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明朝
4332100000014

第14章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3)

这可是朝廷中一等一的大事,兵部的人赶紧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这样重大的事情自然也不会瞒着张居正,可是听完了兵部尚书的报告之后,他就有一种感觉,这件事情来得太奇怪了。怎么个奇怪法呢?

五月份,恰好是天气比较热,而且又多雨的时候,明显这样的天气不利于骑兵作战,这土蛮怎么会突然来犯呢?不过这件事情马虎不得,还是先让自己的眼线调查一下吧,这个眼线就是戚继光。戚继光的回复也很快,就说边境上根本就没有任何一方的势力来犯,安全得很。

张居正一下子就明白了,估计这个李成梁又缺钱花了,所以才找借口要钱,这样的举动绝不能姑息,就下令让兵部给李成梁严厉的斥责。

除了严肃对待之外,张居正有时候也会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来安抚李成梁。公元1578年,也就是万历六年,鞑靼部落和土蛮之间发生了一次战争,在战斗过程中,鞑靼部落中有一支队伍逃了出来,投奔的对象就是李成梁。

李成梁一看,好啊,来了几个不怕死的,直接下令就把这些人斩首,并且取下了他们的头颅,直接呈给兵部,说自己在长定保这个地方取得了一次不小的胜利。朝廷一听,好事啊!赶紧就拟了个折子,给李成梁涨工资、升职,一番折腾之后,李成梁高兴了。

张居正在一旁看得清楚,觉得事情绝对不会这样简单,他听说这群鞑靼部落的人,竟然是赶着牛羊来“打仗”的,这也太奇怪了,于是又是一番调查,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不过这一次,张居正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不给李成梁留面子,一方面是因为万历皇帝的嘉奖已经颁布出来了,不能朝令夕改,这样有损于皇家的声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对李成梁的控制方法就是一拉一收,所以这件事情他只是小小的告诫了李成梁一下。

张居正在用人方面的能力,绝对称得上是一流的,对于不同的能臣将领,他用不同的方法收服,再加以控制,让他们为自己的万历新政提供方便,这不是每一个改革者都能做到的,想那王安石就是因为用人不当而导致了变法失败,张居正却能做到知人善用,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成功之处。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改革,可以说万历新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了万历八年的时候,全国范围清算出了将近三百万顷良田。或许很多读者对于土地单位没有概念,那就简单地说,清算出了半个荷兰,而它所产出的粮食可以养活整个欧洲。在万历新政之后,国库每年的赢利就能达到三百万两,最高纪录则是一千多万两,而在万历新政之前,国家则是赤字状态,这可以说是质的飞跃啊。

经过上述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反侵略的能力。当然,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他的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尽管如此,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毫不夸张地说,万历新政是明朝中期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万历新政,没有张居正的话,明朝或许等不到满清的建立,也等不到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就提前灭亡了,是张居正,以一人之力,将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明王朝的寿命,往后延长了数十年。

张居正之所以能在危难中果敢地主持新政,其重要的思想是始终不忘记以民为本,因民立政。他的改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农民土地的势头,多少缓和了农民的恶劣处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地方官吏对农民刻意剥削的机会。从而表现了一个古代文人注重学以致用、从政庇民的高贵质量。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家,张居正胸怀大志,思想敏锐,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但历史发展毕竟是一条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张居正改革的成败以及张居正本人,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随着张居正的过世,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也随之成为了历史中一粒尘埃,成为众多人回想起明朝时候最后的辉煌,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样有效且正确的改革最终却失败了呢?

这其中的缘由非常复杂,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万历皇帝的转变。当初,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管教得太过严格,物极必反,作为老师的张居正,并没有如愿将万历培养成自己改革之路的接班人,反而成为了改革成果的掘墓人,这多少有些讽刺的意味。

张居正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来源于李太后对他的信任、万历皇帝对他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仅仅是政治上,更是从心理上,依赖、敬重他。

你见过一声呵斥就将皇帝吓得直哆嗦的内阁首辅么?张居正就能。

你见过十年光阴之中,臣子说一,皇帝就说一,臣子说东,皇帝不会说北么?张居正就能。

你见过被皇帝恭恭敬敬称呼十年“先生”的大臣么?张居正就能。

可以这样说,在张居正心里,万历不仅仅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他最看好的政治接班人,也是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而在心里,这个小小的皇帝,就如同他的儿子一样,所以当万历犯错误之后,张居正往往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光是看着他的眼神,万历就已经被吓得直哆嗦。

