀亲”,资助利兰斯坦福大厦的重建工程。在斯坦福大学的网站上,人们可以看到他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拥抱,以及前总统克林顿当面称赞他的画面。1995年以来,斯坦福玩弄着与麦道夫相同的手法,号称每年的投资回报固定在10.3%至15.1%。他手下“斯坦福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单,年收益率可高达摩根大通银行的3倍。

艾教授通过校友会的介绍,将税后的50万美元交到了艾伦斯坦福的手上,说好每年至少10.3%的利息,最快五年后便可加倍奉还。没想到金融海啸来了,艾伦斯坦福东窗事发,艾教授那50万人间蒸发。

也怪我多说一句,如果艾教授一拿到钱就买度假屋的话,虽然缩水30%,但房子还在。现在可好,奖金一分不剩。

但谁能料到像艾教授这么高智商的人,都会上了斯坦福的套,相信那听上去就不可能的好事。然而,受麦道夫和斯坦福骗的哪个不是“精英”,不知是狐狸太狡猾了,还是“精英”往往反倒缺乏常识呢?

40.泡沫的故事

人类的金融史几乎就是一部泡沫史

人类的金融史几乎就是一部泡沫史。先前三五十年一个小泡沫,百八十年一个大泡沫。后来二三十年一个小泡沫,五十年一个大泡沫。大家耳熟能详的有: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疯狂、1720年的英国南海泡沫(牛顿在这个大泡沫中亏了两万英镑,若按每年2%的通胀率来计,值今天的七八百万英镑)、1837年的美国银行恐慌等。历史上最恐怖的1929年大萧条,泡沫就始于“1907年大恐慌”。近三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泡沫积聚的速度也越来越迅猛,单单这十年我们就经历了无数的大小泡沫。巨大的泡沫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点COM”,另一次就是房市。每一次的起因都类似,结局也颇相同。但人们似乎很健忘,总是跟随泡沫一次次地追高杀低,深受其害。

吹大泡沫总要有个说法,最典型的有几种。

一.当经济快速发展时,人们的想象力被激发,那些与新技术相关的标的物会伴随媒体的大肆渲染,泡沫被吹大起来。如百多年前的铁路股、上个世纪末的“点COM”及相关的高科技股、甚至与未来“绿色概念”相关的股票,都曾经飙升、或未来会飙升,人们总以为这些股票会无视地心引力一直往上窜。

二.泡沫的形成与人们的必需品相关。譬如人们坚信对房子的刚性需求永远都存在,所以房价可以只涨不跌。前二年的油价也是如此,从30美元一路上涨到147美元一桶,华尔街大鳄和部分经济学家还预测:石油将会涨到200、甚至400美元一桶。

对这两项引发泡沫的诱因,使得人们蜂拥而上,推动商品的价格不断地走高。因为人性雷同而且千年不变,不管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不管是100年前的人还是当下的人,都会拼了命去追赶有利可图的快车,绝不想被车上的人挤在门外。那些传统的预测泡沫的理论,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人们往往从最初的疑惑,转变为好奇,然后升级为狂热。每次泡沫都会无情的破灭,留下一地鸡毛。过去的事就不再提了,90年代末的高科技股大跌,令股价至今都回复不到最高点的25%。如今,美国各地的房价跌去了30%到60%,而且还在继续下跌;2008年,油价接近150美元一桶,却硬生生一路下跌至30美元左右,目前依然徘徊在70美元上下,连最高位的一半都不到。

三.稀少的古董古玩、名家名画类。

最近,美国一位著名画家的三幅现代画,拍出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的高价,后来他透露其中的两幅画是他女儿四五岁时的涂鸦之作。还有一幅更离谱,是他家一条小狗的大作!前些日子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一位收藏家披露说,10多年前他曾收藏过一个,只花了2 000美元,就在一个跳蚤市场买到了。

四.对所谓名牌和限量发行的迷恋。

这几年,名牌手包的价格,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迅猛攀升,留意到这一泡沫的人恐怕不多。我太太的一个女友就是品牌包的狂热追风者,每隔几个月就会买一两种新款式。设计师就是抓住了跟风者的心理,给手包取的名字就像名车的那样,什么“Uptown”、“Downtown”、“Mulberry”,价格动辄上千乃至数千美元,还美其名曰限量供应能保值。一次Party,这位大小姐提着一个透明的包,包里的物件依稀可见。我定神瞧了瞧,发现包的质料跟我家浴室的浴帘相似,便故意开玩笑对太太说,你怎么拿家里的浴帘给她做皮包了呢?那位大小姐一听不高兴了:“胡说!我这是Chanel的最新款式,800多美元,比你家浴帘不知贵了多少倍!”我心想,这位大小姐缺乏幽默感倒也算了,都上当了还不自知就太可怜了。

对于古董名画、名牌奢侈品,如果有闲钱买来玩赏一下倒也无妨,不过这些商品本身无法带来收益,真可谓“Priceless”,可以说它“无价”,也可以说它一文不值。它们的“价值”在于下一个买家愿出多少钱,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击鼓传花那样,得祈祷下一个傻瓜出现了。富人的钱已多得发霉,就让他们去把玩好了,而普通百姓如果指望那些东西能保值增值,就绝对不靠谱了。

泡沫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近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黄金保值的呼声甚嚣尘上,真是“满城尽带黄金甲”,使黄金突破1 400元美元一盎司,创下历史新高。

