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你一生的习惯
4332500000034

第34章 勿让习惯成娇惯(2)

又例如:尊敬长辈,服从上级这也是好习惯,古代儒家经典兴起一种好习惯,君主赐给熟食,一定要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君主要是赐给生肉,那就得煮熟了供奉祖先。君主赐给活物,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养起来。侍奉或陪着君主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要先尝一尝饭菜。试想,总照这样办,谁又受得了呢?但作为习惯的一部分,如果一直流传下来,那么今天的文明世界就会出现咄咄怪事了。习惯对一个人来说可能谈不出好坏,但如果习惯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阻碍时代前进的借口和砝码,那么,这样的习惯是应该扔出去喂狗了。

不要死守老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习惯于遵循老传统,恪守老经验,宁愿平平淡淡做事,安安稳稳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别人为他们安排的重复性劳动。他们的生活毫无波澜,更乏创造。这种人思想守旧,循规蹈矩,心不敢乱想,脚不敢乱走,手不敢乱做,凡事小心翼翼,中规中矩,虽然办事稳妥,但一般不会有多大出息。

有的人却一身“反骨”,你拿苹果直着切,我偏横着切,看看究竟有啥不同;你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偏不听你的,偏要自己闯闯看。这种人不愿死守传统,不愿盲从他人,凡事喜欢自己动脑筋,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思想开放,不拘小节,兴趣很多,好奇心重,喜欢标新立异,最爱别出心裁。因此,这种人脑瓜活,办法多,最能创造出好成绩。

我们希望人们能多做后面那种人,努力在生活和工作中开创新局面,别让习惯成娇惯。因为,只有拥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实践。

一只大雁和一只狐狸都落入猎人设下的陷阱。它们各自都在思考如何逃过猎人的“魔掌”,死里逃生。不久,猎人来了。

飞遍大江南北、见多识广的大雁知道,既然成为猎物,求饶是没用的,于是快速躺在地上装死。猎人以为是被狐狸咬死的,就抓了出来,扔在地上。

狐狸想,民间有“不打笑脸人”一说,于是嬉笑着说:大哥,咱们是好兄弟,您就饶了我吧。我不像大雁,老是糟蹋您的庄稼,我帮您惩罚它。但猎人根本不予理睬:狡猾的东西,我不会上你的当。一棍子就打死了它。再回头找大雁,谁知,大雁早拍拍翅膀飞了。

在这则寓言中,我们看到狐狸虽然狡猾,但毕竟目光短浅,思想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只知沿用老办法,终于难逃一死。而大雁却通过分析猎人的心理,认识到了自己与狐狸的强弱关系,于是力求创新,采用欺诈的办法,诱导猎人犯错误,最终逃过一劫。

上面的例子说的虽然是动物,其实,人也是如此。时代在不断发展,仅靠小聪明,死守老一套的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在如今的社会,只有那些大胆创新,勇于挑战社会和挑战自我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先行者。

不要屈从于“司空见惯”

“司空见惯”这句成语说的是习惯对人的影响,而“习惯成自然”,则是指通过多年的磨合,人们逐渐习惯了向世俗低头,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说明人们已经完全与习惯融为一体。“门当户对”、“名正言顺”等对事情的评价的普遍认可都说明习惯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许多已上升到了经验的地步。

中国人说的经验在很大的一部分包括的是指对习惯的接受程度,一个人的经验越多说明他对习惯掌握了解的越多。我们说一个人比较成熟,在很大程度上说的是他对习惯的心理接受程度。许多人在逐渐长大、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对许多事情“习惯成自然”,在这自然之中,丧失了进取,丧失了良知,丧失了自尊。从现象来说,奴才应该站着,主人应该坐着,这是习惯,让奴才坐着说话时,奴才会谦虚地说“奴才习惯了站着”。“已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其实准确地说是“习惯了就是合理的”。让人们打破大锅饭,不习惯也就是不合理,完全不看这件事的本来情形。早在古代,人们可以说贪官不好,不能说皇帝不好,因为这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观念。

