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人说话术
4327500000052

第52章 说话忌术(19)

几年前有位母亲为了她13岁的独生子来找我,她很苦恼,让我无论如何想办法帮帮她的儿子。她说她儿子很聪明(后来,我测得他的智商很高),但在学校里的功课却总是不及格,成绩单上关于学习态度以及同学关系的评语也不好。他母亲抱怨说,他回家总是不肯做功课,不是说没有作业,就是说在学校做完了。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面,任母亲怎么唠叨也不动地方。儿子的父亲是一名驻外商务人员,时常外出旅行,和儿子关系很疏远。他把管教孩子的责任全推给了妻子,因此也不了解她面临的困难。

我对这孩子及他家里的情况大致了解之后,就约他来谈谈。初次见面,我就感到他是个特别的孩子。一般第一次到我这里来的孩子总是拘束、腼腆害羞,我必须先花点时间跟他们闲聊,以排除他们紧张羞怯的心情。但是这男孩不同!他一见到我,就跳起来热烈地和我握手,就好象我是他多年的老朋友似的,然后轻快地随我走入办公室,在我还没来及开口问他时,他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出他的问题:“医生,您听我说,您一定得帮帮我妈妈!我实在忍受不了,她唠叨下去的话,我只好逃走。我不知道她对您说了些什么,但是您知道她从早到晚唠叨个没完。我在家里一刻都不得安宁。我在浴室刷牙,她在客厅叫道:‘不要忘记关灯!’我开冰箱时时,她说:‘不要忘了关上!’我在家里没有一件事可以清静自在地做。每天都是:‘你到哪儿去?去洗手!不要和某某人在一起,他不是好东西!不可以!你为什么要买那盒磁带?零花钱怎么随便乱花?去刷牙!你脸怎么那么苍白!站直一点!’”

“如果没有什么事可挑,她就提我的功课。我从学校回来一踏进家门,门都没关上,她就叫道:‘你不觉得应该先去作功课吗?’我一气之下,就偏不做功课,让她不能称心如意!医生,我知道我还算聪明,也希望把书念好将来上大学,但是我不希望由母亲来控制我的每一次呼吸,我唯一对付她的办法就是不念书,因为她比我还着急。”

用“成绩不好”做武器来对付父母,在孩子中很常见,但多半不是有意的,这位男孩的情况很少见。

我们暂停一会,看看以“成绩不好”作为武器究竟如何产生效果。当孩子觉得父母不公平、管得太严或伤了他时,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反击”。但现在的父母都太重视孩子的功课,太在乎功课的好坏,因此孩子很快会发现“不念书”是对付父母的一个“好办法”。但在伤害了父母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已,虽然当时他可以毫不内疚,也不惭愧,但结果却是对谁都没有好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病态的关系。我们再继续看这个由专家讲述的故事:

在他母亲的意识中是希望儿子能刻苦、用功、上大学、发挥他的才能,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够不唠叨。但是在潜意识里就不同了,我渐渐发现她在害怕儿子长大:她希望他永远是个小宝宝,一切都需要她照顾,都由她来控制。她不承认,后来慢慢能接受自己有这样潜在的动机,这才开始控制。最初她自己的行为。而在儿子的意识里是希望符合他母亲的期望,在学校里功课好、表现好、将来上大学等,尤其还希望母亲不再唠叨;但在潜意识里他不愿念书,因而更加强了母亲对他行为的控制,结果是母亲更唠叨。我们可以看出,儿子的意识及潜意识动机都和他母亲配合,而潜意识的目的却是破坏性的,这样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为“病态的相互关系”。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专家要求这一对母子从沟通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行为——行为传达给对方的是何种意义。母亲发现她对儿子凡事都要唠叨,正表示:“我希望你还是我的小宝宝,什么事都得听我的。”而儿子也他在以不念书作为反击的武器时,助长了母亲的唠叨。有了这些认识,他们都渐渐地能改进自己的行为了。

上面所举的例子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需要心理治疗。但是对于一般家庭里常见的唠叨,我们自已应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对要做的事情应预先订好准则,通常是对要做的家务及其他一些要求做到的事情订好赏罚标准,这可以相当有效地防止拖延和唠叨。当然要事先说好没有做到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可以避免唠叨,因为已订好规则,就无需一说再说;其次,如果没有照规则做,就可以施行预定的惩罚,也不必唠叨。

我们以吃饭为例来说明,吃晚饭的时候应该是家人欢聚的主要时间,但是很可能因唠叨而带来的不愉快破坏了气氛。假设7岁的儿子不肯乖乖吃饭,父母老是在饭桌上说他,于是弄得大家都不愉快,那么孩子的父母亲应该怎么做才好呢?应该在饭前行订个规矩:只要孩子好好吃饭,就有点心吃;不好好吃,就没有点心吃。当我这得在孩子爱吃点心的前提下才有效,否则就用其他方法,如不准看动画片,第二天不准出去和小朋友玩等等。注意要坚持实行,有的孩子可能变本加厉,希望你会“投降”,只有切实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下面一个例子是订立规则以减少夫妻之间的唠叨:

有一位妻子向朋友诉苦,因为她经常向丈夫唠叨着催促他修理东西,而丈夫老是拖下来不做,又不放心她找修理工来修,一来为了省钱,二来觉得别人不如他修得好。朋友建议他们定个协议,当家里有东西需要修理时,就给他15天的时候去修,而且把日期记在日历上,免得到时找借口说忘了,一个月以后那位妻子很开心地告诉朋友,只有一次是她找工人来修的。

的确,很多时候,在家庭生活中订立规则常常可以解决夫妻之间的冲突:

有一对夫妇常为周末的活动而争吵。妻子厌倦了天天呆在家里,希望能到外面吃吃饭、跳跳舞;而丈夫则对外面的应酬厌烦了,希望能在家里享受宁静周末,听听唱片、看看书、玩玩牌。因此,几年来经常发生冲突。后来丈夫提议,夫妻双方轮流负责计划周末的活动,妻子安排一周,丈夫安排下一周。这个办法不只是效果绝佳,并且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其他问题。妻子常建议留在家里,是出于体贴丈夫的一周工作的辛劳;而轮到丈夫作决定时,又常是决定出去玩,让妻子惊喜一番。

其次,解决唠叨的第二步是,看看是否事事唠叨,不论轻重缓急。是的话,就要设法略去不重要的事,而只对重要的事订立规则。换句话说,家里如果有人常爱唠叨,就让他对重要的事制订规则,以除掉不好的行为,同时除掉唠叨。

其三,第三步就是分析其中的沟涌过程,沟通一定要清楚具体,避免含糊不清。千万不要接受:“我等一会再干”或“我有时间再干”的回答,这种回答最容易引起唠叨。比如家务劳动,要明确要求在某个时间内完成,并说明否则将会有什么后果。注意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其四,要常常开家庭会议,或小型讨论会。利用这个机会来讨论哪些事情要做,应在什么时间做等等,并检讨拖延未做的事,注意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其五,检查一下夫妻之间或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否已到了恶化的地步,是的话,光靠前面几种方法来解决唠叨还是没有用,必须借助心理治疗或心理辅导,以解决根本问题。

最后,这是最实用的一点,在孩子耳边用悄悄话告诉他要做什么事,通常很有效。这种举动显示出一生活上的亲密感,让孩子觉得心理很舒服。有时候也要给他留点面子,不要当着兄弟姐妹的面说他。同时孩子对这种“秘密信息”很感兴趣,也能增加他的自我重要感。

18.切忌吹毛求疵

日常生活往往都是由大量的琐碎的事情所组成的,家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这些芝麻绿豆点大的事情。但在外理关系时,我们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吹毛求疵,换句话说,就是重要的就强调,不重要的就忽略。

这个秘诀看来容易做来难,但违反了它就会很容易破坏人与人的关系,因为那就好像在说“我不重视你的感觉和要求”。我们经常将某种人称之为“吹毛求疵者”,其主要特点就是分不清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实际上他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重要的,都要管。在一实生活中,每天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种破坏性的现象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危害有多大,它破坏家庭生活,造成夫妻离婚,也使孩子视家庭为地狱。

其实适当的批评能帮助一个人成长的,如果没有关心的、善意的批评,人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不能健康地发展为成熟的人格,但是批评要注意区别大事小事。一概不分轻重的批评,就成了吹毛求疵了。它会破坏人与人的关系,阻碍个人的成长。

那么,到度是哪些因素使吹毛求疵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下面我们用心理沟通的观点来列出几条原则:其一,吹毛求疵表现出对别人不接受的态度,而且不承认人是不完美的,这无异是歪曲事实,因此是具有破坏性的;其二,由于基本上对别人不接受,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敌意,破坏家庭里美好的气氛;其三,吹毛求疵者使别人对他报复或积怨在心,因此对他自己也没有好处;其四,吹毛求疵并不能达到改变他人行为的效果。因为对方可能把这不停唠叨当做耳边风而不起作用;其五,长此以往,当你提出真正重要的批评时,也会因别人不重视而失去作用。特别是在管教孩子方面,尤其危险,孩子会说“那张破唱片又在放了”;其六,吹毛求疵教人不讲理、没耐心;其七,吹毛求疵常常是破坏性的自我防卫结果。这种人常把自己的缺点放在对方身上而看作为他的缺点,才处处挑人毛病,指责别人;其八,最严重的后果是影响孩子的自我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鼓励,使他相信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有解决问题的南斯拉夫能力。而吹毛求疵的父母却使他气馁、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

对这种吹毛求疵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坐下来和他讨论,哪些事对他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然后把不重要的事一条条列出来,以后他再提这些事情时就罚打扫卫生,比如说让他周末一个人大扫除,为家庭作点贡献。

