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如何高效率地工作和生活(下)
4331400000008

第8章 在休息中成长

成长是休息的一个主要功能。工作无非是一个身体消耗能量、逐渐疲倦的过程。而工作后的休息,主要是一个重新储备能量和成长的过程。当然,工作可能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相应的条件。但是就工作自身来说,它对人体是有害的。通过工作我们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工作并不能为我们带来成长。实际上,我们是在休息中得以成长的。当然,休息并不是成长的唯一条件。但是,休息,确实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当今这个“浓缩”的社会里,跟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是相当必要的。

我们吃的食物是“浓缩型”的。我们做的阅读是“简约型”的:一天阅读三卷书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们通过新闻了解世界,要求内容要简要概括。我们写作的时候,要求内容可以用速记,然后再用机器(诸如电脑)记录下来。我们做生意的时候,要求通过电报、电话或者无线电就能完成交易。我们要求快递速度可以达到一小时五十里地或者更快,而邮寄快递的时候,我们要求通过打字机和程序库,花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我们在车上读书、看报。而边吃饭边看书的习惯屡见不鲜,人们正在养成这种习惯。

所有这些高度“浓缩”的活动:在更小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缩短思考与行动之间的时段,“孕育”一个想法和把想法运用到现实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这个可视的物质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是思考着的世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杰出贡献都是通过思考完成的,而这段时间不断缩小。这对我们个人成长是不利的——它们通过破坏我们的能力,更容易阻碍我们的个性发展。

关于时间方面,我可以用画漫画的方式来诠释。首先准备一个精美的画框,然后把一些享受盛誉的世界非彩色名画贴进画框。只要这些画的形状允许,那么尽可能地使这些画贴近。这些画都是轮廓素描,这样就没有背景之分了。画作之间的风格必须统一。画跟画之间不能有空隙,如果有,就用一些漂亮的色彩和可以与之相匹配的东西贴满补齐。如此,如果我的画册四英尺长三英尺宽的话,贴完这些画,很多世界名画就能重现于我们眼前了。但是,看到这个画框,我并不会感到愉悦,或者体会到这些画的内在意义和理念,因为画跟画之间没有调整,没有界限。

合适的设置和界限或者页边距,是每一个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要素。同理,如果生活是一部作品,那么我们要进行人生的思考,然后在思考中成长,也必须有一定的“页边距”、合适的设置,以及创造它们之间互相融合的机会。

我们主要白天做事,但是我们的身体组织的成长却要比白天来得多。

吃了饭开始消化,身体恢复了,也有力气了,脑组织修复,神经细胞重新充满了液泡,那些起皱的边缘也舒展开了,变得平整而圆润。这就是“页边距”,这就是合适的调整。这就是一个人主观上消化了食物,客观上完成了一天的工作的结果和体现。

这个过程对于精神世界一样适用,一样必要。一个学生,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知识上,充其量不过了解了更多有关生活或者无关生活的“事实”,但是他们却没有把所学到的融会贯通,因而他们没有明白学习的主要目的和终极意指。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一个人知道多少这样或者那样的“事实”,而在于是否可以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融合起来——正如艺术作品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形式怎样美观或者颜色怎样绚丽,而在于界限和合适的设置。是的,我们的知识也需要融会贯通。它们需要真正融进我们精神生活的细胞中。我们每天的感情,情绪波动,挣扎,我们头脑突然迸出的灵感,这些都需要融合到我们的自我中来。而融合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安静和休息状态中。一天下来,没有获得安静和休息的人,相对来说融合的就比较少。一个人必须要好好思考一天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一日三省吾身也不为过。如果我们有想法,就必须反复思考如何实现我们的想法和梦想。睡眠有益于我们的身体成长,睡眠也很有可能为我们的思想成长创造条件。在睡眠的过程中,我们白天生活发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能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溜进我们的头脑中。通常情况下,我们睡醒一觉,睡眠质量还不错,早上醒来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在白天存在的问题都解决了。这种情况多见而且属实。我们的精神氛围很好,头脑清新,像是服下了灵丹妙药一般神奇。显然,这并不是我们仅仅休息多就能予以解释的。我们知道我们睡眠的时候,大脑并不是完全不活跃的。我们也知道,一种或者别的某种心理过程依然还在持续。对于这种猜测,我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或者反驳。但是,好像确实是在很多著名的例子或者没有办法有科学、充分解释的例子的情况下,这种假设是成立的。我们最好的工作状态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在办公室里或者在办公桌前,而是我们的头脑在安静中漫步游移,若有所思,心思却不受牵制的时候。就在这个时段,有一种想法突然冲进我们的头脑,完全引导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继而产生了某种应付之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念头和幻象,新的灵感,希望和欲望。工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些念头、灵感、希望和欲望得以实现的过程。那些伟大的想法和认真权衡后的平衡,很大部分在安静中、休息中,不用刻意寻找就能自动现身。