20世纪70年代,北京某居民楼中施工时工人把2单元的水管按到1单元的水表上了,所以2单元的居民水表一直走得很慢,而一单元的水表一直走得特快。由于二十几年来两个单元居民的电费一直由各单位补贴,所以大家虽然觉得奇怪,但从没有人出面询问过这些事。直到现在,水费涨价、单位不再予以补贴,两个单元的居民发现了其中有蹊跷,请专业人员来查看才知是水表连接有问题。这个例子很说明了问题。多少年来在僵化的大公有体制下,人们对公有利益处于一种完全麻木的状态,这种麻木逐渐成为一种恶劣的习惯,噬食了人们的健康大脑,使他们的思维陷入一种可怕的习惯“定式”之中。集体负责,事实上是无人负责;公有财产,事实上成了无主财产了,习惯了的人们正在一点一点失去自己的责任心、诚实和是非观念。

在“习惯了”的背后,我们发现许多问题,在古代大哲人观念下,在既往严格的思想控制下,人们的特异思维被扼杀了,服从和习惯成了“听话”的代名词,这就是习惯了的中国人产生的根源。

当然,中国人对习惯采取的这种接受方式一方面也与大众的习惯心理有关。长期以来,我们发现人们复杂的社会心理中有一种从众现象。看见周围的人都那样做,听见周围的人都那样说,自己也就不去独立思考,盲目地跟着人家那样做,那样说;或者这种行为和观点是自古已然的旧习惯、老传统,自己也就遵从那种传统习惯。这样的从众心理,实际上就是习惯心理。这种习惯心理与大众的素质有关。一方面绝大多数人们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分辨是非能力的知识分子却由于自身的利益,反而鼓吹这种从众的惰性心理。从现代社会来看,习惯了的习惯心理者作为社会个体,没有特别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大家都想维持现状,这是十分危险的。对团体,比如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每个成员习惯心理严重,就不可能在技术上、设备上、管理上进行探索、试验,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至多只能维持原有的生产水平。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人们的习惯心理只能造成民族和国家长期地停滞不前和落后局面,有时甚至造成人为的灾难。

比如“文化大革命”中的从众现象便对错误的文化大革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化大革命初起时,广大群众是很不理解的。但是,由于迷信“最高权威”、“最高指示”,迷信“专案材料”,由于“红卫兵运动”的被煽起,不理解的广大群众也就参加了“文化大革命”。

可见服从于习惯,盲目从众,不肯独立思考,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而坚持独立思考,反对惰性习惯,则可以使人们焕发出创造力。

别把残疾当缺陷

身体残疾是一种生理上的缺陷,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残疾人要想与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进取,就一定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别把残疾当缺陷。

在日本,一个天生就没手没脚的人,却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公众名人和著名主持人。他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他的成长历程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思考,更给我们带来了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现年23岁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念四年级的乙武洋匡,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人物。他的自传在去年出版后,7个月内就销售了380万册;日本TBS电视台也请他策划主持“新闻的森林”节目。

让那么多人注意到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当然是他身体上“五体不满足”的特征——从出生开始,医师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断”,换句话说,就是“天生没手没脚”。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却是他面对先天残疾的态度。尽管残废的励志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不少,但当乙武以短小到几乎没有的手脚,认真地在篮球场上进行他所谓的“超低空运球”的时候,还是相当令人感动的。更何况,在他从小至今的成长历程中,他又学游泳,又参加运动会赛跑,甚至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还积极从事社区发展工作,“五体不健全”对他来讲,只是一个“特征”,而非“缺陷”。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对于“残疾”却以个性化的体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诠释,正如他在自传中指出的那样:

“虽然的确不大有人会觉得‘残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过也用不着在意,最后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内容,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尊’吧!也许社会的确不容易混,不过我可不想‘无可奈何’地工作。”

“一般人常说,‘要克服残疾’,或是‘跨越残疾的限制’,我和我的爸妈却完全不适用这种形容词。因为我们没有把残疾当做一种缺陷。”

“小孩子很纯真,看到残疾者会问‘为什么’?只要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他们就会毫无成见地接纳。我希望更多人问我,最好是当面来问我‘为什么’?否则他们如果把这个疑问一直留在心底,就会变成对残疾者的‘心理障碍’。”

人们注意到,乙武的成功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充分自信。

乙武说:“我认为我的个性是脆弱的,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残疾而感到脆弱”。他觉得自己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个性脆弱的表现,但这与身体残疾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从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第一次与他的母亲见面时,他母亲超乎在场所有人的想象说了第一句话,“好可爱”,以及他在小学时的老师,刻意让他过着与正常小朋友一样的校园生活这两点来看,乙武能够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的先天残疾,已是其生来自有。