等到了张居正准备实行变法的时候,国库的银子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到了盛大节日的时候,张居正就会像是个会计一样计算着各种经费。

公元1572年的元宵节,按照祖宗礼法,元宵佳节一定要放烟火、要赏花灯,当时年纪尚小的万历皇帝自然是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可是张居正知道,这一场烟火、这一次宴席就要花去七百两黄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于是他就趁着给万历上课的时候说:“皇上,您看先帝刚刚过世没多久,按照孝道之说,您应该守孝三年,在这期间,不应该举办酒宴。”

万历皇帝瞪着那双清澈的眼睛望着他,不知道先生究竟是何意思。

张居正又说:“眼下马上就要到春节了,过了春节就是元宵佳节,这两个节日如果真的要庆祝起来,那就要花去七百两黄金啊。”

直到这时候万历才明白张居正究竟想说什么,于是他挥了挥手说:“原来先生说的是这事,我已经下了命令,就将这两者免去吧。正月时期的国宴改为家宴,菜色酒品一律从简。”

听到这里,张居正喜出望外,觉得万历皇帝真是目光远大,能够知道他一番良苦用心。

万历毕竟是小孩子,喜欢热闹的天性并不会变,没过多久,他就趁着张居正授课的时候小声问道:“先生,您看人家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放烟火、看花灯,要不然……”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张居正就已经听出了端倪,于是他沉思了一下说:“皇上,眼下咱们国库已经没有多少银子了,还是以国事为重吧。”

听到先生这样说,万历虽然早就已经料到了这个结果,心里还是忍不住有些失落。

在张居正担任帝师的时候,他和万历的关系就非常好,甚至用情如父子来形容也不为过,有一次,万历皇帝病了,当他听到冯保告诉自己万历的病情之后,他非常担心,甚至在冯保面前唠唠叨叨,跟他说起了注意事项。

但是身为大臣的他,当然不可能像冯保那样侍奉在万历的身边,他能做的,也仅仅是每隔几天,就带领文武百官们去皇帝的寝宫门口,探望一下。

没过几天,万历就大病初愈了,朝政也又回到了正常的轨迹。在病后第一次的早朝之上,几天没见到万历的张居正,竟然直冲冲地走到龙椅面前,二话不说就跪在了万历面前。

张居正可是内阁首辅,从未在众多人面前如此失态过,在场的众多官员都吓了一跳,不知道这个首辅大人要做什么,可是万历皇帝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看着张居正。

“先生,”小万历开口说,“您看我气色如何?”

张居正不说话。

“先生,我现在觉得病全都好了。”

张居正,依然不说话。

“先生,我现在每天都吃四顿饭,不沾荤腥,胃口也好了很多。”

张居正,还是不说话,不过这次,他不说话的原因是他哭了,激动地哭了……

可以说,张居正的强势在万历面前,已经事无巨细,无论是朝廷上的诸多决策,还是皇宫后院之中的琐事,张居正都要过问。就连变法这样的事情,张居正也是自己做主,在他眼中,他只需要好好打点好现在的一切,万历亲政之后,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轨迹走下去即可。莫说在大明王朝,就连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找不出像张居正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或许也就只有诸葛亮能够与之抗衡了。

可是随着时间的演变,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依赖渐渐变了味道,因为在他的心中,对张居正产生了一种危机意识。

有一次,万历喝高了,开始耍起酒疯,有人立刻就通知了李太后。李太后立刻命令派人给万历醒酒,并且叫来了张居正。这张先生急匆匆地赶到后宫,就看见李太后怒气冲冲地坐在那里,万历皇帝的酒劲已经过去了,正跪在那里作自我反省呢。太后看到张先生来了,就命令太监去拿一本书,让万历读。张居正一看,也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上。

什么书啊?能把他们吓成这个样子,是《汉书》中的《霍光传》,在这本书里,记载了这样一段史实,汉朝的一个皇帝,因为荒废国事、荒淫无度,作为当朝最有权力的大臣霍光,就启禀了太后,直接把这个皇帝给废除了。

想想看,万历和张居正能不吓坏了么,李太后的意思不就是要废除万历么?张居正连忙求情,说这个万历平日的表现不错,就这么一回,皇太后就原谅他年幼无知吧。好说歹说,李太后才息怒。

李太后又怎么可能要废除自己的儿子呢?可是在万历心里却不这么想,他开始意识到,张居正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威胁。有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他对张居正的一些情感自然也就发生了转变。

不过,万历新政最终导致失败,也并不仅仅是万历皇帝一个人能够决定的,当然还有很多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