吹毛求疵者或者分不清楚事情的大小,或者根本没去分。对他来说,似乎每件事都很重要,都需要纠正。但也有另一种人刚好相反,似乎什么事情都不重要,我们称之为“粗枝大叶”的人,与吹毛求疵的人经常配成一对。这样吹毛求疵的人就有充份的机会和理由挑剔对方,只要对方是真正的粗枝大叶的人。相反地,粗枝大叶一方会想“好啊!既然我怎么做他都不满意,那我还管他什么呢?”一个满不在乎,一个更挑毛病,互相影响,越来越严重,最终肯定会导致关系紧张。

对付粗枝大叶的人的最好办法,和对吹毛求疵的人一样,也是讨论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且记下重要的事,要求他针对这些大事,一点一点的改正。不断地指责他通常没有什么用,因为他不在乎,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让他去做他认为不重要的事作为惩罚,例如打扫房间的卫生等。这里要提醒一点,在开“罚单”时要本着爱护,考虑对方的感觉和想法才行,不是操纵对方。应用这条秘诀时,最好两个人先商量过,听过对方的意见,如果他希望你也要改变,也趁机讨论。这样才能在合作、公平的气氛下进行,不产生操纵、逼迫的感觉。

最后我们还要提醒一句,这种琐碎、微细的吹毛求疵,有时不直接影响自我观念,但它会干预建设性的沟通,且看下面的例子:

孩子:妈,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有人把房间里那旧桌布卷起来,变成了一个大怪物。

吹毛求疵的母亲:孩子,你房间的桌布是新的呀!

善解人意的母亲:孩子,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又例:

母亲:我有个好主意,你为什么不找个同事陪你到他工作的唱片店去看看他!

吹毛求疵的女儿:妈,他在杂货店工作,不是唱片店。

善解人意的女儿:好啊,这个主意不错!我是想去一趟,哦!对了,他是在杂货店工作。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吹毛求疵使事情离了正题。而善解人意的人则挑出主要的细节作出反应,次要的细节需要纠正时,就在后面一带而过,这样就能达到愉快圆满的沟通。

总之,在家庭生活中,凡是你认为重要的事,就用语言和行动清楚地表达出来;次要的事就忽略过去,人毕竟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要怕作建设性的批评,但如果对一切琐碎的事都挑剔,就不仅伤害了对方,也伤了彼此的感情。合理的判断,加上善意的批评,就能帮助他人建立信心,保持家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19.切忌寻找借口

“借口”是用来隐藏真正理由和逃避理由的。许多借口是无害的,而且并不妨害沟通。比如说你上班迟到了,就对老板说:“对不起,我迟到了,因为汽车走到半路没油了。”尽管这是事实但你还是用了借借口,因为真正的理由是你太大意,没有及早发现车快没油了。但如果你并不经常迟到,这个理由也还是说得过去的。当然,那些经常迟到的人如果每次都用这个借口,就没人会相信了,他必须说出真正的理由,否则会丢了工作。

做父亲的平常要教孩子分清借口和理由。比如说:“我的房间没有整理好是因为我没有时间。”这就是借口。等于在说“我没有安排时间去整理房间。”或“我不想整理房间。”这些才是真正的理由,这就需要向他指出来。同样的,“因为他骂我,所以我才打他。”这也是借口,除非他平时就是这样,别人骂他,他就打别人。别人骂他时,他可以有多种反应方式供选择,不一定非打人不可,因为这就是借口,还有真正的理由,应该帮他找出来。这样才能帮助他,使他以后诚实对待自己,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借口多少都有保护自己的作用,有时是起一个“合理化的作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借口来蒙蔽自己,借以自我安慰,不必要面对不愉快的事实。但有时却是有意去编造借口,一方面保护自己,一方面蒙敝他人或占人家的便宜。前者是自己不去面对现实,后者是故意欺骗他人。

不妙的是,父母自己在和孩子沟通时常常找借口,无形中使孩子也学会找借口。尤其是孩子提出要求,父母不答应但又不敢或不愿说出理由时,容易对孩子借故托辞。请看下面的例子。

有这样一个家庭,父母都怕对孩子提起有关性的知识,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父母显然在找借口回避。这对夫妻有个15岁的男孩,他很喜欢游泳,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到附近的游泳池去游泳。最近他的父母听说那边有个大男孩对邻居的小男孩有同性恋的行为。虽然他们的儿子已经15岁了。但他们从未和他谈过有关性的适应问题,更不用说同性恋问题。回避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有一天早上:

儿子:妈妈,我今天去游泳可以吗?

妈妈:不行。

儿子:为什么?

妈妈:嗯,嗯……你的游泳裤脏了。

儿子:没有,一点都不脏,我昨天才洗过。

妈妈:(不作声,继续烫衣服)

儿子:那我可以去了吗,妈妈?

妈妈: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别吵了,你没看到我很忙吗?

儿子:但是,为什么我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