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4332500000035

第35章 勿让习惯成娇惯(3)

原来,他大学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就向家人借钱把它顶了下来,自己当起老板来了。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的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怀疑过。他的口头禅就是:“放下架子,路会越走越宽!”

不要寄希望于明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这是明代学士文嘉的《明日歌》,告诫人们要在今天抓紧努力,不要事事都寄希望于明天,如果那样的话,人生将一事无成。

什么是明天呢?“明”字由日月两部分构成,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小篆从月,取月之光。其本义为明亮,清晰明亮。《荀子·天论》云:“在天者莫明于日月。”次于今天者谓之明天,它是一般将来时,指最近的将来光明再次降临的时光,始于子时,终于亥时,不,它并没有终了,而是衔接了另一个明天。

人人都期盼着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尤其是当我们因今天的经历而充满懊丧的时候,明天总是最好的心灵医疗师,明天总是使我们重新振作起来的灵药。明天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成长、新的希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把事情都拖到明天去办。那样会使你的许多计划落空,办事效率低下,白白浪费大量宝贵时间,也易增加思想负担,招致别人不满。

而且,如果明日复明日,当几十年的风霜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时候,你就会突然明白自己的一生还没来得及做什么。然而这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即使再鼓足干劲也只能落个“夕阳无限好”。而这,恰恰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不要把事情拖到明天,因为那样会贻误战机。1814年3月31日,沙皇亚历山大率领俄军和各国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3月17日,拿破仑东山再起,进入巴黎,重组资产阶级政府。英、俄、奥和普鲁士等国派出重兵,围攻巴黎。

6月15日、16日两天,拿破仑突破普鲁士12万大军的阵地,并打败英国军队,推进到比利时边境。

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6月17日,拿破仑却让法军休息了一天,18日才开始进攻固守在滑铁卢的英军,结果,给了英军构筑工事的时间。就这样,在18日的决战中,英军工事起了重要作用,拿破仑在滑铁卢一战惨败,带着一万残兵逃回巴黎。

6月22日,在强大的国际武装干涉下,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上,1821年因病死去。

试想,如果拿破仑6月17日不让士兵休息,而是乘胜前进,那么历史就极有可能改写了。把事情拖到明天,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明天也总会有明天的事情。

巴尔扎克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时间是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巴尔扎克太累了,对一个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1小时后叫醒我。”1个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后,发现超过了1小时,几乎是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了我多少时间啊!”朋友不高兴地说,“你这么累了,该好好休息一天,有事情明天不能做吗?”巴尔扎克大怒:“我明天还有别的事情呢!”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些人磨磨蹭蹭,一点简单的事也要拖到明天。那么怎样才能改正这一不良习惯呢?

一、充分认识到其危害,不要将它看做一种无所谓的习惯

一个经理会因此而坐失良机;一个指挥员会贻误战机;一个医生会因拖拉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如果年轻时不加以及时纠正,习惯成了自然,会带来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因此,必须尽早加以根除。

二、妥善地安排好事情的先后顺序

由于杂乱无章与拖拉是有一定联系的,有的人遇到几件事,不知从何下手而犹豫不决,延误时间。要学会区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按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依次排队,然后按部就班地处理,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为自己规定一个完成某具体事情的期限,限期完成

自我控制力较差的人,也不妨将其计划告知家里人或同学,这样,一方面自尊心可敦促你抓紧时间,履行诺言,也可及时得到别人的提醒与督促,从而逐渐增强自觉性。

四、不要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虽可得到一时的舒服,但到头来会日积月累,难上加难。反正都得做的事,有时不妨先处理棘手的问题或事物,先难后易可使自己得到鼓舞,那剩余的其他任务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不必为追求十全十美而裹足不前

有些人就是因为怕做得不很完美,望而却步。其实,想到的也该做的事情最好是立即行动,有些事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去完善的。如果能去除过分追求完美的枷锁,就会避免许多自讨的烦恼,也就可变被动为主动了。

机会在于创造

人生处处有机会,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知道它的价值,只有持之以恒地追求它的人才能受到它的青睐。

卡耐基说:“等待机会,是一件极笨拙的行为。”因此,不要以为机会像是一个到家来的客人,她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她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会是不可捉摸的,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她有时潜伏在你的工作中,有时徘徊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你如果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寻求、创造,也许永远得不到她。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机会也不例外。机会的发现、利用是以主体的努力为代价的。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说:“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法国细菌学家尼克尔说:“机遇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她的人。”不管你等待多久,机会不会自动前来敲门,机会的得来是要靠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的。企图待别人为你制造奇迹或期待明天出现奇迹,是不切实际而且必遭失败的幼稚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成功包括下级晋升的成功也是主体努力争取的结果。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

你付出的愈多,你抓住的机会就愈多,你成功的可能就愈大。相反,你付出的越少,你的机会就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渺茫。有些人把学业上无建树、工作上无绩效、仕途不通达,一概归咎于没有机会,还以为自己才华盖世而不遇良机,那只会发“萋蒿隐没灵芝草,淤泥藏限紫金盆”的感叹,永远也不会尝到成功的甜果!