听过一个寓言,有两个探宝者甲和乙,经常结伴去探宝。在一次探宝途中,突然下起大雨,他们躲进一个山洞,不料走进山洞深处,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堆金元。他们欣喜若狂,于是两人将金元一分为二,各自放进了自己的背包。金元太重了,而想要带走金元就必须穿过沙漠,两人不得不扔下随身物件,只带了珍贵的水与食物。他们出发了,他们走过三分之一的沙漠时,太阳高照,躲也无处躲,每走一步都变得非常艰难,但谁都不想抛掉金元。甲取出水壶抿了一口水,一不小心,水壶掉地上了,眼睁睁让水流走了。他口渴难忍,不得已将金砖跟乙换水喝。为了得到更多的金砖,乙把珍贵的水换取了金砖。不幸,在走出沙漠之前,乙背着沉重的金砖倒在地上,走进了天国。甲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沙漠。

听到这儿,或许读者会说,故事很老套,没啥新意。慢着,故事还没有结束。一百年之后,另外三个探宝者在沙漠中发现了乙的骷髅和一堆金砖。那三人见到金砖一点都不兴奋,因为百年后的黄金就象普通的金属一般,毫无珍贵可言。他们根本不明白,乙怎么会死在一堆金砖的边上。

关于黄金,股神沃伦巴菲特有句名言:“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黄金,被人类从非洲或其他地方挖掘出来,然后将它们溶化,铸成金砖。然后,再挖个洞(指各国央行的地下金库),将它们埋进去,花大钱雇人看守着。任何火星人看到这事都会挠头不解的。”这正好是上面那个寓言故事最佳的诠释。

从近代货币发展史来看,黄金遭此命运毫不令人生奇。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采用的货币是银本位,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对货币的需求猛然增长,逐而更换了金本位制。所谓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因为金属货币毕竟有限,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时,社会流通的货币少了,这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以上个世纪大萧条为例,因为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兑现,形成所谓的产能过剩,生产力大大超过了黄金的总量。说那是金本位惹的祸,大概也不为过,就因为金本位制,当年无法大量发行货币来缓解压力,致使无数银行倒闭,最终受害的还是普通百姓。[秋13]据大萧条前后两次人口普查推算,大萧条期间,美国饿死的人占当时其总人口的7%!虽然这个数字没得到官方的确认,可能有点夸张。不过,从官方正式披露的对大萧条描述的文件来看,也足可见金本位之恐怖。

近期,黄金保值的流行观点,促使人们狂热的投资金条、纸黄金(“纸黄金”是一种个人凭证式黄金,投资者按银行报价在账面上买卖"虚拟"黄金,个人通过把握国际金价走势低吸高抛,赚取黄金价格的波动差价。——编者注),黄金又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出现“金本位”复活的迹象,不禁令人产生了时空错觉。

黄金真的能保值?人们或许太健忘。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金价就维持在800美元一盎司上下了。1980年1月,金价甚至突破过850美元一盎司。即使按最保守的每年3%的通胀率,那时候的850美元的价值比现在的2400美元还要高。黄巢的名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有趣的是黄金这次上涨恰恰落在秋天,如果真能成势,对美元的霸主地位的确是一次冲击。不过,即便美元崩溃了,也不可能回归金本位制,就像当年黄巢起义转瞬即逝一样,黄金担当不了美元所负担的重任。

当今世界,世风日下,有人居心叵测地忽悠大家入市,有人懵懵懂懂地推波助澜。只有在泡沫破灭,烟雾褪去之后,人们才会看清幕后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为避免上当受骗,普通百姓唯一能做的是多看历史,因为历史往往会一次次地重演,而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很显然,黄金将被再一次被炒作成大泡沫。既然是泡沫,那就早晚会破。善良的人们千万要谨慎,不要做击鼓传花游戏中那个最后的傻瓜。

41.GDP,空心的财富蛋糕

可是,近十五年来,每隔几年发生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人们越来越质疑GDP的可靠性。特别是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其爆发前,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不如10年前,但GDP却显示美国经济在蓬勃增长,说明GDP数据被不真实的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扭曲了,就像那两位教授各吃一口狗屎GDP便产生200万,事实上房地产的不断转手根本未产生任何财富,却占了GDP中很大一个比例。

2009年的11月,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成为全球最热的话题之一。而作为经济回暖数据标尺的GDP,其可信度却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先讲个小故事,在巴黎,一个研究GDP的年会上,经济学家聚首一堂。休会时,美国的甲教授和英国的乙教授在大街上散步,瞧见地上有一堆狗屎。甲教授说:“仁兄要是吃一口狗屎的话,我就给你100万。”乙教授反问:“真的吗?”

“那当然!不过,我要看着你吃下去,”甲教授说。

没想到,乙教授真的趴到地下吃了一口,眉头一皱,咽了下去。甲教授大惊失色骇然不已。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开张一百万美元的支票给乙教授。可乙教授拿到支票并不高兴,他心想,这要是传开去我吃过狗屎,那岂非一世英名毁于一旦?他见甲教授一脸的后悔,就说道:“这样吧,你如果也吃一口,我也给你100万。”甲教授听罢也毫不犹豫地吃了一口。乙教授也当即给他一张支票。然后,两人发誓谁都不准说出去。

他们俩在回宾馆的路上还谈论着这件事,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就在前10分钟里,我们创造了200万美元的GDP。”

地球人都知道,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是二十世纪30年代,由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应美国商务部的要求,负责编制的一种反映经济全景的指标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到了90年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策划了一套政策,和美联储一起与华盛顿达成共识,包括放松银行管制和市场自由化、私有化和缩小政府规模,强调GDP,使GDP增长率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最权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