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个不愿意花时间做好一件小事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的。这样的人能有什么创意?更别提什么划时代的想法了。

休息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整,重新储备工作的能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只要在疲倦的时候休息就可以了。有的时候,尽管我们身体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我们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无所事事的时候,正是我们的头脑状态最好、一切皆有可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放开我们的心思四处游移,它们不受牵制,越自由越好。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受到从未知的世界传来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要保证我们的接受工具状态极佳——它们不受牵制,随时准备接受信息。

请注意,我并不是在宣扬空想的神秘主义。我只是用了比喻的方法,不管这些想法和理想是完全来自我们身体和心灵内部,还是这些调整和再调整是不是由物质构成的,或者这些想法是不是我们个人对外部刺激做出的反应。

年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成长,不断地、快乐地成长。我们中很多人怀念年轻的时光,认为这段时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难道不是因为这段时间是我们成长最明显、收获最多的时刻吗?我认为,我认识的人里面,在中年和晚年比较幸福的人,他们是一直在成长的人们——成长的过程是欢乐的。

相对于我们尚不太了解的卡加尔(Cajal)和弗莱斯格(Flechsig)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脑外围的纤维会不断成长,至少会持续到中年阶段。结果还显示了这些纤维以某种方式直接跟我们的智力相联系。

很多人似乎到二十岁就不长了。但是,还有一些人在不同时期继续成长。一个人成长期到底多长,部分由遗传决定,部分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能控制的部分,可能由于过重的体力活,加上没有合适的休息和“页边距”而受到了限制。但是如果我们生活比较规律,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我们自己能控制的成长期就会增加。但是如果我们每天劳累,没有适当地休息,那么我们自己能控制的成长期就相应减少。如果我们想要成长,继续成长,我们必须做些不经常做的事情——工作之外,还需要休息,放松。我们必须保持这样的习惯。

上面所作的陈述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有力度,我在异想天开吗?我所说的是不可能的理想状态吗?不是。接下来几个星期、几个月,我们的每一丝力气和每一秒时间都要用在做事上。但是,如果一个人经常这么过日子,这种情况延续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年又一年,那么很可能这个人在遭受工作的奴役。这时候工作已经成了他的主人。而他不再是主人了,他变成了奴隶。这就意味着他的成长和他做大事或更大的事的能力被阻止了。

我知道一些男人:青年人基督教组织的干事,大学体育教师,大公司的老板或者主管;我认识一些女人:大家族的家庭主妇或家长。这些人都劳逸结合,保持了工作和休息之间的平衡,所以他们能够不断成长,所以他们的理想能够每隔十年而不断膨胀扩大,所以他们对于生活的回应越来越顺畅,所以他们能享受生活,过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这些人很清楚没有“页边距”,没有休息,远离平衡的时候,意味着什么。他们脸上满是谨慎,谨防即时的压力,不纠缠该死的细节。他们不会让这些成为阻挡他们前进的绊脚石。毕竟,有更重要的事情和使命在等着他们。

如果我们将一枚硬币放到眼前,如果距离足够近,那么这枚硬币就遮住了我们的视线,遮住了整个世界。我们眼前的一个小工作、小职责,可能会阻止我们所有的想法。于是,那些伟大的创意和点子就离我们远去了。

但是这样的小工作、职责总是近在眼前。总有事情要做。为了发挥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的成绩,我们必须将之与那些永远做不完的小事相协调。我们是不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离目标很远,我们怎么才能事半功倍?对于这些小事,我们要能立即做出这样的反应:“停下,后退。这是我的地盘。现在是休息时间,放松吧,想象吧,成长吧。”

休息之于我们,一如工作之于我们,二者都很重要。我们的梦想还得靠实践和行动才能实现。浓缩了的艺术不是艺术,习得知识并不代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