面对现在的成功,乙武有些不习惯,他说:“成了名人有很多的限制,像现在和女孩子一起走,别人看了觉得很奇怪,成为目光的焦点。”

乙武新千年的心愿是找一位与自己相爱的人,但现在就有了这种盛名之累。不过,乙武相信,虽然成为名人对他来说带来不少限制,但也因此有机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传达给许多人,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事。例如,他会觉得,现在各界对他瞩目,或许过些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去评论他,他不愿自己只是带起一股热潮,而希望能够有持续性。目前,他便透过媒体,一方面接受访问,把自己成长的一些想法告诉别人;另一方面,在他自己的节目当中也访问别人,传达别人的想法。

乙武的故事,纯粹就是一个激励人心的小故事。即使世间励志的故事不知有多少,但在他的书中,属于乙武个人的只字片语,还是值得玩味的,正像乙武所说:“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为了教我达成这个使命,才赐给我这样的身体。”

摆脱习惯的纠缠

习惯是柄双刃剑,对于好的习惯,我们要坚守;对于坏的习惯,我们要摒弃。在生活中,只要你善于挣脱习惯,转换思路,就可以发现许多好办法、好途径。

比如,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人们按季节种植蔬菜,依时令消费蔬菜,一切遵从大自然而行。北方人在冬天到来之前,用地窖储藏大量大白菜,小半年时间就靠它下饭了。这是千家万户不成文的规矩,是人们千百年的传统办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自从大棚蔬菜诞生后,情况却完全变了。人们不必再数月如一日地食用大白菜,一年四季,菜市场里蔬菜丰足,品种繁多,根本就没有什么南北方之别。

可见,传统办法之外还有办法,生活之中也处处如此。就说写字作文章吧,“文房四宝”是不可少的,至少纸、笔是必要的吧。可是,当电脑出现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办公成了时髦。再说花钱,历来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少家底过多少日子,寅吃卯粮是不会当家的典型表现。今天却不一样了,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等方式已登上了生活舞台。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说,遇上重要事项,如果你只有一种办法,那是最危险的。万一此路不通,你将措手不及。可见,破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不仅有创新意义,而且有“狡兔三窟”的价值。

不过,思维惯性谁都有,克服它也颇为困难,因为习惯势力太强了。所以,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式,还要特别重视观念更新。

让我们看个小故事,兴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一个西方老太太与一个中国老太太同时上了天国,两人都乐滋滋地。见了面,两人搭上了话。西方老太太问候中国老太太:“您好,您老无疾而终,真该高兴啊!”中国老太太说:“是啊,我昨天还忙着呢!积了几十年,到昨天终于积够了买房子的钱,为儿子买了一套住房,我死而无憾了。”中国老太太有些喜形于色。但西方老太太却说:“我也为房子高兴啊!30年前贷款买了一套房子,到昨天终于把款还清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中国老太太为买房辛劳一生,自己一天也没有享受过,还感到欣慰;西方老太太贷款买房,享受30年,高兴的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给别人添麻烦。两人的思想观念相差多远啊!今天,贷款购房、贷款接受教育的人多了,贷款旅游却还遭人戳脊梁骨。这都是观念问题。要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式,就先得洗洗脑筋。

善于从小处着手

如果你是一个胆小害羞的人,从来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那么你就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你平时爱讲脏话,那么,你就应该从强迫自己讲文明开始锻炼自己的意志;如果你以前组织纪律松懈,那么你今后就要努力做到上下班不迟到早退。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

列宁为了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他首先锻炼自己,使之能扫除学习中所发生的一切障碍。当他还在中学念书时,他最爱滑冰,但是滑冰使他疲倦,使他想睡觉,也妨碍学习,因此他放弃了滑冰。

做小事还可以养成严格的生活习惯。谚语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天天实施之,对人的意志是一种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锻炼。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每日起床,写作讲课,与师生谈话,以至吃饭和散步都准确地遵守时间。他每天晚上10点上床,早上5点起床,接连30年,没有改变这个规定。他早上7点钟外出散步,当地的一些居民还按他的行动来校对时间。这种严格的生活制度,磨练了康德的意志力,对他的事业成功给了很大的帮助。

当然,做小事需要放下架子。“放下架子”比放不下架子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架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架子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架子的顾虑!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这位大学生的成就并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里,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最后竟然成了当地一家很大的饭店的老板。