要争取机会,就必须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特别要实事求是地向上级反映情况,提出自己的困难和要求,这是十分正当的途径,完全不属于自私和争利的范畴。在机会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而且,作为上司来说,由于其时间的有限性,不可能完全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也可能仅仅为一些表面现象所障目,以至于犯片面性的错误。既然如此,我们自己为什么不可以主动地帮助上司了解情况,以便他作出更为公允的决策呢?相反,如果你不反映情况,则只能是自己对不起自己。

但是,在这里,也应该注意一个问题,众所周知,每一次的晋级、长工资等,名额常常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人人有份。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要向上司主动提出要求,最好是事先作一番调查,看看这次指标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并就部门的各个人选作一番分析。如果说自己的条件很有可能入选,或者说有50%的可能,但存在着竞争,这样,你便可以而且应该去向上司提出要求。如果排队的结果表明自己的希望甚小,那么,趁早放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再主动要求,再争,实现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而且上司会认为你太过分,不明智。

不要自以为是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

的确,你谦虚时就显出对方的高大;你朴实和气,他人就愿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配合得很默契、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强硬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手,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没有把握,而且容易让对方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交往和工作难以继续。

晋襄公有个重孙,名叫晋周。这位晋周生不逢时,晋献公宠信骊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朝,跟着单襄公学习。晋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身份来到周朝。但晋周自小受父亲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朝,名声都不好听,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是周朝有名的大臣,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希望能跟着单襄公好好学习,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单襄公与王公大臣议论朝政,晋周从来都是规规矩矩地站在单襄公身后,有时一站几个小时,晋周都从未有一丝不高兴的神色。王公大臣都夸奖晋周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是一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单襄公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虚的精神。

晋周虽然在周朝,仍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消息,他就非常高兴。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还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朝数年,晋周言谈举止都谦虚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朝的大臣都很夸奖他。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虚有礼,今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

后来,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朝的晋周,就欢迎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

晋周作为一个毫无条件争当太子的王子,仅以谦虚的美德,便征服了国内外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虚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许多人并不看重谦虚的美德。事实上,谦虚是一种积极有力的特质,只要妥善运用,就会使人类在精神上、文化上或物质上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你想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谦虚都是必要的品质。在你到达成功的顶峰之后,你会发现谦虚的重要,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智慧。

正确对待他人的赞美

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习惯向别人敬献谄媚之词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花力气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美男子邹忌。有一天,他问妻子道:“我跟那个叫徐公子的美男子比起来,谁俊美些?”

妻子答道:“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邹忌的小妾和妻子的回答一样:“当然是你啊!徐公子怎么能跟你比呢?”隔天,有位客人来访,客人也这么说。

又隔了一天,那位徐公子到邹家拜访。邹忌仔仔细细地打量对方,看来看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徐公子。

“明摆着我不比徐公子美,而为什么妻子、妾及客人偏偏说我比徐公子美呢?”最后,邹忌恍然大悟:“妻子说我比徐公美是对我的偏爱;妾说我比徐公美是讨好我,怕我不高兴;客人说我比徐公子美是因为客人对我有所求啊!”

所以,当我们被别人赞扬的时候,要考虑到,别人拍自己马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为爱,就会有偏袒;因为害怕,就会有不顾事实的讨好;因为有求于人,便会有虚夸。

历史上,因为不能正确对待他人赞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恐怕就是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了。

金溪县有个叫方仲永的人,他家世世代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长到5岁时便能做诗,并且诗的文采和寓意都极尽精妙,值得玩味。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很惊讶,慢慢地都把他的父亲当做贤人看待,有的还拿钱给他们。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见县里有名望的人,表演作诗,却不抓紧让他学习。到最后,方仲永已与常人无异。他的聪明才智最终被完全捧杀了。

和方仲永不同的是,世界上越是伟大的人物,越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成功,对待他人的赞美,往往表现出谦虚谨慎的态度,有的甚至还很反感别人赞扬他。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一个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对英伦之护卫有卓越功勋。战后在他辞职时,英国国会拟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置于公园,令众人景仰。

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一口回绝。他说:

“多谢大家的好意,我怕鸟儿喜欢在我的铜像上拉粪,还是请免了吧。”

伟大的人物、不朽的功勋只有靠人心才记得住。建造塑像,不见得会使你的形象更加伟大,除了鸟儿在上边拉粪外,也许有一天还会有碍观瞻呢。

牛顿,这位杰出的学者、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出版了《光学》一书,确定了冷却定律,创制了反射望远镜,还是微积分学的创始人……功绩显赫,光彩照人,可当听到朋友们称他为“伟人”时,却说:“不要那么说,我不知道世人会怎么看我。不过我自己只觉得好像一个孩子在海边玩耍的时候,偶尔拾到几只光亮的贝壳。但对于真正的知识大海,我还是没有发现呢。”有这样谦逊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牛顿的成功是必然的!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正是因为有了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赞扬的态度和谦逊好学精神,才达到人生的光辉顶点。

就企业的发展而言,也是如此。现在,没有一个企业是孤立于社会面存在的,它在前进过程中总是不断要求社会的关注与反馈,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但现在的许多报刊、电视往往在企业成功时不惜版面为之鼓与呼,却将缺点掩盖起来,听之任之。这样其实是将企业置于温室中,无形中丧失了自身免疫力,一旦企业患感冒发烧之疾患,便败得一发而不可收。这种情况值得我们的企业家和创业者深思。

别被荣誉冲昏了头

在荣誉面前“吃独食”的习惯,也就是说一个人把成果独吞,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从而为下一次合作带来障碍。正确对待荣誉的方法是:感谢、分享、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